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疫後百年大顛覆,金門教育未來趨勢

發布日期:
作者: 李錫南。
點閱率:5,327

拜數位科技之賜,以規格化、大數據分析,操弄認知作戰,成為2000年後全世界共同發展趨勢,政治、經濟都受到影響,教育亦無法脫身,不能保持中立客觀。在此背景下,受到疫情干擾,不只人生無常,更顛覆了人類社會常軌,今後的時代叫做「可以預測又不可以預測」「predictable」「unpredictability」《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教育生命也被迫桎梏在線上線下,只能遠距無法貼心。當一位或一組老師,透過數位系統導演課綱上各種指標認知,線下芸芸學子在螢幕端聚精會神學習各種規格化領域知識元素,師生只能從彼此回應,理解教與學的內容,至於學生在想些什麼?在看不到的角落玩啥花樣?老師很難判斷,也會越來越忽視學生線下的行為與心思;相對的,學生看著老師們出神入化的演出,中等程度以上者學有所悟,慮而有得;至於程度稍遲緩或學習動機弱化者,漸漸茫然、沮喪、受挫。
「2021教育特刊」《天下(No.735)》,以「破壞式學習,顛覆百年教育」聳動標題,勾勒出未來六大教育趨勢,拋出震撼彈,引爆熱議。該刊尋訪全台、見證各級學校在疫情下四種景象:「停課不停學,從遠距教學進化到全面性的數位學習,被迫在極短的時間內壓縮成長」;「教學從實體到結合線上線下的混成模式、從統一進度到依據個人程度的差異化學習,老師也從『王』退位到輔助者」;「新課綱卻粉碎了教室內的小宇宙,強調適性揚才、自主學習,考試和成績不再是老師唯一的KPI(關鍵績效指標)」;「見識到老師的爆發力和耐受力」,然後作出趨勢預判,歸納為下列六項: 1、混成式學習來了;2、「學習者為中心」的個人化學習;3、線上教學平台輔助,老師顧問化;4、教材多元化;5、開放式環型大學,打破四年體制框架;6、數位教育產業大爆發。所謂「未來六大教育趨勢」,會影響到未來金門教育發展嗎?
百年來一支粉筆、一塊黑或白板、一位教師爺主導的場景已然崩盤,老師壟斷一切教學資源的時代已遠颺!過去因為教育集權的管控遭受質疑,改革開放為民主式,現今108課綱、疫後時代,雖然稍微疏解了受教權的管控,然而仰賴中央廚房式統一供應鏈與經費管控而無法自立、自主,再經罐頭式評鑑壟斷自主性教育思維,侷限依舊。過去是人為操控教育自主被顛覆了,現在是透過人力控制數位科技來操控教育,是否會掉入另一波被控制的深層教育陷阱?數位科技是否製造另一種階級?在有意無意間會否形成社會撕裂?在我們人類社會,懂數位科技或藉以謀生者是一種階級,不懂數位科技或排斥拒絕者是另一種階級。教育部於2021年拍板「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自今年起連續四年,針對全國1年級至12年級全面推動數位學習精進計畫,以200億元總預算創造「班班有網絡,生生用平板」的教育大夢。未來強迫每生都要用平板電腦學習,倘若跟不上者,或拒絕使用3C產品者,形成另一種學習障礙。麻省理工學院「教學系統實驗室」主任萊克(Justin Reich)提醒,「科技不是萬靈丹,別妄想教育會一夕改變」「新科技可以改變什麼?不能改變什麼?為什麼那些看似免費的線上學習資源,往往只會加深教育的不平等?」《失敗的顛覆--為什麼只靠科技不能改變教育?》假設使用數位科技成為教育主流,那些不懂、跟不上的或拒絕懂的「數位盲」,究竟是大社會裡的多數或少數族群?更要質疑的是被社會淘汰的「數位盲」,不能合宜保障其學習權益。
最近《讓孩子做學習的主人:自主學習典範親師指南》(商周。2021)、《預備教育的未來:新時代的學習樣貌,打造面對挑戰的適應力、恆毅力與自我學習力》(親子天下.2020)、《整理力就是學習力!讓孩子自動自發管理時間、空間、人際關係》(英屬維京群島商高寶國際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2018)等三本教育相關論著,或許可以說明疫後教育趨勢。「自主學習」不只是現今108課綱所強調,更是未來趨勢,每位學子共同必修;「整理力就是學習力」,這是內在理解、想像、創意、分類、判斷、綜合與統整能力;至於「預備教育」,用於練就適應「未來」,面對世界快速變化的能力。疫後教育大戰略,就是培養「自主學習」,「整理學習力」,為適應瞬息萬變的未來紮好「預備教育」,從「天生學習者」發展為「終身學習者」的教育特質,迎向下一個百年教育大趨勢!
教育部或學者專家論證今後教育趨勢,免不了從台灣本土意識出發,例如一面高唱雙語教育與國際化,卻獨尊英語;一面又「去中」而強調本土化,透過《國家語言發展法》介入中小學校園語言教育,強行修習本土語言、台灣手語或新住民語文課程。以當前東升西降態勢,未來百年可能改寫,如此符應潮流嗎?因此金門教育趨勢,需要有自己的預判與轉型。試擬如后:
就教育制度變革趨勢觀察,1、自主教育與自主學習方興未艾,容許更多自主性機制與彈性教育計畫。2、容許與校園制式教育脫鉤,嘗試體驗學校以外的教室,或行動教育,有助於拆解因家長因素導致中輟個案之輔導機制。3、在家自行教育之案數會增加,籍設安瀾國小陳丕楷之在家自學成功案例,可供參考。
4、因應少子女化及差異化,依據縣政府統計年報顯示,(89-98)十年間高中學生人數從1167人減至989人,減少15.25%;高職生從1441人減至1091人,減少24.29%;國中生從2621人減至2211人,減少15.64%;6-12歲學齡兒童從4131人減至3889人,逐年降低學校規模與班級師生比。「就整體而言,近十年來本縣幼兒園學生數平均為1300.4人,教師數呈現遞增的趨勢,而近三年幼兒園學生數則有遞減的趨勢;其中平均每班學生數每年約維持在近十年平均數22.15人上下,平均每一教師教導學生數約在92學年度隨著教師數的增加」(金門縣政府);今後當班級10人以下,或年段只有一班時,有些學校可能需要採取年段間複式合班,諸如不同年段學生併班一起接受數位化共同領域課程,中年段一起上健體,國中一二年段一起上生活科技或數位電腦、音樂、美術等。5、逐漸減少學區制設限,增加就學自由度。6、小校之間校際聯盟,類如大學院校之整合,包括教學資源共享、課程與師資流通運用、校務運作取長補短,相互合作。
就課程內容與領域學習趨勢觀察:7、縮短學期時數,搭配假日課外體驗課程與戶外輔助學習活動,如冬日樂學、夏日樂學,類第三學期制。地區已有半數以上中小學暨幼兒園具有試辦經驗。如2019金寧中小學之「熱學金寧‧夏日樂學」、2021金湖國小「獨木舟立式划槳」增能研習課程;包括金城幼兒園暨附設幼兒園已實施之課後輔導經驗等。8、囿守課綱與教條者很容易得獎,但最受歡迎、最能創造特色者卻都是逆課綱或反教條者。從課綱之變動軌跡與頻率,可預測現行引發爭議之108課綱,在未來十年間勢必重修,很多現有遂行不順之教育政策勢必打掉重練。9、金門教育發展囿守課綱與教條者將逐漸遞減,某些教育計畫案將逐漸清零,金門會有自己的新興計畫案。為突破教育體制僵化及框架,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更為盛行,如2021由金門縣政府教育處主辦的「國際設計教育周」活動。10、生活化課程越來越多,必修課程越來越減少,選修與差異化越趨增加。差異化教育裡,一則重視資賦優異之獨立研究或個別發表,一則核准自主學習與成果發表。11、在小班小校型態下,差異化集中式資優教育慢慢過度到還回各校班執行融合教育,強化各校適性揚才本位輔導。12、防疫成為校園必修課。如2021黃雅芬處長在金門國中小校園長會議,指示各校開學前做好防疫工作和教學整備。13、輔助性英語之外的國際語言越來越多元,如歐洲語、東北亞語、東南亞語。14、善用科技,數位化與運用AI成為教學常態。15、現行輔導團制度續維持,但輔以各校均應有3位以上領域輔導員,在各校間自行成立跨領域課程輔導小組,專事執行校本位課程之研發與執行輔導。
就教學成就與社區夥伴關係趨勢觀察:16、校園更重視產出效果並能與周遭社區需求結合:金門各級學校規模多為中型或縮小型,與社區互動日趨密切,深厚聯結,尤其開發在地特色能與社區並進是趨勢所在。目前西口國小兼烈嶼鄉樂齡學習中心之經驗,其他學校兼作樂齡教育場域與共用師資與教學資源可供參考。而諸如銘傳大學對金沙社區或東半島發展提供研究與策進;金大對金門社區產業轉型之輔導;金門農工以技術服務社區,活學活用;各國中小以教育產出經營社區等。17、各級學校場域部分可協調洽接樂齡教育或在職進修、失學補習、社區服務活動等。
就教育人員之晉用態勢觀察:18、晉用教師需有線上數位教學證照。19、未來師資流動減緩,新進教師晉用需有跨領域教學證照,以利小班小校課務安排。20、性別主流化態勢明顯,女性教育主導者高佔比影響十年以上;校園內性別歧視大為降低。
對金門未來教育趨勢之建議事項:
一、召開高教與國中小幼兒園之校園長會議,就金門教育過往、現況與未來規劃,研討《金門教育白皮書》內涵,並比照縣誌設置制訂小組撰寫。1、《金門教育白皮書》宜前瞻10年為期,區分中程、遠程規劃,含經費預算、教育基金之存進與運用,且不因縣政選舉或因人設事而輕易改變。2、《金門教育年報2021》或《金門教育電子報》上網,並納入高教、幼教,持續呈現金門教育生態與有機多元發展。
二、過度科技化的教育投資,減少人際親近互動,導致親師生心理更為疏離。高度一體化的AI知識供應鏈,干擾差異化自主學習,尤其不利於數位弱勢學子。因此對友善校園、適性化輔導機制、情緒諮商與輔導尤須加強;在過度使用平板電腦時,拉長課間活動一小時以上,讓學生在戶外活動,多做「以玩為學習」之活動,如攀樹、野營技能、田野踏察、機智闖關、聽音樂、自動街舞、塗鴉、應用外國語對話,如金沙國小之實施自發性「自我領導力」活動等。
三、學校為因應快速變遷社會,引進更多非制式師資投入校園,輔助學習,例如投資理財,風險管理等非制式課程,更加仰賴課餘或校外非典型師資與課程;部分音樂、美術、體健、生活科技允許與校外公私機構或人力結盟,成為教學資源,以符應社會變遷需求,並就技能學習加深加廣。
四、教育供應鏈:20年前高唱全球化教育,或接軌國際,但10年前已出現國際化、全球化與在地化教育之抗衡,未來是自由全球化教育與保護主義教育之衝突與協調。諸如文化差異比較,中華文化與在地文化之融合,兩岸流通有無、與東南亞、東北亞或大亞洲之文化課程適度增加。在無疫情干擾下,增加與兩岸及國外校際合作;各級學校以3年準備期,至少辦乙次到大陸或國外跨境統合行動體驗教學。
五、保留金寧中小學從國中、國小到幼兒園校區共學,賢庵國小附設垵湖分校體制,作為儲訓中小學教育人員之課程實驗、校務實習。
六、邀請「詩詞男神」父子女張楚、張仲宇,陳慶瀚教授與其子陳丕楷,並協助以工作坊型式,為全縣教師們、家長們指導在家自行教育經驗與實作。
七、重視國小銜接國中,國中銜接高中之課程體驗,金大等開辦後期中等學生先體驗先修機制。
八、「學校門口站的全是父母,老人養護據點門前卻沒有一個兒女」:從人倫與生涯規劃,切入親子觀點學習與體驗,以協助個別生涯規劃及因應未來超高齡社會。
不同世代境遇,教育再也無法回到過去。教育只能順應或主導社會前進,不能停滯。「如何迎接破壞後的新未來?」沒有說誰的教育比較好,但求適合家鄉所有學子需求,不只要好,還要更好;外國月亮不一定圓,找出我們的優勢,比耐力,比長遠。無論如何破壞或顛覆,科技有其侷限,以人為本,教育工作者才是真正的關鍵所在!教學相長,親師生並進,迎接可預測又不可預測的百年教育。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