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從安倍死亡淺談俄烏戰爭認知作戰

發布日期:
作者: 呂嘉泰。
點閱率:5,066

日前,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不幸於助選場合遭人射殺,尚在醫院搶救時,網路便流傳安倍死亡消息,使得日本社會人心惶惶。這起散佈前首相死亡訊息影響群體信念分裂整個社會的策略,體現認知作戰的意涵。在認知作戰中,人的思想變成了戰場,其目的在於塑造和影響個人和群體的信念和行為,並且分裂整個社會,因此發動認知作戰者可以在不訴諸武力或脅迫的情況下征服一個社會。認知作戰應用廣泛,不僅用於承平時期,更常用於戰時,而俄羅斯便是使用認知作戰影響戰爭走向。
回顧俄烏戰爭,俄羅斯先由官方發表宣傳辭令:北約侵略、法西斯擴張、烏克蘭分裂主義的威脅,合理化發動戰爭的行為;隨後發動駭客癱瘓烏克蘭通訊,讓該國政府機構的網站服務全數中斷,使其對內無法發布政令,對外發聲系統全面沉默;最後散佈誤導性訊息,包括俄軍壓境基輔,或是烏克蘭總統逃亡,企圖運用認知作戰分化烏克蘭民心。
不過認知作戰並非無法制約,當俄羅斯以假訊息混淆烏克蘭敵我認知時,烏克蘭政府先是向科技大亨馬斯克動之以情,懇求協助恢復通訊;再來利用社群穩定民心以及爭取國際支持,並且要求科技大廠阻斷俄羅斯發布的假訊息;最後使用「侵略」一詞定義戰爭,將俄羅斯貼上侵略的標籤,迫其承擔戰爭責任。
綜上所言,認知作戰的核心在於通訊的穩固,當烏克蘭通訊受到駭客癱瘓後,便喪失發布訊息的功能,使得敵國掌握戰爭話語權。善用社群有利反制認知作戰,當烏克蘭受到入侵之後,在社群上呼籲各國援助,確實得到國際的關注與同情。由此可知,面對認知作戰除了建立防範假訊息機制、要穩固國內通訊,以及國人具備辨別訊息能力,還有團結抗敵的意志,才能抗衡對手的認知作戰。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