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煙下緣結生死盟,分合間串連手足情 ─上岐傳精彩、西口共融緣、卓環放光芒
從「陸權」角度看,烈嶼鄉是金門縣的「偏鄉」;但如果從海洋角度來看,卻是統領大、小金與金廈海域的「樞紐」。當今年6月21日那晚華麗燈光秀,把金烈水域掃描出萬丈光芒,22日合龍(合攏),施工10年,耗資63億,翹首以待,揪心,串聯金門人鄉心情誼的金門大橋,待10月完工後,象徵「海上脊背風帆」新地標,即將「融入金烈水道天際線」。金門大橋暢通後,島鄉將翻轉為海西區的「明珠」。審衡現勢,前瞻未來,上岐傳精彩,西口共融緣,卓環放光芒,烈嶼區學校教育發展將無限寬廣。
過去15年,每當受邀來烈嶼區中小學向師生暨家長談論教育話題,尤其是深入各樂齡學習拓點帶領樂齡議題活動及志工訓練課程,見證和衷共濟,團結向心,活力充沛的民心士氣,總會在「社會參與」插入《烈嶼:邊境小鎮的再生》、交通部2019《經典小鎮:百大經典,小鎮護照》的海上城鄉、《許烈嶼一座櫻花島》(李福井,2020)之類的內容,鼓勵鄉親與青少年們,努力開創,翻轉島鄉。因為「島嶼的大小不等同於文化的大小」,「烈嶼從來不是小金門,不是哪座島嶼的附屬」,「烈嶼就是烈嶼」(林志斌)。特別推崇烈嶼國中林永進校長暨其團隊,因應大橋通車與未來教育趨勢,高瞻遠矚,推出獨一無二的《公辦公營實驗學校》計畫,大膽啟動轉型,煥化火鳳凰,前景輝煌!
建縣百年來,烈嶼區受制於貧瘠、困窘、對外交通不順暢而大環境先天不良,後又遭逢兵災、疫毒肆虐,生活困頓,導致離鄉背井,或落番異域,或遷徙流離,國民中小學教育亦深受影響,少子女化境況嚴重,減少生源,於是雙口、黃埔淪為分校或分班,最後廢校;現在僅存之上岐、西口、卓環等國小,行政上曾有整併倡議與規劃之傳聞,威脅校園存續。最近黃國龍老師《重讀黃埔分校宿舍碑誌》(2022金門日報副刊文學)一文,很鮮活地重現往昔烈嶼區學校教育之刻苦自勵。雖然困窘,在共同努力、自力更生下,師生艱苦卓絕,弦歌不輟,教學成果一流,培育人才輩出,創造教育奇蹟。「金門文化獎南樂大師」洪天映;現任高師大校長吳連賞,分別當選金寧中小學、金湖國中、烈嶼國中三校傑出校友;「美聲歌王」林水綠校長;書法家洪松柏、孫國粹;藝術家林世英、洪永善、孫國欽;「地質環保推手」林英生校長;「民俗史專家」吳水澤校長、林馬騰先生;「生態攝影家」洪清漳老師;筆名「林野」之「散文家」林媽肴;前議長洪麗萍、前縣政府秘書林德恭、前副縣長吳成典等,不一而足。
民國10年,政府分別規劃在卓環設立「第六區烈嶼第一國民學校」,上岐為「第六區烈嶼第二國民學校」。因此上岐、西口、卓環三所國小師生,在三所校園游動,系出同源,可謂「同門」師兄弟姊妹。有些老師後來變身女婿,有些學生是日後好校長、好老師、好媳婦。
民國60-70年代,有一段時間,除校齡最年輕的西口國校方登就校長外,林水綠、洪天佑兩位老校長,輪流主掌上岐、卓環國校。烈中在戰地政務時期,梁宗傑為建校首任校長,續任俞瀛、藤子清校長,從翁志勵之後,開啟國中輪派烈中校長時代,其中李再杭兩任,李光明、王世宗、鄭啟超、楊清國各一任,自「金門縣國民中小學校長遴選」啟動後,吳啟騰、宋文章校長回復制度正軌。黃明森先派任上岐國小校長,再轉任烈中校長是新制度下之特例。師資流動大,代理代課老師多。然而保障師資政策下,剛畢業最熱心有勁的優秀老師,優先派至烈嶼區服務與歷練,不只活化烈嶼教育,親師生互動密切,尤其令人難忘。家長發自內心的敬師親師,在一攤又一攤的「流水席」,大碗喝酒中點滴催化。
早期烈嶼靠著政府幫忙及自力更生,先後擁有10所私塾或公私立小學,幾經整併,留存上岐、西口、卓環。本文重點是分享上岐與卓環兩校教育特色,西口國小參見《小學校化身樂齡學院之友善共融理念》(李錫南,2022)及三校連結。
◎上岐(建校於民國10年,由私塾而變為私立岐山小學校,再更名為「烈嶼第六區第二國民學校」,迄今101年)。(參見《繁心進取上岐國小100年》林天振,2022)(《上岐校慶,憶舊記趣》林水綠,2017)。黃明森從2010年以國中教師及教育處課程督學身分,遴選為本校校長,是上岐建校百年來首例。
◎黃埔(民國60年民國63年併入卓環為分校,民國74年改為分班)。(參見《重讀黃埔分校宿舍碑誌》(黃國龍,2022)
◎西口(民國42年西井國校,民國60年把雙口併入為分班,民國63年被併入卓環為分校,民國87年獨立設校)。西口建校以來,周旋於分校歸屬而困擾。寫好一手柳公權字體的方登就,有鑑於西方街市與周邊社區發展,認為前景看好,為獨立設校奮鬥了20年,終於成功,成就現今宏規。(參見《小學校化身樂齡學院之友善共融理念》李錫南,2022)
◎卓環(民國10年「第六區烈嶼第一國民學校」,民國63年併入西口及黃埔為分校。建校迄今101年)。(參見《風雨飄搖之金門將軍小學》王宏男,2021)《走過「將軍學校」的時代,金門離島如今面對哪些教育挑戰?》(羅德水,2021)。該校鄰近烈嶼鄉行政中樞,周邊資源豐富,是政府重點栽培的中心國校。在烈嶼國中任教29年的林英生,民國95年以國中師資身分,遴選為本校校長,推動環境與科學教育,自軍營撤出後山,改造為地區唯一校園內擁有完整戶外生態公園教室,將之發展為一流小學;楊杰頤在本校任教14年,於2021年成功遴選為校長,是第一個從老師身分華麗轉身為卓環校長首例。
民國47年八二三砲戰,學校停辦。為保障教育不中斷,政府集中策劃,將烈嶼區三年級以上撥入聯合國民學校,隔年八月疏散金門本島,暫借金中校舍,等雷開瑄將軍率所部興建中興崗校舍(開瑄國小現址)完工,設立烈嶼聯合國民學校,才移入續辦教育;民國52年韓卓環將軍督導興建校舍完工後,才結束大金門流浪教育,學童還歸烈嶼區。(參見《烽火淬煉烈嶼聯合國校同學會》楊樹清,2010)及《烽火下淬練的情感:烈嶼聯合國民學校第三屆同學回憶錄》吳劍明,2009)。60年前曾在這裡寄讀的洪允典議長,111年7月12日在出席開瑄國小校舍及戶外運動場新建工程落成典禮時,見證了戰亂時期吃住都在「聯合國校」的求學成長之路。為表彰這一段不平凡,民國98年開瑄國小新建教學大樓,特別邀請曾在此就讀的「楷書大家」孫國粹書法《落成誌》。
(一)上岐傳精彩
「根據民國18年《顯影月刊》調查金門公私立小學資料,岐山國小已經存在了」。提起上岐國小的前世今身,就得請教林天振先生。民國4年建縣設置「勸學所」,政府無力補助,鄉里自行籌辦,「由私塾而變為私立岐山小學」,借用洪氏家廟上課,從無到有,百廢待舉,慘澹起家。民國34年,金門縣政府以岐山小學為基礎設立「烈嶼第二中心小學」。當時有人還可以到廈門銜接念初中。整整43年,靠著僑匯、在地仕紳的辛苦捐輸,點滴起造,上岐國小才真正擁有自己獨立的校舍。學區分佈青岐、楊厝、上庫、上林等四個自然村,近年來人口老化、就業不易、少子化現象等影響,縮為小型學校。自新北洪有利校長退休後返回故鄉,投入青岐老人會,進而帶動周邊青岐、上林、上庫社區鄉親自覺,吳水澤校長、吳建意、余平禧老師等退休後,積極經營社區人文活動,並與上岐國小結為夥伴,讓上岐國小嶄新風貌亮眼。
上林村民致力發揚「宋江陣」,薪傳上岐國小,林文煉老師往下扎根,延師傳藝,上岐國小以之為教育特色。受限生源,從56人陣下調36人陣,最後「兵源不足」而夭折。伴隨宋江陣而發展獨特的大鼓隊,十多年來為烈嶼地區活動中最具震撼效果的開場表演。為壯聲勢,近來加入西口國小,兩校合一,虎虎生風。
僑資興學,人文底蘊豐厚,成就了上岐精彩的教育傳奇。落番、討海、洋樓、古厝,構成包含吳秀才厝之聚落文化。書藝玩陶的謝華東校長,貫串教育理念,引導師生用陶片鋪成述說豐富的鄉野故事。「陶藝故事牆」串聯宏偉的青岐社區活動中心,構成青岐、上岐的新地標,豐厚校園色彩。
民國101(2012)年田徑場完工啟用後,直到去年烈嶼國中第一座符合國際標準認證400公尺運動場啟用。將近十年,上岐以小校園獨撐,作為烈嶼地區中小學聯合運動會場。為提升校園運動人口,以國小校園為基地,趣味、安全之樂樂棒球活動為媒介,黃明森校長鼓勵小朋友善用田徑場角落,大玩樂樂棒球。民國100(2011)、101(2012)年分別贏得五年級組、六年級組冠軍,兩度取得赴台參加全國賽門票。民國109(2020)年因應推展少棒運動,烈嶼由上岐國小,涵蓋卓環、西口國小共組「上岐」新球隊,成為中正、金寧之外第三支硬式少棒隊。
薛奕龍校長延續作法,從親近鄉親的「陶藝故事牆」、幼兒園與社區樂齡活動結合,更深入開展學校社區化。6月19日百年校慶走出校園,教育成果回到青岐祖廟旁,與鄉親共享與共舞。尤其邀來洪允典議長擔任榮譽主任委員,洪長享醫師擔任主任委員,青岐村洪天映、洪國正、上林村林永進、上庫村余泓麟,以及楊厝村洪麗萍作為副主任委員,洪有利校長擔任執行秘書、洪永善美感設計等重量級後盾,意義深遠,榮景無限。此外為扎穩上岐軟實力,引進外部資源投入,協助校務規劃與教育內容活化。諸如邀請清華大學幼教系詹文娟教授擔任專業發展計畫之輔導教授,為2019年設立二歲幼幼班第一站示範點,最早辦理英語融入幼兒園課程的前驅學校帶進學術指導;另外邀請政治大學校長及行政支援計畫與瑩光教育基金會,協助學校全面的專業能力提升。為了推展品格教育,熱力創新的薛校長,引進夾娃娃機,鼓勵小朋友「有好品行,集滿點數就可夾娃娃」,注入兒童樂趣,寓教於樂。「活絡教學氣息,增進教學效果,建立和諧之校園倫理,重視生活與道德教育,均衡五育發展,達成國民教育目標。」在政府大力支持與改善教育資源,學校團隊及社區人士努力下,打造上岐國小為「愛與公益」的校園,薛奕龍校長領軍,向下一個百年起跑,放眼未來!
(二)卓環放光芒
卓環國小是烈嶼一所生活機能最完整、教育資源最豐富的小學校。與其周邊鄉公所、醫院、文化館、「烈嶼西門町」之稱的東林街、「國光戲院」(軍方文康活動中心)、「金門區漁會生鮮超市」船型地標,碼頭、羅厝漁港及濱海地質風貌,擁有人文、生態、融合傳統與現代,許多戰役史蹟、鄉民記憶的「資料庫」,可謂「烈嶼縮影版」。
把卓環國小教育成果向全國放光芒,甚至推向國際,有兩個重要關鍵、兩位重要推手。關鍵一、將軍興學宏教,美名青史流傳。韓卓環任烈嶼師指揮官時,承金門防衛司令胡璉之命,在駐地率部執行校舍興建,安頓鄉籍子弟,免受上學擺盪顛簸,紓解寄人籬下之苦。特地將學校命名為「卓環中心國民學校」以示感念。翻開校史,透露一篇篇軍愛民佳話,躍出一頁頁教育奇蹟。關鍵二、卓環國小親師生向心力擴散,凝聚周遭社區的教化中心。不論任何時期,軍方、鄉行政、社區鄰里間,莫不以匯聚卓環為核心。卓環表現的韌性,就是島鄉的性格。林媽肴老師說「島民歷經令人歡欣的風調雨順榮景,也曾堅韌地度過各種天災人禍的悲情歲月」。百年卓環,滿溢著歷史、風土、民情。這些滋養著數代師生的血脈。
推手之一的「海岸地景守護者」林英生校長,多年來從事鄉土地球科學研究,以對烈嶼家鄉這塊土地的關懷,發現海岸地景之美,撰述《烈嶼的自然大地》(2002),是卓環國小生態樂園的推手。卓環國小後山原為一處軍營,駐軍精簡後撤離,林水綠校長規劃整理;林英生校長獨具慧眼,「化腐朽為神奇,把荒野變成教室」(許加泰,2012),將之經營成生態園區,金門獨一無二的大自然教室,也是親近社區的「後花園」。推手之二為設立「烈嶼觀察筆記」網站,被譽為「公民科學家」的洪清漳老師。一生守候金門潮間帶,關愛著烈嶼山丘濱海多樣性生態,把對島嶼的愛都記錄下來。他指導學生分別於2005《烈嶼風情》、2006《綠色奇蹟-金門林業經營五十年全記錄》連續在「台灣學校網界博覽會」獲得金獎殊榮。尤其在2019年以發現全球新物種「金門鐘螺」(Calliostoma hungi Huang & Fu),讓世界看見烈嶼,把金門推向世界!兩位推手,無論在職或退休,是教育點燈人,影響所有卓環人。
「書法家」余鳴校長,把校長室變成書法教室,從公之餘或犧牲午休,親自帶領小朋友,練就一身靜定,翰墨溫潤,他認為筆隨心志,從小正字習寫,可收人品教化。創意科技課程、沉浸式英語教學、試驗綜合活動雙語教學,漸次開展。以「烈嶼海岸環境與保護、海岸軍事設施與建築、戰史與戰地遺跡保存再利用」為校訂課程主軸。卓環堅持傳統但不守舊,也不趕時髦,創新教學,觀念突破,以生活經驗為重心。由基層教師化身校長的楊杰頤,以「愛」推動教育,決心「不讓任何孩子落後」「成就每一個孩子」。領導團隊勾勒「品德教育、多元智能、生活實踐、自主學習」學生圖像,營造學習型校園組織,激發終身學習的精神,打造「樂於學習、多元發展、行動參與」學校願景。
上岐、西口、卓環三校,雖是獨立個體,但都曾受難於烽火凌虐,硝煙下緣結生死盟。於今,分合間看似性格迥然差異的兄弟姊妹,然而「島嶼積累的鬱結」,「為了鄉里的美麗與哀愁」(林媽肴),串連手足情。前教育處長羅德水從台灣回看家鄉教育指出,「金門的國民教育走過僑匯與軍人興學的年代,將軍學校映照出金門獨有的國教史,困頓時代的國教已然遠去,新時期的金門國教如何與時俱進,值得當地教育工作者共同面對」。一座金門大橋,跨越心靈與距離障礙,溝通兩岸、大金門與烈嶼教育交流、社會脈動與鄰里聲息,為翻轉島鄉,「為島嶼的明日繪遠景」(林媽肴),不容烈嶼國小在金門教育史裡留白,宏遠發展,綻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