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問題是人,不是垃圾桶
新任北市副市長李四川,在走訪街頭和閱讀民意信件後,覺得有必要恢復垃圾桶設置。隨後前副市長黃珊珊在個人社群,貼了一張紐約市街頭垃圾堆成山照片,立場很明顯表露。當然是否恢復,市民和網民也是兩極化。
但回到問題原點,其實這根本不是垃圾桶要不要設置,而是國人素質的問題。就以雙北目前採用隨袋徵收方式去處理垃圾,可是仍可見到社區有人不耐等候垃圾車,袋子一丟走人。回到街頭垃圾桶議題,當然會有人貪小便宜,為省錢把家中垃圾拿來扔,這在過往北市垃圾隨袋收費而新北尚未跟進時,也出現跨境丟垃圾事情。但現在最大的問題出在消費習慣和市場運作,也就是街頭垃圾很多是源自吃食包裝或提袋,有些可回收,大部分仍是低成本的塑膠,如何用科技產品去取代,又不會讓小攤商或店家加重負擔,可以在成本內吸收才是關鍵。
其實垃圾量源自人類活動,又要考量當地人民所得和市場生態,如何把外溢成本內化又不損及大家利益,才是最有效處理方法。否則以政府都宣導數十年垃圾不要亂丟,又用法令開罰下,許多人仍是我行我素不當一回事,無恥為樂,最後四面環海的島國,海域下面都是垃圾。人的素養仍處於低端,那如何淨灘都是沒完沒了、又看不到盡頭的事。
而且街頭真要設置垃圾桶,其實也要有成本考量,就是得花更多經費和清潔隊人力去處理,這等於是政府花錢埋單,而這個單就是國民素質。若用納稅人觀點來看,北市的市民會認同嗎?會覺得這是合理又正確的環保政策嗎?假如認為合理,那麼政府為何要求企業設置廢水回收處理設備,又為何要埋地下汙水接管,然後你我的家戶水費,從此就多了一筆按度數收取的汙水處理費。
其實說穿了垃圾和最近遭國外媒體譏為行人地獄的台灣交通,表面上看是簡單的硬體需求,但真正的劣根還是人的素養。
以前一些社團要向公家機關租場地,常出現事後變成垃圾亂扔和環境髒亂,甚至有學校因此不願對周遭居民開放早上進入校園運動。但現在連夜市攤商都知曉,會集資請人收垃圾和清洗地面,政府也一律在租約中要求恢復原場地又建立處罰標準。
這是一種生活教育和學習,是對自己負責,若是市民沒責任感又自私,在街頭擺垃圾子車都不夠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