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金門青少年文學獎徵文比賽獲獎作品》評審總評
評審總評
林黛琿
正如同青春期的尷尬、多變與無限可能,閱讀國中組散文作品,彷彿也讓評審們重回到此一年齡段的各種嘗試與矛盾魅力。過多的童趣是否太過幼稚?命題作文如何顯現創意?情感多了還是少了?總覺得束手束腳,有些難以伸展。可是國中孩子查找資料的能力明顯強大了起來,好想把大量的資料轉成文字;觀看生活的角度與眼光也比兒時更豐富了,思考著如何把所見所聞所感深刻描繪出來……。我在國中組作品中,充分感受到這樣交迭嘗試的心情與軌跡,讀得開心也評得辛苦,感同身受每一位投稿者完成作品前的掙扎起伏。
本屆國中組作品書寫題材多元,初選有17篇進入決審,競爭激烈。由內容中可見孩子關注的角度既有鄉里親情,亦有在地生態、美食、民俗與歷史;同時視野更擴及開放的人際流動,從自身經驗中撿擇提煉出新住民在金門的生活點滴,反映出本土多元族群融合的現象。最後脫穎而出之作,以非常能彰顯在地風情的〈阿嬤的潤餅〉、〈花帔.妝人.七餅皮〉分獲第一、三名,而描寫兩岸通婚後第二代往返母親娘家與金門島間的〈回家〉則獲得第二名。
〈阿嬤的潤餅〉題材易見,唯細節難工,容易流於瑣碎。本文則描寫細膩,結構、文字表現俱佳。文中從潤餅材料到製作過程,經由阿嬤細心挑選、巧手切剁、執杓翻炒的過程一一呈現,一場美食達人秀如在眼前。文章中段自潤餅皮Q彈有勁的關鍵而聯想到為人處事與人生哲學,適度地把握了散文的內省與觀照力而不讓人覺得嚴肅說教,作者掌握了極好的度。末段描寫潤餅製作完成後入口的那一剎那:半透明的外皮透露著裏頭的餡料,一咬下,紅蘿蔔的清甜、豌豆的鮮脆、石蚵的鹹香包裹著香辣,一起在嘴裡迸發出來……讓觀者用眼睛跟著文字體驗了一番精彩的視味覺享受,堪稱佳作。
〈回家〉一文描寫疫情阻隔三年後,重新踏上母親家鄉並回顧金門的旅程。文中仔細描繪了杭州雪景、食物以及遲來的亞運,特別是對作者而言獨具風味的糖炒栗子、筍乾老鴨及蓮藕等物,除凸顯當地特色外,更是深藏溫厚親情的療癒美食。深刻而難得的返鄉體驗,讓作者回頭重新觀看從小到大孕育自己成長的母島-金門;也許金門與杭州都是家鄉,因為有所牽掛便感到幸福,是作者的體會。本文題材視角俱佳,文采、意境優美,唯後半部回看金門的描寫與情緒相較不夠深刻,予人一種"未竟之感",略為可惜。同樣非常具有在地特色的〈花帔.妝人.七餅皮〉一文,紛自一物、一民俗活動及一美食,描繪作者心中的金門風情畫。除了述說花帔在金門人心中的獨特地位外,不忘引述學者作家的各方看法,縱古論今,為花帔的「當代性」提出了新見。描寫妝人及清明吃七餅的段落,結合了父親的親力親為與蔡復一故事,俏皮活潑中親子之情與金門傳統文化底蘊自然流露、躍然紙上。
獲得佳作的幾篇文章,題材亦多有新意。賞鳥、婚俗、七娘媽亭、舞蹈,可見孩子能將觸角旁及校園與課業之外,於生活中對於環境、生態、信仰、興趣嗜好、人情義理等產生各種細微的連結、觀察與思考。在個人經驗之外,亦能看出嘗試提出新視角的企圖,儘管多數作品尚只能點到為止,但只要開始就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