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第四屆金門青少年文學獎徵文比賽獲獎作品》拜訪僑鄉馬來西亞

發布日期:
作者: 古寧國小/李昕。
點閱率:3,477
字型大小:

 國小散文組第三名
「阮是吃番薯大漢的金門子,黃種白仁心赤赤,咱是靠番薯生活來疼生命,著愛一代一代傳過一代聽……」,耳際傳來熟悉的金門歌謠「番薯情」,這首盈滿家鄉土壤味的地方歌曲,不僅是今年夏天我們拜訪鄉馬來西亞教育交流要演唱的薪傳歌謠,也是許多金門先輩南洋客思念故鄉的記憶。
大螢幕上閃爍著早年金門人下南洋的血淚奮鬥史,行前老師特地播放「落番」紀錄片的故事讓大家觀賞,其中俗諺「十去、六亡、三在、一回頭」早年流傳於閩粵沿海與臺澎各地,用來形容早期移民橫越臺灣海峽的危險艱難。紛亂與貧窮是從前金門人的宿命,早年祖先為了生存前仆後繼往南洋打拚,卻因為沒讀書、不識字、人生地不熟,只能到枋廊做苦勞,或在港口搬運貨物,十分艱辛。走進金門傳統聚落那些精緻雕花與對稱拱門的洋樓建築,便是先民不懼苦難、一路披荊斬棘落番到南洋辛勤打拚,事業有成的華僑返鄉建華屋、辦教育、分享異國美食及文化,而留在那裡的先民可能「異鄉」成「故鄉」,但卻始終不忘自己是「金門人」,將金門傳統文化擴散至南洋各地,因而結為僑鄉,馬來西亞就是其中之一。
不絕於耳的強勁鼓聲震耳欲聾,我們來到馬來西亞兩所學校校際交流-班達馬蘭A校和馬六甲育民小學,而他們正表演著特色文化「24節令鼓」撼動全場,一對一的馬來西亞學伴帶領著我們開啟一場最特別的外語課程。步入教室,便發現身穿長褲的馬來同學們,彷彿早已習慣炎熱酷暑,室內雖無冷氣卻也能泰然自若甘之如飴啊!曾是英國殖民地的馬來西亞,上課句句是深奧的英語,課堂上還書寫英語作文,我一頭霧水疑惑不止,才深深感受到自己英文能力的不足。我們還分享金門的風土民情,交流著不同國家的文化特色,同時演唱番薯情,想像以往先民的異地生活。隨著時光推移,雖短暫結緣,大家卻離情依依,仿若相識之久的老朋友異地重逢。
「人不親土親」,早年金門土地貧瘠,謀生不易而相繼落番打拚,形成連鎖式移民,因此各地建置會館凝聚鄉親力量。我們來到巴生的金門會館,踏入館內便被那座高大聳立的風獅爺吸引,會館四周陳列先民來馬來西亞奮鬥的老照片,主席和顧問盛情的招待我們,還製作簡報介紹會館的歷史源流,我們提問許多有趣的問題。在充滿人情味的會館旁,有座武德宮廟,而在宮廟的背後便是「估俚間」,我們目睹那間簡陋狹小而雜亂的屋室,卻是眾多以勞力維生初來乍到的苦力們的棲身之所,它燃起許多人飛黃騰達的希望決心。這看似平凡無奇的金門會館,曾收容了無數僑民暫避風雨疾病,凝聚金門鄉親團結互助、勤奮刻苦的堅毅精神,以及對故鄉的思念,我看了深受感動熱淚盈眶,馬來西亞出洋客的辛酸經歷真是不容易啊!
午後,漫步在世界遺產的歷史古城—馬六甲。高聳瘡痍的古老遺跡,記錄著馬六甲的輝煌海洋故事:聽說當年鄭和七次下西洋,有五次在馬六甲停泊,創造人類航海的巔峰時期,建城牆、鼓樓、寶山亭、三寶井,都在訴說中國人在馬來半島的開拓史。我凝視著這座馬六甲的地標「荷蘭古堡」,那千瘡百孔的牆面想必就是槍林彈雨的襲擊,我輕撫著佈滿塵土的古城,這些歲月飛逝的劃痕,不禁讓我想起同樣經歷戰爭無情的北山古洋樓,老城牆佈滿彈孔,每場戰役不知帶走多少無辜性命,不知破壞多少美滿家庭,不知留下多少揮不去的夢靨。閱覽各地的戰爭遺跡總是令我膽戰心驚冷汗直流。馬來西亞是個種族融合的國家,我們坐船遊馬六甲河,坐三輪車遊古城,細細品味當地美食,感受獨特的南洋異國風情。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趟拜訪僑鄉馬來西亞之旅,讓我體會到金門先民落番創業奮鬥的艱辛,領悟到自己英語能力的待加強,更感受到異國風情多元文化的包容之美,收穫滿滿。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