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三大民俗節日之一,端午節是個充滿傳奇性及歷史故事的重要日子,其中最常聽到的一段事蹟,就是紀念二千多年前,我國偉大詩人屈原,投江自盡的故事。
屈原是戰國時代楚國人,為人忠貞,卻懷才不遇。「舉世皆醉唯我醒,舉世皆濁唯我清。」胸中滿懷鬱悶的屈原,竟於五月五日自沉於汨羅江而死,楚國的人民知道這個消息之後,都不約而同的趕到江邊來,想找尋他們所敬愛的屈原,可是一直都找不到屈原的身體,為了不讓水中的魚蝦把屈原的身體吃掉,他們就在江上划著龍舟、敲鑼打鼓,希望能將魚蝦趕跑,還用粽葉包米飯,作為粽子,投到江中餵魚蝦吃,希望屈原的身體不受到傷害。這就是划龍舟、包粽子的由來。
端午節除了包粽子、划龍舟之外,還有掛榕樹枝、艾草、昌蒲、香包、喝雄黃酒等民間習俗,因為端午節是中國南方人發展出來的節日,中國以南,每年到了端午節以後,氣候潮溼,氣溫較高,蚊蟲孳生,容易流傳疾病,所以才會有這些習俗,昌蒲如劍,可以驅蟲,喝雄黃酒可以防疫,金門的習俗端午節在窗緣門縫插上榕樹枝、艾草則具有「插榕壯如龍,插艾長生命」的語意,更是別具意義。
我喜歡端午節,因為端午節當天放假,又可以吃到媽媽包的美味可口的粽子,希望以後金門可以舉辦龍舟競賽以增加過節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