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粽初體驗
今天是農曆五月五日「端午節」,也是愛國詩人屈原投江的日子,在今天大家會划龍舟、戴香包,而我們家則是會包粽子。
粽子是許多人的最愛,粽子的由來是因為那時候的皇帝不聽屈原的意見,所以他就跳進汨羅江自盡了,百姓為了避免魚蝦吃了他的身體,因此將米飯包到竹葉裡,最後成為我們現在所吃的粽子。經過了漫長的時間,粽子演化成許多種類,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風俗文化,也會有不同的粽子形狀及口味,金門有肉粽和鹼粽這兩種。
我們家包的粽子其中一種,就是「鹼粽」,鹼粽可以淋上蜂蜜或灑上砂糖吃。到了包粽子的那一天,我們準備了圓糯米、食用小蘇打粉、粽葉以及粽繩。我們先將一斤的圓糯米和小蘇打粉攪拌均勻,接著靜置半個小時,然後把食材和粽葉、粽繩拿到戶外,最後就是我最期待也是最困難的步驟了,就是「包粽子」。
要包出一個三角形的鹼粽,要把兩片粽葉的光滑面朝上,大的葉子在下面,小的葉子在上面,靠在一起,摺成深的漏斗狀,看起來像「粽葉旋渦」,裡面加入事先準備好的米,再把粽葉蓋起來就成為了我們平常看到的鹼粽外觀,但是這顆粽子還是未完成品唷,因為我們還要用粽繩把這個未完成品綁起來,放進鍋子裡蒸兩個小時,關火再悶半個小時就可以品嚐了。
這次包粽子不但讓我學會了端午節包粽子的由來,還學會了我們平常吃的鹼粽竟是要經過這麼多複雜的手續才能送進我們的嘴裡品嚐,以後遇到包粽子的人,一定要和他們說聲:「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