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歡迎來到桃花源島-烈嶼

發布日期:
作者: 烈中/洪晨瑜。
點閱率:379

南宋慧開禪師有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談到美景,言人人殊,那麼金門最美的風景又是什麼呢?有些人認為是高峰,如烈嶼的麒麟山,有些人認為是環繞周遭蔚藍的海岸,如金門的料羅灣,但我認為金門最美的風景是濃得化不開的「人情味」,那是臺灣逐漸失傳,此地獨有的人文風景。
當初舉家遷移至金門時,對這裡的自然風光,人情世故非常陌生,正當我迷失於形態大同小異的田間小路而不知道如何是好時,一位白髮蒼蒼,六十幾歲的鄉親經過,他熱情地幫我指路和介紹金門的名勝風景,初來乍到,習慣於臺灣民情的現實功利、爾虞我詐,必須時時加以提防,這種親切的氛圍令我侷促不安,讓我當時恐懼不已,未曾預料的是,這種人在金門竟然隨處可見,像一陣大自然的風,形塑了充滿人情味的文化島|烈嶼。
蘇軾《定風坡》有云:「此心安處即是吾鄉。」當褪去一身塵埃,擺脫人事紛擾,開始穿越鄉間小道,稻梗、泥土的芳香,型態俊美的戴勝自頭頂掠過,在烈嶼上學,我發現兩所學校的同學都與我有著不等的交集,透過互動彼此愈加熟悉,不像臺灣的學校,人滿為患,駢肩雜遝,同一屆的人大多往往只有一面之緣,除非符合利益,往往互不搭理,令人心灰意冷,讓我更加體會烈嶼鄉親的熱情,舉目所見皆是好友,望眼所及皆乃至親,是一種血濃於水的感受。
因地制宜,烈嶼的特色店面也非常符合民眾的需求,街頭巷尾遍佈柑仔店,因為青壯人口外流嚴重,隨著金門大橋的落成而加劇,留在原鄉的大多老人和小孩,多數人從事農耕,雜貨店體察民情而因勢利導,販賣鄉親急需的鋤頭或一些農作用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仄小的店面,擺放各式稱手的農具,讓大家無論去哪都能找到符合自己需要的工具。
地狹人稠的烈嶼,經過無數代居民的繁衍與通婚,整座島嶼形成一張繁複的人際網路,彼此關係密不可分,甚至有如羅厝般同姓村的出現,老一輩只要看到未曾見過的人,就會詢問你雙親是誰?祖父母為何,只要了解前兩代的人際脈絡,對你的身家就了然於心,實在令人嘆為觀止,如同電影中美國的中情局或蘇俄的KGB,這裡的阿公阿嬤都是低調且大隱隱於市的頂尖特務。
「聰明是一種天賦,善良是一種選擇。」透過內在的善良彰顯於外的稱為熱情,而熱情是會傳染的,當初風塵僕僕來到烈嶼時,面對陌生的人事物感到膽怯,不敢和別人交流,一個敏感內向的小女孩,校園中經過了三年的朝夕相處,在師長,同窗的耳濡目染下,發現我已慢慢開啟那蛛網遍佈、緊閉的心扉,讓陽光灑落在江南水鄉橋邊的小屋,隨著木門的緩緩開啟,變得開朗,不再像以前那麼害怕陌生人,甚至可以輕鬆的和人打成一片,活絡彼此的感情。
跨越台灣海峽,走遍千山萬水,各式風景目睹於眼,感受在心,再美的風景也比不上烈嶼的「人情味」,這是烈嶼獨具,別的地方沒有的,金門獨一無二的特色,不管是這裡的朋友、同學或是居民們所散發出溫暖的氛圍,全部都是金門最美好的風景,是值得我們去珍惜的。
  我突然想到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才驚覺我是那迷路的漁民,來到這世紀避亂,遷居於此的樂土,他們有溫厚的人情,動人的胸懷,那幾乎已被現代人所忘卻的淳樸內在。但願我一世記得此地的美好,假以時日羽翼漸豐,將遠離此地時,仍不忘感恩之心。
  歡迎來到桃花源島|烈嶼。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