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安全農業 是否可從社區農園深耕?
農業生產的主要目的當然是提供給人類健康、營養的飲食素材,但我們當前所吃到的市售農作物是否符合這個基本常理呢?由於現代慣行農業長期使用化學肥料及化學農藥,如果未加以管控,則可能嚴重威脅土地與人體的健康;我們賴以維生的土地被摧殘了,相對地農作物亦受到影響而可能含有無法以肉眼觀察到的毒素,長期利用的結果,可能影響人體健康;如果我們能聚焦於恢復 土壤生命力,我們的健康問題得以部份解決。
1990年代開始,在面對農業大面積生產所引發的問題以及對生態環境所造成的衝擊,因而大加提倡農業經營永續化。所謂永續農業是指一種能有效的利用自然資源、維護環境平衡、增進人類與大多數生物福祉的農法。在生產過程中,不過份使用非再生資源,因而減少農業生態之破壞,且能長久保持社會環境與自然環境平衡、協調之農業體系。但因農業是一種產業,必須符合經濟利益才能長期存在,因此永續農業應該是種能兼顧經濟利益與社會利益、調和資源利用與生態平衡的農業。尤其在美國,逐漸出現了「社區協力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CSA)這個名詞;它們變成許多美國人農作生產與飲食生活中的一環;不僅如此,更成為了一個「運動」,逐年在滾動與擴大。
「社區協力農業」是什麼意思呢?美國農業部將其定義為:「包括一個致力支持某一農場營運的社群;而這農地,也在法定上或精神上,成為這社群的農園。在其中,生產者與消費者相互支助,共同擔當糧食生產的風險及豐收。農園或菜園的成員或股東,事先支付農場營運預估的費用,及農民的薪資。」(引自「青芽兒」主編舒詩偉文章)
「市民農園」在台灣已經推行一段時間了,是由政府單位或農會等單位率先倡導,尤其是在寸土寸金的都會郊區裡,將閒置的土地、或由農民提供耕地作為市民體驗農耕生活,並充實家庭親子活動的目的。目前台灣實施之市民農園機制,大部份乃經由市民承租種植蔬菜、花卉、果樹及景觀植物;不僅可維護農村田園景觀、農地自然環境保育、活用農業資源;並可提供休閒、健康、教育、娛樂、活動體驗場所,促進都市與農村交流。
反觀金門,農地大量閒置未充分利用,但住家周圍郤隨地可種植蔬果,處處是「市民農園」(或「村民農園」),種植的蔬菜大部份自家食用,多餘的分贈親朋好友,享受早期農家以物易物的快樂,正因為如此,絕大多數不是專業農民,不一定有正確的土壤、肥料施用及栽培品知識,但是可以確定是不灑農藥的,此一模式栽植的蔬菜品質是參差不齊的,也可以認為具有有機農耕的雛型。然而也因為不施用農藥,病蟲害得以大量繁殖,除了本身品質與產量均無法控制外,同時成為鄰近田區的感染源,引發專業農園的病蟲害大發生,更大大提高農藥的施用量,而農藥又可藉由飄散污染了小小「市民農園」的蔬菜,如此反復的相互影響之下,如果不經過檢驗,如何保證食用的蔬果是安全的?然而蔬果的銷售通路已受到極嚴重的影響。
如果金門農業的未來是「社區協力農業」,集團栽培可能是極佳的經營模式。事先充分了解每位農友的專長,經過協調與溝通,組織一農業經營團隊,讓每位農民發揮所長,種植出高品質的蔬果。而政府則居於輔導立場,建立「安全農業」的管理流程,協助集團取得安全可用的管理資材,教育農友正確的農作知識,培植農友栽種新作物的技術,當農民、消費者與土地共生時,永續經營是可期待的。
台灣及世界各地,已逐漸開始發展「社區協力農業」,而金門是否可行、或者如何發展呢?金門是否可帶動一座座安全有機、多樣生產的社區型協力農園,為地方的經濟與生態,開創出永續與多樣的可能性呢?其實答案已經很清楚的在你我心中了。金門農業的發展,與台灣及世界各國的趨勢幾乎是一致,而目前金門大部份的物資是依附在其他地區,故與其他地區是優患與共的,金門可能維持獨立自主、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還是要放眼全球,與世界接軌?與全球各地的農業經營者成就協力農業?值得我們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