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世界金門日系列專稿》之三

發布日期:
作者:
點閱率:2,039

香港
香港位於珠江口,早期官方曾在此採珠(珍珠)、製鹽,明朝以後對外商貿逐漸蓬勃,並以盛產、出口香木(屬於莞香,又名女兒香)而得名。清朝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被割讓予香港,成為殖民地。1997年回歸中國大陸。住在香港的金門人,多有相同的遷徙經驗,且多數因印尼排華引起騷亂,從南洋印尼、新加坡等地先輾轉移居回中國大陸,經歷文革動亂後再申請赴港定居,總數約千餘人。設有「香港金門同鄉會」。
根據縣府秘書董群廉2007年底組團赴海外採集,所撰寫的《金門鄉僑訪談錄(三)【香港、越南篇】》當中,對香港金門同鄉會首任會長薛慶華,以及初期擔任財政的黃雪麗的訪談,香港金門同鄉會從1985年起籌設,初期稱名為「金門服務中心」,1988年成立,由於當時英國殖民政府對社團成立有諸多規定,因此暫以「香港金門同鄉會有限公司」為名,沿用了五屆,1997香港回歸後,於1999年10月改選的第六屆,改稱「香港金門同鄉會」。2002年第七屆理監事改選時,方正式制訂章程,並向香港特區政府辦理註冊。目前並無固定會所,大部分來自印尼麻里巴板、勿里洞,一部份來自新加坡,分別以黃定堅及謝聰敏為代表。曾任會長的黃定堅則表示,香港金門同鄉會會員約有550人,若含家眷在內,旅港僑親總人數約有千餘人。
薛慶華在訪談中指出,香港金門同鄉會的成立,主要源自於返台入境的許可申請,當時金門並無同鄉會,僑親往往必須奔走於出生地與僑居地取得華僑身份證明,加上對早期金門建設落後的感慨,因此希望透過同鄉會的成立,為僑親服務,也對家鄉建設表達關懷與支持。薛慶華指出,當時支持最力的當屬陳國華與李階得。同鄉會組織成立後,歷任會長包括薛慶華(一、二屆),許東亮(三~六屆),黃定堅(七、八屆),許秀青(九屆~)等。
許東亮,原名許乃昌,原來的僑居地在印尼,與黃源昌、林德昌並稱「印尼三昌」,因二戰與印尼排華事件轉往新加坡發展,並於香港與友人合股創設華豐國貨公司,強力促銷中國大陸生產的「國貨」,協助處理僑務,資助僑教發展,還負責籌資創辦泉州華僑大學。現任會長許秀青即黃東亮僑領之女。一家人熱心僑務,貢獻卓著。
其他著名僑領還包括,以「東瑞」為筆名的黃東濤與妻子蔡瑞芬,在香港創立「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熱心華文創作,啟迪青少年身心靈。僑親陳素中的父親陳牧村,外祖父傅錫琪,對建設故鄉、關懷僑務都有卓越貢獻,如陳牧村曾應陳嘉庚之命返回中國大陸擔任集美學校董事,綜理各項校務。曾任會長的黃定堅,先伯父黃積山、黃積玉、黃積元,在印尼經商發跡,返回水頭故鄉興建得月樓洋樓群。二伯父黃積玉還在抗日戰爭期間於印尼麻里巴板發起組織「金門會館」,以及倡議設立三馬林達金門公會。僑親魏宗勇,父親魏志堅於印尼經商發跡,也是三馬林達金門會館的創會會員,曾任金門會館董事。
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的金門人眾多,主要集中在吉隆坡,雪蘭莪州的巴生、羅浮吉膽,馬六甲,砂勞越的古晉,柔佛州,檳州等。大部分金門人社團都是二戰之後成立。本專稿主要參考金門大學江柏煒教授所著《海外金門會館調查實錄:馬來西亞篇》,以及縣府董群廉秘書赴南洋進行口述歷史所撰寫的系列書籍,其中馬來西亞主要收錄在《雲山萬里:馬來西亞浯江華僑訪談錄》一書中。
●巴生金浯江公會
又稱「巴生金浯江武德宮」,創立年代不詳,據金門縣志考證,推估在1900年前後,創始人為先僑李煌。早期稱「金浯江估俚間」,因日軍佔領馬來西亞而停止運作,1953年改稱「金浯江武德宮」。會所奉祀從故鄉分爐而來的邱府王爺。1986年1月21日正式註冊成立社團。目前會員概況約百餘人,主要功能包括協助處理僑親一切事務,尤其是喪事,致送奠儀,讓貧困喪家得到實惠。
●浮羅吉膽金浯江會館
1920年李炎良、李炎籠倡議草創時,稱「金浯江聯絡所」,俗稱「柴皮宮」。浮羅吉膽又稱蟹島,是雪蘭莪州巴生港外的一個島嶼,島上清一色是華人。會館在1952年正式註冊為合法社團。1960年曾建成三層會所大廈。但1967年遭祝融之災。後成立重建會所籌備委員會,謀劃會所重建事宜。獲巴生雪蘭莪金門會館是屆主席楊誠財太平局紳、新加坡僑領李皆得、張清月等星、馬各地僑親協助,1971年重建完成,是年5月25 舉行開幕啟用儀式。目前會員約有百餘人。
●巴生金浯嶼公會
創立於1921年,又稱「巴生港口金浯嶼武德宮」,早期是聯絡鄉誼、提供新客住宿的估俚間,以呂姓僑親居多,供奉從故鄉分香而來的蘇府王爺。據公會主席呂清便接受訪談時指出,每年農曆四月十二日壽誕,金門鄉親均聚集一堂。伍德宮的蘇王爺神像是在金門雕刻,由新頭乩童陳德地於逃難出洋時一路攜帶遷往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最終於1982年5月1日正式遷至金浯嶼本廟。除源自新頭的蘇王爺之外,金浯嶼伍德宮還供奉六姓府。
●巴生雪蘭莪金門會館
據僑親許晉福、劉添盛的訪談指出,巴生是馬來西亞金門鄉親聚集的主要城市之一,據非正式統計,金門鄉親總數約有四萬人之譜。雪蘭莪金門會館創立於1946年12月20日,首任會長陳維長(下坑人)。會員近兩千人,是馬來西亞規模最大的金門僑社。1949年3月獲批准為合法社團。成立之初係有感於金門各個小僑社力量過於分散,遂以雪蘭莪金門會館為中心,結合金浯江伍德宮、金浯嶼伍德宮、浮羅吉膽金浯江等僑社為一個團體,也就是現在的巴生雪蘭莪金門會館。
另,根據僑親王瑞良、李昭合、許晉福的訪談,雪蘭莪金門會館設有主席一名,任期三年,連選得連任三屆。下設署理主席,是主席的左右手。另有四位副主席,及其他幹部。現任會長是王豪傑。會館下的次級團體還有「巴生浯聲協進會」、婦女組、青年團、福利組等。其中浯聲協進會創於1947年2月9日,是一個提供休閒娛樂的俱樂部。場所收入用以補助會館經費與福利事業。尤其早期會館無收入時,多仰賴浯聲協進會。福利組則專門負責協助鄉親處理喪事,頗受好評。
1953年首次籌款興建會館。近年來有感舊會館不敷使用,經歷多次討論取得共識,由前會長張成章負責覓地,金門鄉親負責集資,王瑞良負責委請建築師繪圖,採購建材,於2001年完工啟用。
●馬六甲金門會館
成立於1939年,創辦人是吳仲坦、吳朝和等先賢。初期取名「浯江公所」。首任總理(會長)是吳仲坦。吳仲坦卸任後,由洪金水接掌,更名為「馬六甲金浯江」,當時並無固定會所。鄉賢梁基成、胡永仁為促成固定會所的創設,聯繫鄉賢力邀當時的拿督吳忠信局紳領導會館,並以半價將吳忠信新建的排屋以半價售予會館做為會址,再向鄉親募捐另一半經費。1994年,馬六甲金浯江會在吳忠信、吳梓新、吳心泉及其他鄉賢的努力募捐下,終於建成目前三層樓的大廈作為固定會所。2001年正式改名為「馬六甲金門會館」,目前會員人數約300人。根據對僑親李漢槎的訪談,吳仲坦,與吳森泉並稱「海王」與「山王」。其中吳仲坦曾任馬六甲同安金廈會館主席,馬六甲福建會館主席,馬六甲中華總商會主席,金浯江名譽主席等。
●柔佛州金同廈會館
  會館的籌組成立,源自於40年代馬六甲一位前輩陳劍看,當時他是馬六甲同安金廈會館的主要負責人,倡議在柔佛也成立類似組織。帶頭發起者則是黃緒諸,曾任國會議員的蘇宜德也是發起人之一。成立會館案在蘇宜德協助下,迅速獲得許可,1966年10月25日獲批准成立。主要宗旨為聯絡金門、廈門、同安三縣同鄉情誼,促進團結,協助解決困難及調解鄉親間之糾紛,共謀及扶助同鄉福利等。第一任會長陳鎮藩局紳,是峇株開埠功臣陳瑞和鄉賢的三少爺。會館在第二任會長蘇宜德的帶動下,僑親們出錢出力,1973年正式購一座兩樓的會所。1981年在會長拿督斯里歐峇志局紳的捐獻下,開始頒發會員子女獎學金,至1990年起,獎學金方改由會館支應。1993年剛榮獲柔佛州最傑出青年經濟建設獎的拿督陳成龍博士獲選為會長,在拿督陳成龍的領導下,會務運作逐漸系統化、組織化和年青化,並自1999年起推動會館新廈的開發與興建,2000年6月25日動土,目前已落成啟用。
●砂勞越金門會館
據蔡啟東在訪談中指出,砂勞越的金門人曾經風光一時,最有名的是古晉首富黃慶昌,經濟實力涵蓋各行各業。另外還有蔡肅仁等。砂勞越金門人多集中在古晉,約有600戶,總人數約3000~4000人。
砂勞越金門會館成立於1953年5月,初稱「砂越金門會館同鄉會」,1989年重組為「砂越金門會館」,1990年9月24日獲准登記。第一屆理事會主席吳民權夫人蔡玉珍在訪談中表示,甲必丹吳民權是砂勞越金門會館的發起人之一,1989年10月28日砂勞越金門會館在古晉福建公會召開籌備會時,被推選為籌委會主席,負責草擬章程,當選首屆主席,還慷慨借出店屋三樓免費供會館使用。直到2006年吳民權過世之前一直擔任主席一職,長達16年。蔡習炎則是促成會館成立的另一位推手,會館成立後,曾任首屆副主席,並於第二屆(1993年)以後,長期擔任署理主席長達十年之久。1994年,會館在朋嶺路購置四層店屋作為會所。目前會員數約462人。
●峇株巴轄金同廈會館
1966年10月25日註冊,1967年3月1日正式成立。係由金門、同安、廈門三邑鄉僑共同發起。據江柏煒教授調查,柔佛州最早的金門僑社應該是李天錫在1937年創設的「金浯別墅」,但性質偏商業界俱樂部或聯誼會性質,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即告瓦解。峇株巴轄金同廈會館成立之初,第一任會長是峇株巴轄開埠功臣陳瑞和的三子,陳鎮藩局紳,邁出了組織會員的第一步。第二任會長是國會議員蘇宜德,1973年於任內募款購置會所。1993年起,由素有「居鑾發展之父」稱號,柔佛州年輕、傑出的拿督陳成龍擔任會長,於任內興建六層樓商廈,2003年落成啟用。目前會員數約1000人。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