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汶萊﹕烈嶼人的另一家鄉

發布日期:
作者: 江柏煒。
點閱率:3,979
字型大小:

東南亞的伊斯蘭國度
汶萊,位於東南亞婆羅洲西北,面積只有5,765平方公里,約台灣六分之一大,分為四個省,中間與馬來西亞砂勞越相鄰。國名全名是 NEGARA BRUNEI DARUSSALAM,NEGARA是馬來語的國家的意思,BRUNEI是國名,DARUSSALAM則是和平,亦即「汶萊和平之邦」。首都斯里巴加灣(Bander Seri Begawan)。全國三十餘萬人口中,華人約七萬人,其中七、八成的移民祖籍來自金門烈嶼,是當地華人社會最重要的社群,經濟實力雄厚。
在中國元代史籍中,這個地方被稱為「渤泥」,自古為酋長部落之邦。15世紀,伊斯蘭教傳入建立蘇丹國。16世紀中葉,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相繼來到。1888年,汶萊成為英國保護國。1941年日本南侵,汶萊被佔領。1946年英國恢復對汶萊的控制。1959年,汶萊與英國簽訂協定,規定國防、治安和外交事務由英國管理,其他事務由汶萊蘇丹管理,成為自治邦。1984年1月,汶萊獲得全面的獨立,同年加入聯合國,並成為東南亞國協的組織成員國之一。在政治上,汶萊實行君主立憲制,世襲的蘇丹是國家最高統治者。1984年初,深受愛戴的第29任蘇丹哈山納‧波嘉(Hassanal Bolkiah)就任迄今,強調馬來文化、伊斯蘭教和君主體制。由於汶萊緊臨的南中國海域蘊含豐富的石油及天然氣,皇室與政府財政良好。
烈嶼移民及其騰雲殿
華人遷居汶萊已有數百年歷史,但烈嶼人何時來到汶萊已不可考,據信十九世紀末起已有不少烈嶼人在此落戶,初期多以海底工估俚(船運苦力)、碼頭工、漁撈、小販為主,後逐漸有人累積資本後轉作生意。汶萊華人宗教信仰中心---騰雲殿可以說明移民的歷史。騰雲殿,原名騰雲寺,早期烈嶼鄉僑將福德正神及廣澤尊王帶到汶萊首府斯市,奉祀祭拜,並於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及八月二十二日酬神之時,聘請戈甲(高甲)戲班演出。除此之外,尚陪祀有玄天上帝、關聖帝君、保生大帝、李府哪吒三太子、註生娘娘等神祇。1913年,烈嶼鄉賢集議,決定在汶萊河畔建一永久寺廟。當時的拿督天猛公石文熟獻出土地一塊,由曾受記負責廟宇建築之興建。1918年6月23日,騰雲寺落成並舉行奠安大典,自新加坡延聘道士主持各種傳統儀式。根據廟內所藏木刻記載,當時騰雲寺建築總造價為8,075汶元,所費不貲。一開始,廟宇並無董事會的組織,是由當時兩家殷商---春源好、捷成號輪流擔任爐主頭家,負責神誕慶祝及處理一切事務。之後,隨著華人移民的增加,才決定以擲杯決定爐主頭家,還規定爐主不得連任。二戰期間,斯市遭受轟炸,廟宇周遭被夷為平地,如汶萊市場。只有騰雲寺屹立不搖。
1953年,由於政府的徵用地皮,在當時丕顯天猛公拿督林德甫與多位鄉僑的發動下,成立了騰雲殿建築委員會。林德甫受委為建委會主席、陳國棟出任副主席。隨著建委會的成立,委員們展開了大規模的募捐運動,在全境善男信女的踴躍捐獻下,1958年騰雲寺改建,1960年完成,正式更名為騰雲殿。由於烈嶼鄉僑與皇室關係良好,廟址土地是由當時汶萊蘇丹所贈送,並還捐獻汶幣四萬五千元予廟方。1960年12月27日舉行了奠安大典,由當時英國駐汶萊第一任最高專員懷特爵士主持落成開幕典禮、王仁程先生主持開啟廟門儀式。當地南音社團---群聲音樂社亦參與其盛。1982年,騰雲殿整修,自金門烈嶼雙口延聘壁畫大師林天助到汶萊,經八個多月完成。林天助擅長將宗教故事以生動活潑造型、豐富多層次的釉色,燒製於磁磚之上。金門縣定古蹟官澳龍鳳宮亦有他的作品,只可惜保存不佳。目前,林天助作品保存最完整之處即為汶萊騰雲殿。
烈嶼籍的華社領袖
在汶萊,商界、華社領袖幾乎是烈嶼人的天下。蘇丹透過冊封少數對於國家發展、社群服務、教育開拓、經濟提升有傑出貢獻的華人,表彰他們的成就。茲引介幾位如下:
1.丕顯拿督林清注(1905-1993年),最早受封丕顯天猛公宮廷官銜的華族之一,他出生於烈嶼東林,10歲到汶萊,生意成功之際,樂善好施,曾擔任汶萊中華中學董事長及斯市中華總商會首任會長。
2.丕顯拿督甲政林德甫(1910-1999年),烈嶼雙口人,17歲下南洋,之後創立美成號,生意多角化經營,蔚成大企業家,除關心汶萊公共事務,烈嶼家鄉的各祠廟多有林德甫的捐輸,如烈女廟等,另外他也設立林德甫獎學金鼓勵家鄉子弟求學上進,其子拿督林明泰等人克紹其裘,將其事業發揚光大。
3.丕顯甲必丹王文邦(1882-1940年),烈嶼西宅人,1900年時年十八歲南渡新加坡,翌年抵汶萊發展,創辦德源號,經商有成,亦於中華中學擔任董事要職。文邦之子、拿督王金紀(1931-)則是出生於汶萊的第二代,繼承父親事業,亦熱心公益,目前仍是當地舉足輕重的僑領。
4.丕顯甲必丹方文汀(1927-2001年),烈嶼後頭人。8歲隨父親到汶萊,受教於中華學校。創立建源號起家,並與人合資建立友聯百貨、萊萊百貨,後跨足房地產業、旅館業、船運業及磚窯業。對教育與社團服務方面,出錢出力,貢獻卓多。
5.丕顯甲必丹拿督劉錦國(1920-),烈嶼上林人。18歲南渡汶萊,孓然一身。1947年以160元購地建屋,勤奮努力、胼手胝足,創辦華和商場,終成現在八家百貨商場、八家牧場大企業家,跨足農、商業。他崇尚儒家思想,繼承傳統文化,又能與時俱進、創新發展,實為汶萊烈嶼人創業的一頁傳奇。
6.丕顯甲必丹拿督吳錦進(1944-),父親吳福記,出身烈嶼上庫,錦進為第二代。他曾是汶萊蘇丹陛下的同學,1964年進關稅局工作。1970年,毅然從商,創立吳福記汽車公司,專門代理日、韓、歐洲汽車,後又從事汽車零件、保險等事業。熱心公益事業,在當地傳為美談。其弟吳景添在汶萊經營地產公司,頗有成績,景添之子吳尊,在華人娛樂圈頗負盛名。
此外,尚有烈嶼西宅出生、汶萊福建會館主席、拿督林成國(1926-2011),以及在汶萊被譽為「百貨王」的林國民(汶萊騰雲殿董事長)、林國欽兄弟(汶萊中華中學董事副公關)等,均為傑出的烈嶼鄉僑。其中,留居西宅的林國沛與僑居汶萊的兄弟林國民、林國欽、林國勝、林國平昆仲為紀念其先嚴林松杞、先慈程氏坤,特成立林松杞夫婦紀念獎學金,獎掖後進,傳為佳話。
汶萊金門人組織會館時間相當晚,遲至1996年才由天猛公拿督林德甫召集福建鄉親,共同商討組織事宜,並由洪瑞泉擔任籌委會主席。1998年獲政府批准社團註冊,首屆理事會於1999年元月一日宣誓就職。2001年7月成立了汶萊福建會館青年團,藉以啟發年輕人創新力,策劃更多活動,惠及鄉親。此外,尚有中華台北旅汶僑民協會,前身為中華民國旅汶僑民協會,1977年即已成立,現任會長林長鎮。
南中國海兩端的兩個小地方│烈嶼及汶萊,透過這些僑鄉不朽的事蹟、愛鄉愛家的情懷,串聯起綿密的網絡,生生不息。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