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僑居東洋﹕日本長崎與神戶的金門人及其會館

發布日期:
作者: 江柏煒。
點閱率:2,920

日本的開國
與近代中國的歷史相仿,日本的開國亦是受到西方帝國主義的影響,然前者一開始是英國勢力的逼迫,後者則受制於美國的兵臨城下。1854年日本與美國締結《日美和親條約》,繼而於1859年有《日美修好通商條約》,承認美國人在日本的居住和貿易權。1859年7月1日,橫濱、長崎、函館開館(史稱安政開港)。1868年1月1日關西的兵庫(神戶)開港、大阪開市。
隨著日本的開國,歐美的海運公司相繼開設了中日之間的航線,如英國的P&O公司於1859年開設上海至長崎航線、1864年開設上海至橫濱航線;法國的法國郵船公司於1865年加入了上海至橫濱航線;美國太平洋郵船公司(PM公司)於1867年開設舊金山---橫濱---上海的定期航線;1869年開設橫濱---神戶---長崎---上海的定期航線。透過歐美公司的航班,長崎、神戶、橫濱等地成為華僑赴日的集中地。之後,中國輪船招商局於1872年於上海設立,亦開辦中日航班。日本人岩崎彌太郎創建的三菱公司於1875年開設橫濱至上海的航線。1885年,三菱公司與共同運輸會社合併成立了日本郵船會社,受到國家資本的支持,與歐美公司相抗衡,1885年串聯起橫濱、神戶、下關、長崎、上海。1886年又開設了長崎至天津航線;1889年神戶至天津航線、1893年印度航線、1896年臺灣航線(神戶---沖繩---基隆)等陸續開通。這些航線網絡的形成,一方面為日本的進出口貿易帶來巨大的成長,一方面也使得福建、廣東、三江(浙江、江蘇、江西)等不同方言群移民開始進入日本港埠謀生。
長崎的福建會館及金門人商號
事實上,長崎的海外關係早於1859年的開港。1570年,統治長崎的大村藩將港口提供做為葡萄牙商船的停泊地;之後荷蘭人的進入,並帶給近代日本第一次歐洲文明的衝擊(蘭學)。1600年前後,駛往日本九州的唐船(中國船隻)也都由長崎進港。一部分的華人在此定居而逐漸形成華僑社會。伴隨唐船貿易的興盛,1689年日本幕府為了進行管理而設置了「唐通事」的職位。這個職位任用的是在當地居住的華人,幕府還接受了福建出身的貿易商提出的申請,允許他們在稻佐山麓建造範圍廣大的華人共同墓地。
在長崎,這段時間佛教再度興盛,唐船船主及一些定居下來的華人,在本地修建了自己的寺廟:興福寺(三江人)、福濟寺(閩南人)、崇福寺(福州人)。1635年幕府發布了唐船集中長崎的命令,加快了長崎的繁榮和華人社會的發展。根據入港紀錄的統計,在1637年至1857年的220年間,唐船來航共計6,400艘、荷蘭船540艘。唐船貿易對於中國與日本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很大的貢獻。
1859年安政開港之後,自1689年以來持續施行的唐館貿易體制終告結束。1868年,取代原有唐人館作為華僑自治組織的福建會館和廣東會所分別成立,稍後三江會所也隨之成立。這三大華人社團是長崎華僑社會的主力。1878年清廷設置了駐長崎領事館。1893年,在第四任領事張桐華的提倡下,華僑們齊心協力興建了孔子廟,並於廟內設立華僑學校。1907年以三會所為基礎,成立了長崎華商商務總會。
在長崎或神戶的華人社會,不像東南亞各地擁有「次地緣」的鄉團(如金門會館、安溪會館等),而仍是以福建幫、廣東幫、三江幫的分類為主。1868年,長崎福建會館正式成立,最初名稱為八閩會館,繼承了唐人館所管理的五堂(土神堂、天后堂、觀音堂、仙人堂、聖人堂)寺廟,以及稻佐唐人墓地。其中,天后堂於1999年被長崎市指定為文化遺產。福建會館首任總理的鈕春杉(江蘇省長洲縣出身)和總管的鄭仁瑞(福建省長樂縣出身),都是唐人館時代的唐人館總理和總管。
1888年,會所因火災而燒毀。當時會館總理為出身金門新頭的陳國樑(泰昌號經營者)。在他的發起下,1897年會所被重新建成,並更名為福建會館。之後重建的。會館剛成立時加盟的會員商社有泰昌號、廣隆號、德泰號、裕豊號、裕源號、振豊號、裕興號、永豊號8間商社。會員商社加盟數最多時達到27家,最少時有4家。
歷代的總理分別為鈕春杉、蕭仰齋(泰昌號經營者)、陳國樑(泰昌號、泰益號經營者)、歐陽仁(德泰號經營者)、陳世望(國樑之子,泰益號經營者)、陳金鐘(世望之子,泰益號經營者),現在由陳東華(金鐘之子)繼任。在《泰益號文書》裡有許多福建會館的文書史料。
相對於在日本侵華戰爭當中被解散的廣東會所、三江會所而言,福建會館是現在僅存的一所。今日,福建會館的主要功能並非工商團體,現在主要是廟宇的祭祀和文化遺產的維護管理工作。
長崎的福建人商號,最早成立者是1861年的泰昌號。泰昌號的歷任商社主管為陳明達、黃信候、蕭仰齋及陳國樑。1900年,陳國樑因為合作人蕭仰齋逝世而將泰昌號解散,接續了泰昌號的業務創建了泰益號商號。
1901年泰益號正式成立,創辦人陳國樑在兩年後將棒子交給了長子陳世望,返回金門。陳世望於1912年開始,在接下來的28年時間中歷任福建會館總理、長崎華商商務總會會長、長崎華僑時中小學校董事長、福濟寺檀家總代等職務。第三代的陳金鐘也追隨父親世望從事貿易經營。1940年,陳世望辭世且中日戰爭加劇,泰益號暫時畫下句點。現由福建會館會長陳東華先生在原址經營高級商務旅館,已恢復泰益號的美名。
泰昌號、泰益號留下的龐大資料,於1974年陳金鐘過世後被發現,這就是著名的《泰益號文書》。其內容包括貿易帳本類約3千冊、書簡類約2萬5千件及其他資料。數量龐大,內容記載了自1862年到1940年為止的近80年間,與台灣、上海、大連、香港、新加坡、馬尼拉、仁川、海參威等地之間的貿易往來記錄。另外資料當中還包含了許多領事館和華僑團體之間的相關史料記錄。其中還包括1902年以後,由金門寄出的書信約760封,俱為珍貴的史料
長崎另外兩個金門人的商號,還有山后下堡出身梁有道(梁天就)及英坑出身的黃聰明(金聰)。梁有道於1866年,單身遠渡長崎,與陳國樑大約屬同一時期。1885年在新地八番地創設和昌號,經營客棧和海產貿易業務。之後,交棒給兒子肇三。梁肇三經商有成,並擔任了福建會館副總理的職務。1912年梁肇三辭世,葬儀在由閩南幫的福濟寺舉行,依據當時的風俗,遺體放入棺木,以船送回金門安葬。繼任者梁順來(丕安),與泰益號經營者陳世望的長女會治聯姻,梁陳兩家成為姻親關係。和昌號因為世界經濟恐慌等各種原因,經營陷入低谷,於1929年結束日本的事業返回金門。
黃聰明於1897年創辦福興號,址在新地七號。在1910年代以前,福興號經營了「福升棧」旅館,同時也經營中國東北、朝鮮、海參崴等地的海陸產貿易,與和昌號並駕齊驅。此外,他還在釜山設立分店「釜山浦鹽福興號」。黃聰明在事業發達時,返回英坑興建宅第,大門上懸有匾額,上書「奉直第」,兩側有「聰明仁兄大人屬」、「駐劄日本長崎正領事卞綍昌題」。卞綍昌為第七任駐長崎清國領事,任期由1903年到1907年,而這段時間正是福興號最繁榮的時期。
金門人在長崎福建幫當中,人數不是最多,但卻是商業經營相當傑出的一群,對當地福建會館、華僑社會的凝聚、華人文化的傳承等貢獻,功不可沒。
神戶的福建會館及金門人商號
神戶是另一個金門人聚集的日本僑居地。1870年,金門山后中堡出身、復興號的店主王明玉(國珍)於自家經營的店內召集了漳泉同鄉,設立了八閩公所,並任第一任理事長。當時,神戶的華僑約有240人。
根據王明玉長曾孫王柏林先生(現任神戶孫中山記念館榮譽館長)之研究,1868年間,時年約二十五、六歲的王明玉,帶領一個布袋戲的班子,坐上唐船來到日本長崎港,初在「碇」這個地方下船,後來移往以貿易港著稱的神戶。1871年,王明玉改於大阪川口田町與神戶的海岸通二丁目地區,設立貿易商號「復興號」,1892年再移往神戶的中央區海岸通三丁目一番22號址。根據1888年〈大阪居留清國商民調〉資料,復興號的資本額登記為一萬兩,已屬中型規模的商號;王明玉也積極參與華僑社會的事務,如神阪中華會館創建時(1893年),復興號曾捐助六百兩。
復興號的商業版圖,在與福建同鄉商社的合作,以及家族成員陸續來日之協助下,逐步擴大。首先,1885年復興號於神戶登記營業時,由同安人黃禮蘭創設的廣駿源號(火柴製造)擔任保證人。年紀相仿加上同鄉之誼,使得同到異鄉打拚的王氏與黃氏關係深厚。當王明玉於日本站穩腳步後,家族成員陸續跟隨他的腳步出洋。下一代敬濟(即敬川,又號德經,1858年生,1879年初至神戶,先於源泰號任職)、敬祥(1872年生,1888年初至大阪復興號工作,1893年至神戶)、甥敬斗(1863年生,1897年任復興號會計出納)、孫振卿(1880年生,敬濟之子,1902年至神戶)、甥敬施(1885年生,1904年至神戶),陸續來到復興號協助。另一方面,復興號也僱用了福建晉江籍的同鄉陳興東(1860年生,1896年至神戶擔任書記)、周起摶(1875年生,1898年至神戶,負責海產物出口的工作,後任職於分支商號瑞興號)。得其家族成員、同鄉夥伴的協助,復興號生意愈來愈大。王明玉成為八閩公所的第一代領導人,頗負眾望。
1899年,王明玉告老返鄉,王敬祥接任復興號,也被推薦為八閩公所理事長。1903年王明玉在金門逝世,總計領導了八閩公所長達29年之久。王敬祥是於1885年、時年十五歲赴日,邊學日語、邊熟悉貿易業務。1913年起,並擔任了橫濱正金銀行神戶支店的買辦(信託代理人),不僅受到神戶華僑,也受到神戶經濟界的信任,與當地社會名流多所交遊,如當時日本重要之政治家、企業家、文化界人士等,被稱為神戶華僑的「巨頭」。王敬祥與台灣板橋林本源家族的林爾嘉(台灣名人林維源之子)理念相投,王氏的長女臻治、次女寶治分別嫁給林氏的二子剛義、五子履信,親上加親。世交的兩家,關係一直很好。辛亥革命前後,王敬祥一直是神戶華僑社會政治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他也深受孫中山的倚重,除八閩公所外,還是神戶中華會館理事長、中華民國統一僑商聯合會會長、國民黨神戶交通部副部長、中華革命黨神戶大阪支部長;另外他也於1905-22年間擔任神戶同文學校的副董事長。1922年王敬祥在日本過世,棺木遷葬回金門,他亦擔任會館理事長有23年之久。來自金門父子兩代領導神戶的福建人會館,超過半個世紀。
八閩公所初設於復興號內,1903年遷到北長狹通五丁目新建的會館,並更名為「福建商業會議所」。1930年申請社團法人時,再改稱「社團法人福建公所」。當時,公所的建築物富麗堂皇,許多日本華僑的婚禮都在這裡舉行。此外,神戶勞動階級(夥計)的華僑組織互助會,並商借公所於下班後開辦日文、漢文、英文補習課程,一時之間讀書聲朗朗,蔚為美談。不過,社團法人福建公所的時代動盪不安。二次大戰期間,會員紛紛回中國。1939年曾被勒令解算,成為清算中的法人。1945年會館中彈焚毀,喪失活動據點,一度沉寂。詹廷英是戰後重建福建公所的關鍵人物。1958年福建公所重建,不少會員捐輸,其中35%是由東方公司的鄭崇璧一人獨捐。當時他已離日赴菲,但仍關注神戶同鄉。公所為彰其功,特聘他為名譽理事長。
1983年10月12日,社團法人福建公所辦理清算,畫下其53年的歷史,並將其土地捐贈給財團法人福建會館,這是第四次的更名。翌年,立刻興建了福建會館大廈,除聯絡鄉誼外,還積極從事公益事業、照顧會員福利問題。
從八閩公所、福建商業會議所、社團法人福建公所到財團法人福建會館,金門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除創辦者王明玉、王敬祥外,1930-40年代的王重山(敬祥之子)、王敬斗、王敬施也頗多貢獻,長期擔任理事一職。1980年代開始迄今,祖籍古崗的董國華、英坑的黃祖道及黃祖毓、山后的王柏群等人亦擔任要職。現任神戶福建會館會長由黃祖道擔任、秘書長為林正茂,俱為金門後裔。
僑居日本的金門後裔,由於日本對華人歸化入籍採取嚴格政策,多數在中國與日本建交後只得申請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僅有日本國長久居留權。因此,在戰地政務時期,他們不可能返回金門,甚至入境臺灣亦有困難,與故鄉的關係不若東南亞僑民密切。然而近十年來,隨著兩岸關係的和緩,神戶的王柏林、王柏群、王林昭基、長崎的陳東華等人,陸續返鄉,重新連結起與父執輩出生地的關係。(系列完)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