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縣110年慶祝祖父母節(樂齡心‧祖孫情)作文比賽社會組第一名-土豆情緣
炎炎夏日,萬里無雲的藍天下,閩南古厝旁的陰涼處或農田邊的樹蔭下,隨處可見三五成群的人們,有老有少、有男有女,坐著板凳、石磚或木頭,一手拿起土豆藤,一手迅速的捻下土豆。
每看到此景,我就會想起我的阿公。
還記得孩提時候,我喜歡依偎在阿公懷裡。阿公會拿出土豆去殼,連同砂糖放在舂臼裡,用舂臼槌搗成粉狀後,給我當成零嘴,我喜歡這香甜的口感,這也讓我和土豆結下不解之緣。
家裡務農為生,夏至時節正是農作物收成的季節,所以暑假作業不是一本本的功課,而是一坵坵的土豆田。採收的前一天,要先灌溼土壤,讓過程更省力。但那時的家境並沒有辦法購買抽水機,往往需向左鄰右舍借用,在物資缺乏但不缺人情味的鄉下,總是很快的就可以借到需要的資源。
採收當日天將亮時,阿公就會帶著我們摸黑出發。一到田裡,阿公用他熟稔的方式,彎下腰、雙手併用,輕而易舉的就從田的這頭拔到另一頭,速度是我的好幾倍,我努力的跟著阿公的腳步,將一株株的綠藤握在手中,吃力的拔起,通常不到一會兒,我已氣喘噓噓、汗流浹背。在農田上的辛勞,讓我體會到粒粒皆辛苦的滋味,這也許是阿公帶我來農作的真正用意。
剛出土的土豆有一種特殊的香味,一種帶著泥土的清香,煞是好聞。我喜歡在大汗淋漓後,站在田埂上,閉上眼,深呼吸,吹著微風,讓全身籠罩在清新的香氣中,享受完成階段性工作的愉悅。「呷西瓜喔!」阿公用鏗鏘有力的聲音呼喚著,我三步併作兩步的跑向阿公,拿起一塊大快朵頤,涼快感沁人心脾,心中對阿公的體貼與疼愛充滿感謝。
拔起的土豆藤擺放成堆後,接著就是把果實捻起的時刻了。過程中雖然枯燥,但總是能從其中找到一些樂趣。金門的土豆通常以兩顆果粒居多,偶爾也有三顆果粒,號稱「三粒公」,極為稀有,如果發現了,真是如獲至寶,兄弟姊妹都會投以羨慕的眼光,所以過程中有如一場尋寶遊戲。此外,我也很喜歡在阿公旁邊捻土豆,在這個屬於爺孫倆的時空下,聽阿公訴說他的故事。故事內容包羅萬象,有在單打雙不打的時代,因為冬夜太冷而賴床,砲彈直接穿過屋頂掉到床邊,所幸未爆炸的傳奇;有祖先致仕返回家鄉,一塊木頭隨他漂流而來,最後雕刻成神像供奉的傳說;有早年的鼠疫盛行,大道公派藥治癒村民的赫赫神蹟;更有村里盛衰的趣談,這些故事,一則一則如同繪本般呈現眼前,是那麼的生動、那麼的有趣,這是屬於那個年代的親子共讀。此外,阿公也常跟我說,土豆殼是如此的樸實不起眼,但土豆仁卻富含營養且多用途,就像金門人實而不華的精神,也期許我,像土豆一樣,葉子盡情的迎向陽光,吸收能量,再內化成養分,讓自己曖曖內含光。
捻完的土豆,有些要曬乾,或作為下一季播種的種子,或作為天公粿的餡料;有些則是要煮熟,或作為自家用餐時的配菜,或作為招待客人的點心。「煠土豆」前,要先清洗去除附著在外殼的泥土,再放入即將滾燙的熱水中,加把粗鹽調味,蓋上鍋蓋靜候煮熟。起鍋的瞬間,香味透過氤氳的蒸氣撲鼻而來,令人垂涎三尺。在物質缺乏的時代,對自己節儉的阿公總是會裝滿一大盆剛起鍋的土豆給我,又香又軟的口感,是童年時最喜歡的零食,長大後也才慢慢了解,那盆子裝的其實是滿滿的愛。
起鍋的土豆要經過幾天曝曬,才能保存的更久。節儉的阿公捨不得吃太多熟土豆,就用生土豆沾醬油作為吃稀飯時的配菜,以避免熟土豆太好吃而「續嘴」。但好客的他,如果有客人來訪,他總是熱情的端出私藏的熟土豆招待客人,或許泡上一壺濃郁的熱茶、或許倒上二杯香醇的高粱酒,邊話家常、邊吃土豆。有時在客人離開後,阿嬤會向他嘮叨:「家己嘸甘,對別人遐大方。」他總是笑笑的回:「這就是金門人的人情味」。
當我考上大學準備赴臺就讀時,知道我愛吃土豆的阿公不忘在我行李塞入一罐家鄉味,還囑咐我:「若是愛呷,阿公再幫你寄過去。」在學校孤單想家時,我總會從罐子裡抓上一把,嘴裡吃的是家鄉味,心頭思念的是家鄉情,腦海縈繞的是阿公的話,所以求學的過程中,我學習土豆的精神,展開雙臂,吸收知識,內化成提升自己的能量。在遇到瓶頸時,想起在深藏於土裡的土豆,雖然從外面看不出它的成長,但它努力的吸收養分,一點一滴的成就果實。知識累積的過程,不也是如此嗎?雖然每天如涓滴,未有能立竿見影般的立即功效,但細流終有匯成江河的一天。這股信念,加上相信辛勞終能豐收的信念,支撐著我完成大學及研究所學業,也讓我順利投入職場。
在臺灣工作的這幾年,偶爾看到農村路旁販售的自產花生,比金門產的還要碩大,但卻不香,不若金門土豆顆粒小,外殼樸實,但吃起來特別香,口感也紮實許多,尤其它越咀嚼越有滋味,可以感受到香味在舌尖彈開,四溢於口中。雖然如此,但路旁一籠籠熱騰騰的花生,仍勾起童年的回憶,那土豆田中的辛勞與歡笑,那剛出爐土豆的的熱度從手中傳遞到心裡,激起了一股股的暖流,那一粒粒土豆更串起了屬於我和阿公倆人的祖孫情。
(稿件由金門家庭教育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