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官清廉 不為權貴-林希元
林希元,字茂貞,明代進士,理學名宦,是理學大家朱熹的四傳弟子。因家境貧寒,他三十五歲才中舉人,越年中進士,初授南京大理寺評事,最終官拜南京大理寺丞,世稱一代宗師。
秉持官吏執法為公平正義之表徵,林希元為政清廉,凡事只論道理,不問利害,一生為官公正,權責綦重,物望所瞻。他忠實履行好自己的職責,敢於揭露奸佞誤國的罪惡,曾上奏《新政八要疏》,指斥太監濫持朝政,揭露宦官搜刮地方民財,又以清廉自持的態度,拒絕收受餽贈等不當利益,一如既往不偏不倚處世原則、依法公平及公正進行審理每宗案件,使奸頑真正得以懲治,民冤真正得以伸張。但執法不阿的作為被權貴所妒,先後被貶為廣西泗州判官和欽州知州。雖然仕途相當坎坷,但他追求安邦定國的理想矢志不渝,從不假借職務之便,私相授受、便宜行事。
林希元不僅清廉律己,從不收受任何饋贈,久聞其名聲之人,都不敢私自請托,而且為官勤政愛民,長年以「視民如傷」的情懷,體恤百姓之疾苦,感知稼穡之艱難,深受百姓的愛戴。擔任泗州判官期間,適逢江北飢荒,他主持賑災,悉心賑濟各地,深入基層體察百姓,核查受災人口,監放救災米糧,對不同程度貧困者給予不同的救濟扶助,同時還撰寫《荒政叢言》,改變當地只種水稻習俗,推廣多種農作物,並勸說百姓遵章守法、節約資財,注意推廣先進生產技術,興修水利,勤事於農耕蠶桑之業,從而發展地方上的經濟,由此府可實倉廩之粟,民可解凍餒之苦。在《荒政叢言》一書中,透過分析朝廷舉措及其弊端,引述歷代前賢救荒經驗的基礎,並結合自身救荒實際經驗,充分闡明救荒主張,包括救濟災荒的實踐活動思想見解和具體辦法,透露出濃厚的民本意識。他所提出的論點可謂真知灼見,所列的政策、措施、方法堪稱明代荒政著作的典範,迄今仍具有相當程度的借鑑意義。
此外,即使林希元謫居僻地,仍心念黎民,到任欽州擔任知州後,首先是透過道德教化正人心,因此推崇教化、創建社學,延請儒士擔任教師,使居住偏遠地區的學童方便就學,要求學童孝順父母、敬愛兄長,落實經典上的禮制,也因而興盛一方尊師重教之風。
林希元六十一歲辭官回歸故里時,著書立說,尤致力於理學探討,並將學術見解表彰於世,所存著作數量極為豐富。後人感恩林希元待人接物溫和謙讓,處事議政合乎法度,且為官清廉、治民有方,成為一代治郡的楷模典範,推行善政、勤行教化,關懷體恤窮困的黎民百姓,尊其為聖賢祖,奉祀於鄭氏家廟,數百年來香火不斷。
(稿件由金門縣政府政風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