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南音:海外閩南人的家鄉音樂與華夏文化的傳承

發布日期:
作者:
點閱率:4,122
今年初夏所舉辦的『世界南音聯誼會、第四屆世界南音聯誼會國際南音大匯演』由馬來西亞福建聯合會主辦,有來自中國、廈門、香港、台灣、菲律賓、印尼、新加坡及馬來西亞共29支隊伍參加。
(圖源:陳瑞安提供)

今年初夏所舉辦的『世界南音聯誼會、第四屆世界南音聯誼會國際南音大匯演』由馬來西亞福建聯合會主辦,有來自中國、廈門、香港、台灣、菲律賓、印尼、新加坡及馬來西亞共29支隊伍參加。 (圖源:陳瑞安提供)

﹝資料提供:Chen hsuan﹞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南音,又稱南管,是中國閩南地區特有的一種古老音樂形式,其歷史可追溯至漢代。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之一,南音不僅在閩南地區廣泛流傳,更是隨著移民潮傳播到世界各地,成為海外閩南人的精神寄託和文化象徵。本文將探討南音作為海外閩南人的家鄉音樂,如何在異國他鄉繼續傳承並發揚光大,同時也承載著華夏文化的傳統與記憶。
南音的起源與發展
南音源自於中國閩南地區,其發展歷程悠久,並在宋元時期達到鼎盛。南音的音樂特點包括旋律婉轉、節奏平緩,樂器以琵琶、洞簫、三弦等為主,表現形式多樣,既有獨唱、重唱,也有合奏。南音的曲目多為古典詩詞和戲曲,內容豐富多彩,涵蓋歷史故事、傳說、民間故事等。
在閩南地區,南音不僅是一種音樂形式,更是當地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無論是喜慶節日、婚喪嫁娶,還是農閒時的娛樂活動,南音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種音樂形式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和文化意義,被譽為「中國音樂的活化石」。
南音的海外傳播
隨著多次大規模的移民潮,南音也隨之傳播到世界各地。特別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許多閩南人為了尋找更好的生活,紛紛前往東南亞、美洲等地定居。他們帶著南音這一文化瑰寶,並在異國他鄉繼續傳承和發揚。
數百年來,南音除了在閩南外,主要流行於中國的台灣、香港、澳門及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閩南語系華僑社會。海外各地的南音社團成為南音藝術賴以存在的基礎,同時也是這一古老樂種走向世界的橋梁。
台灣的南音社團
台灣的南音社團最為活躍。南音在台灣被稱為「南樂」,自明末鄭成功收復台灣以來,南音就隨大批閩南移民傳到了台灣,並逐漸成為台灣的一種主要的民間音樂形式。南音社團在台灣曾多達60餘個,擁有近千名唱奏人員,遍布台北、台南、高雄、基隆、鹿港等城市。
鹿港位於台灣中部,是台灣至南音發源地泉州之間距離最近的港口,素有「古台灣文化城」之美譽。先後有雅正齋、聚英社、雅頌聲、大雅齋、崇正聲等5個南音社團。台北地區的南音社團以三重市金記茶行傅先生為最早,後來又逐漸分成聚英社、集賢堂、永春館、鹿鳴館、閩南樂府等五個社團,其中尤以閩南樂府之影響為最。該社成立於1961年,其成員多達200餘人。
此外,台灣的南音社團還有台南市南聲國樂社、高雄國聲國樂社、清水鎮清雅樂府、基隆市閩南第一樂團、閩南同鄉會南樂團、新竹崇孟社、台北金門敦睦胞誼南音代表團等。
香港、澳門的南音社團
香港的南音社團主要以香港福建體育會南樂隊為主。這是一個集南音、戲劇、舞蹈及各種球類活動於一體的綜合性社團組織,具有密切聯繫在港閩南籍僑胞的重要作用。南樂隊曾先後聘請許秋聲、紀經畝、吳道長、張孫典、王為謙、林致誠等南音名師蒞港傳習技藝,形成了較強的唱奏陣容,並定期組織排練和演出。
澳門的南音社團成立較晚。2002年9月8日,福建泉州人莊雪雲創辦了澳門南音社。莊雪雲上世紀80年代初畢業於廈門藝校後到澳門經商。目前,該社共有32名成員,且均來自福建。
菲律賓的南音社團
菲律賓的南音社團約有20多個。歷史最悠久的南音社團是馬尼拉長和郎君社(成立於1820年),該社在宿務還建立了長和郎君總社宿務分社。
菲律賓的南音社團還有東棉省藝群郎君社、西工藝群和鳴郎君社、亞虞山菲華藝聲音樂社、南吉島南聲郎君社、獨魯萬萬江軒郎君社、科任天山南音社、陳埭民族南音社、菲華志義音樂社、三寶顏菲華友誼聯藝社、北甘馬仁省和鳴郎君社、西黑省華藝社等。
新加坡的南音社團
新加坡於19世紀末就建立了最早的南音社團「橫雲閣」,但20世紀以來已逐漸衰落。雲廬音樂社建立於1939年,該社因積極參加抗戰活動而終被解散。1941年,原雲廬音樂社樂友又重新建立了湘靈音樂社。該社因擁有眾多的唱奏人才和精湛的唱奏技藝而聞名於新、馬南音界。
此外,新加坡的南音社團還有新加坡惠安公會華樂組(1923年成立)、張氏總會康樂股(1939年成立)、青年促進會南樂組、福建同鄉會晉江會館南樂組、安溪會館南樂組(1955年成立)、新加坡浯江公會音樂組(1957年成立)等。
馬來西亞的南音社團
叻太平仁和公所創立於1887年,是馬來西亞歷史最為悠久的南音社團。目前,在馬來西亞最活躍的南音社團有馬六甲同安金廈會館、吉蘭丹仁和南樂社、吡叻太平仁愛音樂社。此外,馬來西亞的南音社團還有「沁蘭閣」「雲林閣」、馬來西亞漁業公會音樂組、太平「錦和軒」、安順福順宮、新文龍永春會館、馬六甲桃源俱樂部、雪蘭莪適耕莊雲簫音樂社等。
印度尼西亞的南音社團
南音在印尼閩南籍華僑華人社會中較為普及。早期的南音組織有「錦風閣」南音社、三寶壟「雲林閣」等。即便一些泉屬同鄉組織、宗教團體也設有南音股,如1935年成立的泗水寄傲聖道社為泉屬綜合團體,會員多達1500人;1953年成立的雅加達蕉嶺同鄉會擁有會員數百人,會中設有國樂組並聘請專人任教練。此外,印尼的南音社團還有泗水東爪哇南樂隊、瑪琅永安宮南音社、萬亞羅華僑音樂社等。
汶萊、緬甸的南音社團
汶萊於1958年成立了婆羅乃群聲音樂社。該社由吳鉉灧、林天成、王仁程等人發起,吳鉉灧任社長。音樂社下設南音隊、群聲兒童閩劇團等,初期有成員48人,後逐漸增加到二百人左右。
緬甸於1949年10月3日成立了仰光錦華南樂社;1963年,在曼德勒市成立了閩南文娛社;1987年,成立了緬甸晉江公會,且常邀南管社團前來演奏助興。
南音的文化意義與價值
南音作為閩南人的家鄉音樂,不僅承載著他們對故土的思念和熱愛,更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南音所表現的古典詩詞、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化意義。
在海外,南音不僅是閩南人聯繫故鄉和文化根脈的橋樑,也是他們在異國他鄉尋找身份認同和文化歸屬的重要途徑。通過南音的傳承和發揚,海外閩南人不僅保留了自身的文化特質,也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結論
南音作為海外閩南人的家鄉音樂和華夏文化的傳承載體,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化意義。儘管面臨諸多挑戰,南音在海外依然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通過不斷的傳承、創新與融合,南音不僅在異國他鄉找到了新的生存空間,也為中華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未來,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和文化交流的不斷加強,南音有望在更廣泛的範圍內得到傳播和認同,成為連接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的重要紐帶。我們有理由相信,南音這一古老而美麗的音樂形式,將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