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公務史金門人扎根台灣地方

發布日期:
作者: 駐台特派員楊樹清。
點閱率:2,344

八二三,金台兩地接軌的重要年代
〈群英會 金門人從地方到中央〉,上周末,九月十二日的《鄉訊》專題報導,地毯式搜索在中央各部會的金門人動靜,拼圖出一張金門人在中央的人力地圖,引發出許多回響;我們也收到鄉親讀者的建議,能否從「中央」拉回「地方」,繼續提供散落在台灣北、中、南,甚至花東、離島,默默服務的金門人故事?
這又是一次高難度的「尋人啟事」。明鄭之後四百年,一九五八年「八二三砲戰」後,金門人再開展了遷徙台灣的熱潮,如今散居各地的金門人含其二、三代,數十萬計;要從各個角落找出一張張金門人臉譜,殊難。
換一個場域,從能見度較高的各縣市、鄉鎮公務體系,找尋金門人的蹤跡,我們串出了一張「金門人在台灣地方公務史」。
葉鴻鵬,光復後首位到台的金門人
 民國以後,由於台灣受日本統治五十年至一九四五年、民國三十四年抗戰勝利才宣告結束殖民時期;此一時期,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五,大東亞戰爭下,金門亦遭日軍占領八年。因此,日治時代,金門與台灣的交通、人民往來,形成隔絕狀態。即使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遷台,金門人對一百多海里外的台灣仍感到陌生;在台灣的金門人,多停留在明鄭隨鄭成功移民而來的。
誰又是在台灣光復後第一位抵達台灣發跡的金門人?答案很可能金沙內洋人葉鴻鵬。
台灣光復的第二年,一九四六年,家住金門金沙鎮內洋村的少年葉鴻鵬不是下南洋,而是興起要到台灣打工的念頭,但他又放不下老母親,索性把母親一起帶走。
這是過去島民、族人所不曾有過的「台灣經驗」。葉鴻鵬作出東渡台灣的大膽決定!下了船,到達台北火車站時,身上僅剩十七塊台幣。他放棄了住旅館,改與母親夜宿火車站。
靠著十七塊錢,北部到中部,從露宿街頭到打零工、當學徒,後來在南投日月潭打造起七層樓高的鴻賓大飯店,也協助在台灣出生的兒子葉國樑經營國昱海事工程、雙全工程、九重機械及合億營造等事業,資產額達數億元。二十多年前他返鄉探親,得知沙美葉氏宗祠年久失修嚴重毀損,當即捐款重修,表達飲水思源之情。
十七元寫下發跡致富傳奇,葉鴻鵬也為金門人開啟了一道前進台灣的路。
葉鴻鵬到台灣落腳十二年後,一九五八年「八二三砲戰」爆發,他才等到一批批被政府疏散遷台的家鄉人,這些人中有一般民眾,也有流亡學生。為數近二萬人之譜。
「八二三」來台的金門人,在兩岸烽火漸平靜後,有人選擇歸去,更多是選擇留駐。或往民間企業發展,或投入地方、公職領域。金門人在台灣,自此形成大氣候。
大遷徙,台灣基層選舉看見金門人
 「八二三」那年旅台的「流亡學生」,後來投身公職、公營體系者,有曾經擔任過內政部入出境管理局局長並出使科威特的呂永美、農委會官員黃聰山及翁水清、台灣土地銀行副理汪謹身、台北市銀行國外部經理李明遼,內政部營建署國家公園金門及墾丁管理處處長李養盛、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員顏重威、國立華僑大學人事主任李金寧、政戰學校教授洪陸訓、台北市政府路燈管理處隊長李錫榮、中油公司辦事處處長林金殿、中船公司總稽核蔡虎德、中央再保險公司董事長楊誠對等,他們中,除了洪陸訓、楊誠對外,其他多已退休。
另有一些人自基層扎根起,蔡金福還透過地方選舉,以外地人完成不可能的任務,當選台中縣大甲鎮鎮長。
一九三九年出生於金湖鎮瓊林村的蔡金福,「八二三」時以流亡學生寄讀省立大甲中學,一九六三年畢業,娶了日治台灣時期的大甲街長(鎮長)李振興的孫女李秀月,因緣際會掉進一個「紅派」的政治家族。一九九○年初,蔡金福獲大甲「紅派」推向鎮長選舉,以極懸殊的票數,一舉扳倒「黑派」推出的女選將饒周梅,為「紅派」挽回了失落二十一年的鎮長寶座。
蔡金福以第一位非在地人入主人口數七萬八千人的大甲鎮,相當震撼地方,咸認一個金門出外人怎可能在派系壁壘分明的地方選舉出線,又如何能在「黑派」八席、「紅派」僅五席的大甲鎮代會裡行事?事實卻是,「金門人」與「大甲女婿」的雙重屬性,雖被貼上在大甲生根三十載,致兩派都有人肯定、支持他,造成在派系擺不平中,蔡金福以實力及個人魅力出線的主因。
以四年時間繳出執政成績,一九九四年元月,蔡金福尋求連任大甲鎮長的選舉中,以三千多票之差,敗給「黑派」整合出的吳弘富。
要在派系林立的地方選舉殺出重圍,金門人有驚奇、有失落。
從台中往北移,中壢市、永和市、中和市,都產生過金門籍的市民代表,他們是林登濱、張繼遠、戴德成;四年前,板橋市還出了位金門籍的縣議員林國春。
一九四八年出生於金門烈嶼東林村的林登濱,「八二三」十歲時隨父母遷台灣,定居中壢。童年是在窮苦中度過,就讀內壢國小時,透早上學前得到菜市場父母擺設的攤販打雜,傍晚放學再去撿拾破爛貼補家用。如此挨過了內壢國小、中壢中學初高中學業,文化大學商學系畢業當完兵再回到中壢,成立大明與大陞紙器公司,開設金門自助餐店,也活躍於中壢各社團,先後在救國團中壢市團委會、後備軍人輔導中心及桃園縣肢體殘障協會、工商策進會擔任志工,扎下厚實的人脈,而能在一九八六、一九九○,兩度當選中壢市代表會代表,又在劉邦友當上桃園縣長後,出任縣長室機要秘書。林登濱中壢市民代表、桃園縣政府機要秘書的雙重身分,大大拉近了桃園與金門的距離,桃園縣金門同鄉會一度借用劉邦友私宅作為會所,桃園與金門締結姐妹縣甚至金門有條「桃園路」,可說都是因金門人林登濱在桃園搭起的橋。
一九四四年出生於金沙鎮沙美的張繼遠,「八二三」十四歲時因金門中學停辦,與家人赴台、入永和勵行高中完成學業,再返鄉任金城國小、金沙國小教師;一九六六年入伍服役,退伍後與金沙鎮山西村的李妹結婚,定居永和經營布行生意。一九七九年,永和鎮升格為永和市後,張繼遠在第四選區投入第一屆、第二屆市民代表選舉,均告落選;改變策略,將戶籍遷到金門人口聚集的第一選區,終於以第一高票當選第三屆永和市民代表,此後一再連任迄今,期間也參選過台北縣議員失利。張繼遠擔任二十多年的永和市民代表,得力於金門人的票源基礎,也深知服務金門鄉親的不可或缺;一九九四年,張邦育卸任台北縣金門同鄉會理事長之前,張繼遠加入角逐第八屆理事長,不意遇到一場激烈的同鄉會選戰,在張繼遠、李文硯、項金平三股勢力形成下,一千四百多會員參與,每人可投理事十五票、監事五票,共開出空前的一八二二五票,張繼遠拿下八一三票第二高票進入理事會,再當選理事長,也鋪展了他以市民代表、同鄉會理事長雙重身分為鄉親服務的舞台。
蔡金福在大甲、林登濱在中壢、張繼遠在永和,最早為金門人在台灣的鄉鎮長、市代表取得席次後,二○○六年,則是金門人真正大豐收的一年,張繼遠在永和市問鼎台北縣議員失利,但保住、六連任永和市代表;緊鄰的中和市,四任德行里里長的小西門人戴德成,首次在漳和區當選中和市民代表;警界出身的烈嶼人林國春,在板橋市當選台北縣議員,也是金門首位在台灣選上議員者。另外,從北到南,也都有金門人在基層選舉中傳出捷報:歐陽清壽連任台北市內湖區里長,許寶鳳連任新店市建國里里長,楊志民三連任桃園縣鄉民代表、許建國首次當選台南縣永康市復興里里長,王泉尚連任台南市北區東興里里長。
北中南,從基層參與台灣地方發展
 台灣地方自治選舉史上,金門人不缺席。
台灣地方公職服務史上,金門人也未缺席。
金門出外人的大本營永和市,市公所前後出了兩位金門籍的主任秘書:金沙青嶼的張輝東、金湖瓊林的蔡亞例。人稱「圓通大師」、已故的張輝東,一九五八年「八二三」來台初入永和鎮公所任里幹事,至一九八八年二月一日於永和市公所主任秘書退休,共待了二十九年,歷五任鎮、市長,隨後接任主秘者也是金門人蔡亞例,二人都不吝拉拔金門同鄉入市公所服務,致一九九○年代永和市公所僅一百名編制,金門籍就占了二十餘人、達十分之二強,包括秘書處六人:瓊林的主秘蔡亞例、蓮庵的總務呂光追、東蕭的雇員蕭黎慧、后豐港的雇員洪淑霞、后浦頭的工友黃清條;民政課三人:後浦的里幹事陳鐓熒、烈嶼的里幹事林再成、北山的雇員李珍珍;兵役課三人:沙美的課員張自福、北山的課員李梓良、后盤的課員王水欽;主計室二人:沙美的佐理員張明瓊及青嶼的張彩釉;建設課一人:課員陳長業;清潔隊一人:青嶼的張素英;政風室一人:政風主任楊克振。如再加上市公所所屬的托兒所職員及保育人員,當年在永和市公所任職的金門人,高達三十餘人,是「金門幫」的全盛時期;現經營十方心廣告公司的陳坑人葉華鏞,曾出任前永和市長孫勝治的秘書。
中和市公所,現任財政課長李宗翰與課員李清東也都是金門人。
三重市公所,南山人李濱宇曾任三重市清潔隊幹事、分隊長。
瑞芳鎮公所,昔果山人吳興邦以台北縣政府參事,於二○○九年七月十五日起代理鎮長一職,金門人陳森林亦在該所任職民政課課員。
台北縣政府,外調瑞芳的參事吳興邦外,還有勞工局副局長許秀能,縣警察局偵三隊隊長洪俊義、海山分局副分局長吳水龍,他們都在金門出生、成長。
走出台北縣境,來到基隆市,市政府府內、府外也可見金門人居要職,北山人李國商任研考處長、蔡厝人梁美秀任地政處科長、賢聚人盧延根任體育場場長、青岐人洪天佑任市立基隆醫院政風主任。交通部基隆港務局也出現了一批金門籍主管:人事主任趙唯保、秘書室公關科長許懷平、環保科長方茂發。
在新竹地方政府,通過高考的蔡麗蓮任職過農業課長、生態課長;在苗栗,陳文健任職農委會水土保持局第二工程所;在台中市,楊建洲曾任職台灣省政府合作事業管理處秘書,許仁德曾任職台中市長張溫鷹機要秘書;在雲林,烏坵人高丹華任職雲林縣政府;在台南,許永聖任職台南縣政府、蔡美美任台南地院法官、蔡美麗任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編審;在高雄,周含鸞任職高雄縣政府並通過民間「道士」資格考試;在澎湖縣政府工務局與農漁局都有金門籍技士,洪進業任職澎湖縣文化局權理文化資產課課長,張蒼波任職澎湖縣警察局長;在馬祖,洪曉能從連江縣地方法院院長再於二○○五年十月三十一日調任澎湖縣地方法院院長,去年又調離。
台灣各個基層公職角落,從雇員到一級主管,都有金門人烙印下的服務足跡。出生於金門後浦赤貧之家的曾文能,幼年失學,以同等學力通過普考,取得公務人員任用資格,獲分發至省屬台灣農工企業公司基隆麵粉廠,從人事助理員幹起,再歷台灣中小企業銀行人事專員、板橋醫院政風主任等職務。來台灣三十多年,靠著公務員的杯水車薪,與台灣籍夫人吳石羡珠拉拔大都受完大學教育的五位美麗千金:婷玉、婷姿、婷君、婷琪與婷盈;也曾在戒嚴時期不顧公職敏感身分投身金馬民主運動、現已退休回金門定居的曾文能回首來時路,他說,「含淚播種,必歡笑收割」。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