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斌2009鄉訊風雲人物
〈楊永斌 獲聘奧地利科學院院士〉、〈楊永斌 就任國立雲科大校長〉、〈楊永斌 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三個頭銜加起來,輻射的,是兩岸,也是國際。
他,總是在寫驚奇。「二○○九鄉訊風雲人物」,《鄉訊》評選小組一致把票投給了楊永斌。
〈金門籍留美最年輕博士/楊永斌學成回故鄉/湖下賀客盈門‧雙親老懷告慰〉,一九八五年七月十日、出自《金門日報》記者許加發的一篇專訪特稿,「不要小看自己的手,祇要抱著不成不止的決心,潛心向學,循序漸進,成功的桂冠是等著你去戴的!」報導一開始引述了三十出頭的楊永斌的一句豪語,之後切入回家見雙親場景,「老爹楊誠宗喜孜孜的說:『阿斌總算為我們家爭了口氣!』」、「母親楊侯憐敏欣喜之餘,也愛憐的說:『二十二年漫長的歲月,真苦了斌兒。』」。
報上還刊登了張博士兒與父母在老宅合影的照片,如今,二十多年過去了,父母已作古,無法再看到博士兒更大的成就––奧地利科學院院士、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而且,還差一點就當上台大校長。
楊永斌,一九五四年八月二十二日出生於金寧鄉湖下村,在八位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么。湖埔國小、金寧國中畢業,金門高中肄業,渡台就讀建國中學後,考取台大土木系、土木研究所,再留學美國康乃爾大學,三十歲時以《電腦繪圖學應用於薄壁結構之線性與線性分析》論文通過土木工程博士學位,隨即束裝返國任回母校台大任教,當過系主任、所長、工學院院長及終身特聘教授。二○○四年競選台大校長,校內遴選,多位人選中,唯一在第一輪就過關的楊永斌,與第二輪才產生的候選人李嗣涔,被送到教育部長室圈選,哪知部長杜正勝圈的是會「發功」的電機系教授李嗣涔當校長。
如以今天修正過的遴選制度看,楊永斌早當上台大校長了。當年擦身而過,對一路走來少有挫折的他曾經傷很大,但他隱住、忍住,甚至阻止鄉親要到立法院、教育部抗議遴選不公的隊伍。經過一段時間的沈潛、省思,二○○七年獲聘奧地利科學院外籍院士,亞洲第一人;二○○八年獲聘香港城市大學講座教授;二○○九年二月十六日宣誓就職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校長;二○○九年十二月三日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台灣第三人,他是從四百四十九位新院士候選人、只選出四十八名下脫穎而出,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並列,為中國三大學術殿堂,院士屬終身榮譽,楊永斌感謝這個肯定,讓他要將雲科大推向國際一流科技大學的路上,多了說服力與能量。
「人的資賦雖然有所差異,但那畢竟是有限的,最主要的還是用功苦讀」、「成功的基礎在奮鬥,奮鬥的收穫就是成功」,二十四年前剛拿博士學位返國、回鄉的楊永斌,受《金門日報》記者專訪時,講了不少要誘發家鄉學弟們用功苦讀、奮發向上的「座右銘」。
「永斌來自金門鄉下,雖然過去的工作在台北,但是從來沒有忘記小時候父兄的教導,就是做人要誠懇,做事要務實,不要存有任何僥倖心理」、「我們每個人都有故鄉,永斌有幸而生於金門,而金門的鄉情,特別令人動容,那種濃郁之情,其醇度猶勝金門陳高,讓在外遊子都感覺到它的存在」,二十四年後,楊永斌就職雲科大校長的演說內容,多次用最淺白但用情的語言提到故鄉金門。
做為國際頂尖學者,一年有大半的時間都在空中飛,但從未拋卻腳下的土地,而且還要將這片土地延伸到那片土地,他力促一座「金廈和平大橋」的建造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