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星期人物》盧延根-貧家子刻苦夠韌性 中校退伍登博士榜

發布日期:
作者: 陳永富。
點閱率:2,997

年籍:57歲、金城鎮水頭人
現居:台北市中正區
學歷:金水國小、金城國中、金門高中、陸軍官校、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碩士、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博士
經歷:國中組長、臺北縣與基隆市政府教育局課員、專員、督學、科長與體育場長。國立空中大學、文化大學兼任講師與助理教授。教育部國會連絡人、立法院法制局助理研究員

3年前取得博士學位的立法院法制局助理研究員盧延根從母姓。他從小就沒見過生父,只依希聽說生父落番下南洋就失去音訊,另在印尼娶妻生子,置他們母子在金門水頭於不顧。
「孤兒寡母」的盧延根與母親盧裁治相依為命,盧母後來領養小金門的妹妹,一家三口如王寶釧苦守寒窯艱苦度日。盧延根甚至不知道生父是在他呱呱落地後或於母親懷孕在身時就拋家棄子去南洋的,因為母親不想再提那段傷心往事。
盧延根自立自強,金門高中畢業,他放棄大專聯考考取的私立東吳大學,與翁姓同學相偕報考陸軍官校專科班,因為念軍校不用學費、還有薪餉,將來派任軍官也有工作保障。
陸官畢業,他軍旅生涯尚稱順遂,曾有6年時間,以上尉占中校缺,由國防部派駐馬祖前線當直屬情報作戰官,配有吉甫車和司機。那6年,他跑遍馬祖大小島嶼,除了與駐防軍正常互動,也與地方民間建立良好關係,獲得諸多好評,調任前並獲連江縣政府頒予榮譽縣民證。另基於同鄉情誼與職務之便,他把在馬祖服役或工作的金門人糾集起來,不時聚會共敘鄉情,其中包括在馬祖北竿中山國中當老師的吳金國,讓他與教育界人士與教育環境開始結緣。
由於家境清苦,又是獨子,盧延根從小就有憂患意識,懂得未雨綢繆,預作人生規劃。
民國70幾年他任中尉即通過國家普通行政特考,取得公務人員任用資格。民國85年中校退役次日,就獲聘至台北縣淡水鎮正德國中擔任庶務組長。而後調任台北縣政府教育局專員,在教育局長官鼓勵下,他至書店購買從未看過的考試相關書本自修苦讀,以大學同等學歷考上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
後來在基隆市政府教育局督學任內,又是局長激發他續讀博士班的念頭,結果他花4年半時間,於102年1月底通過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口試,論文題目「我國高級職業學校創新經營策略之研究」。
盧延根說,金門人知天樂命、刻苦耐勞,也夠韌性。只要認定是對的,選定目標,就埋頭苦幹全力以赴。當初他選擇念軍校,乃是考量孤兒寡母,他不能為了念大學增加母親持家壓力;退役後也只想努力工作賺錢,減輕家裡負擔。他小四曾輟學,是校長與老師到家訪視後才復學的,人生更沒有攻讀博士學位的規劃,未料在碩士畢業十幾年後,在工作繁忙情況下,還能完成博士學位。人生難免起伏高低或遭遇困難瓶頸,他認為除了凡事正面思考、不能懷憂喪志之外,吳清基、林俊彥與吳清山等博碩士指導教授的叮囑與關心,以及不同階段長官與同事在關鍵時機不吝策勵與關照,都是他生命中的貴人。
人在異鄉,心繫家園!
盧家在水頭村外留有幾分農地,因長年無人耕作,已成一片荒煙蔓草,路徑難認,但總是祖傳家產。房子與田地的所有權人登記,因早年地政人員疏失,竟將其母「盧裁治」誤載為「盧栽治」,盧延根準備申請更正,並辦理土地繼承登記後,設一個管理機制,嚴禁子女或後代變賣老家祖產。因為祖先胼手胝足好不容易積攢的產業,必須珍惜保留代代相傳,讓後世子孫也能緬懷先祖庇蔭。
談到母親盧裁治,他哽咽感慨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茹苦含辛將盧延根拉拔長大的盧裁治,不幸於他陸官畢業前夕,發現罹患肺癌。為了治病,盧母多次拖著病體,獨自搭軍方登陸艇至高雄、轉火車北上,到台北市汀州路三軍總醫院就醫。當時駐地在澎湖的盧延根會請假趕回臺北,陪母親從士林租屋處搭公車到公館三總院區,後有妹妹明月隨侍母側。盧母發病一年多去世,這段陪母醫病路程,他深刻銘記。
去年輾轉聞知,素未謀面的盧父,也於印尼過世了。
父母均不在人世,盧延根對水頭老家的幼年記憶歷久彌新。他說,家裡窮、又沒有大人。上學讀書外,他要幫忙挑水、種菜、犁田、養豬、洗碗掃地等農事與家務。家裡地瓜簽即使發霉長蟲,他還是三兩口就扒吃一光。
戰地政務時代金門沒有路燈、夜黑風高。盧延根記得念國中的一天晚上,他摸黑一腳高一腳低的走到村里水井處,用水桶打上來一擔水、要挑回家倒滿大水缸備用,卻發生一場自己嚇自己、嚇得半死的「被鬼追」烏龍驚魂事件。原來竟是掛在扁擔上的汲水桶長繩掉落,一路拖在他身後磨擦地面發出唏啐聲響,差點把他嚇破膽。
盧延根黑夜獨行驚魂,在中共砲宣彈單打雙不打的蕭瑟戰地氣氛年代,不少人有類似經驗。就像今年中秋節莫蘭蒂颱風肆虐,吹折數百萬棵金門林木,救災人員與國軍花了數天才清除倒伏路樹,如在早年以燃燒草木枝葉燒煮飯菜年代,斷樹倒木早就被居民搶搬一空了。彼時今朝物轉星移,盧延根的金門印象,也是不少金門人共同的記憶吧。
盧延根期許自己「做什麼像什麼,更要做什麼是什麼!」如同德國哲學家尼采名言「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這也像他的名字「延根」一樣,越是嚮往高處的陽光,它的根就越要努力延伸黑暗的地底。如此讓他的夢想逐一實現之外,更求得心安與坦然。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