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星期人物》呂紀葆-少小離鄉榜林人 寒川新詩催鄉愁

發布日期:
作者: 陳永富。
點閱率:8,501
筆名「寒川」的呂紀葆是金門榜林人。(呂紀葆提供) 筆名「寒川」的呂紀葆是金門榜林人。(呂紀葆提供)

本籍:金寧鄉榜林村
現居:新加坡
學歷:新加坡南洋大學中文系畢業
經歷:曾任記者、現為新加坡、印尼、中國、台灣與金門十多個團體顧問、2004年獲印華作協頒發「印華文學功勛卓著獎」、2018年獲頒「絲綢之路國家詩歌藝術傳播大使」美譽

新加坡著名華裔詩人、文學家,筆名「寒川」的呂紀葆,本籍金門縣榜林村。
5歲隨母移居新加坡
呂紀葆本名「呂基砲」,民國39年在榜林出生,5歲隨母移居新加坡。
呂紀葆說,呂基砲乃按家譜及輩分命名,名字是祖母取的,因那時國共對峙,砲聲不斷。他民國69年結婚,華裔印尼籍妻子范維香為他改名「紀葆」,紀念並永保這段戀情。至於筆名「寒川」乃從李白《秋浦歌》而來: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
上中學時,從成績手冊上,呂紀葆才知道自己是福建金門人。手冊的第一頁個人簡歷,填寫著學生的姓名、年齡、住址、祖籍,家長的姓名及職業等。他清楚的記得,在祖籍這欄裏,寫著「福建金門」。
而後根據他大伯父呂承盤所提供的一份粗略手抄族譜,得知被後世尊為「大肥高祖父」的祖輩,清末從泉州南安遷移至金門。祖輩在泉州時以打石為業,落戶金門榜林村之後,則以農耕為生。至呂紀葆是移居榜林第5代。
呂紀葆父親呂承法,自幼失怙,年少即輟學上山放牛,幫忙家中農務。
呂家曾祖父那代,即有人下南洋謀生。呂承法大哥呂承盤是三兄弟中最早的落番客,上世紀40年代中便隨五叔下南洋,途經馬來亞柔佛州麻坡,輾轉到印尼蘇島峇眼亞比住了半年,最終落腳印尼勿里洞的行政區丹絨班蘭(Tanjung Pandan)市鎮。
呂承法(民國15年生)與小他3歲的王瑄珠於35年結婚後,也旋即「走壯丁」,與弟弟呂承對落番去新加坡當估俚(苦力),從搬運工人做起。民國43年,王瑄珠帶著5歲大的呂紀葆離開金門,先搭軍機到台北,再經香港和暹羅(即今泰國),最終飛抵石叻坡(新加坡)與呂承法團聚。之後幾年,呂紀葆弟弟及三位妹妹陸續出世。呂父後來做工頭,算是小康之家。
約在民國44年8月,兒女都不在身邊的祖母,帶著呂紀葆二伯父在榜林出世的女兒,也就是他大堂妹月音,也飛到獅城與兒女們相會。
呂紀葆說他對祖母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祖母愛孫心切,總會把一角錢包在小紙張裏,然後從三樓小閣樓丟下二樓客廳給孫子。「那個年代,一角錢可好用呢!三根油條一角錢,一碗蝦麵也一角錢。
遺憾的是祖孫歡聚的時光畢竟短暫,僅有十餘年。民國54年袓母去世,當時因馬印對抗,住在印尼勿里洞島的大伯父呂承盤,終究沒能來看祖母最後一面。呂紀葆祖母葬禮依金門習俗辦理,出殯當天鑼鼓喧天,金門人的鄉社「浯江公會」出動樂隊,還有高蹺隊,把靠近直落亞逸禮拜堂的一段道路堵塞了。其父呂承法參與的「金僑友公會」榜林鄉親長輩也紛紛前來作最後的敬禮。
呂紀葆祖母墓前兩副對聯「金玉聲華後、門堂瑞氣清。榜中先世德、林下古人風。」藏頭詩「金門榜林」,以示不忘本,不忘來自金門榜林村的根源。
嘆老輩凋零 知金門故鄉者有幾人?
呂紀葆大伯父呂承盤克勤克儉,原在印尼勿里洞海島小鎮開一間小五金店,取名「金源昌」。當年下南洋的金門人,店號喜以「金」字帶頭,不忘來處,也是對家鄉的深切懷念。呂承盤同時經營鹹魚業,海運到雅加達,並銷往附近城市。累積資金後,在勿里洞和雅加達買地屯奇。除了第三子基鐘留在島上幫他之外,餘皆南下雅加達克紹箕裘,或從事木材業,生活過得挺不錯。呂承盤也是那一代南渡華人,白手起家奮鬥成功的典型例子。
呂紀葆堂叔呂承絢堂叔,與呂父同是「金僑友公會」發起人。愛好武術,青年時已是文武兼修。工餘並勤練手法,曾師從新加坡書法中心的名家何鈺峰老師,寫得一手好字。民國106年10月,以92歲高齡離世。
呂紀葆說,他曾祖父在五個兄弟中排行老大,每個弟弟各有三個兒子。而以他大伯父呂承盤為首的15個堂兄弟,因戰爭與貧困因素而分散在新加坡、印尼與台灣,留在老家榜林的,就只有四叔公的幼子承惠堂叔。之前有聯繫的印尼五位、新加坡三位、金門一位。至於二叔公與三叔公的兒子,大伯父生前曾說有的在棉蘭,有的在峇眼亞比,後代也有南下峇淡發展的,堂叔們也不清楚他們的動向,失去聯繫。
呂紀葆很感慨:「我呂家榜林在南洋的親人,也即是第一代移民,幾乎都走了!年輕的堂弟們,容或有不知榜林村的,但能知道祖籍金門,回去過金門的又有幾人?這一代,鄉情依舊綿延不斷, 下一代呢?又能延續到何時?」
52歲首次返回榜林老家
民國91年中秋節,呂紀葆受張國治教授推薦,時任金門縣長李炷烽邀請,返鄉出席「酒香古意-金門詩酒文化節」,這是年已52歲的呂紀葆第一次返回故鄉金門。「那是我第一次回金門,妻子同行,距父親過世才一個多月(逝年77歲)。父親在世時常與母親聯袂回鄉,多由妹妹作陪,當時我有滿滿的理由沒有陪同,徒留遺憾。」感慨良多的呂紀葆後來在活動紀念文集序文中留下「是不是父親在天之靈,要我還鄉,不讓這份鄉緣斷絕呢?」的感嘆之語。
在陳延宗鄉親的陪同下,呂紀葆也首次回到榜林村,由堂叔呂承惠帶領,來到他父母親住過的小屋,也是他出生的地方,已是無人照料荒廢古厝,屋內大廳依然懸掛著祖先遺像,他心中不禁一陣悽楚,潸然淚下……。
民國100年10月,呂紀葆與榜林旅台藝術家許水富、徐心富,共同在榜林國礎國小舊址舉行「榜林三個寫詩的人」新書發表會,3位離鄉漂泊的榜林人,以念鄉懷鄉的新詩創作回饋家鄉,隱然也有飲水思源、葉落歸根的心境。
「近20年來,因著文學的感召,讓我有更多的機會回鄉,回到榜林祖厝憑弔。我對生我的這一片土地,這座海島,總有綿綿不斷的思念。鄉愁讓我一次又一次地返鄉,鄉愁也讓我一首又一首地寫詩,走在榜林、走在后盤山、走在中堡、走在陳坑等等村落……。」
呂紀葆至今寫了近30首關於金門的詩。其中,《父親的嘆息》獲得台灣音樂製作人連建鋒的青睞譜成曲;《故鄉的老酒》也獲台灣圓圓的欣賞作曲。而《故鄉的老酒》、《高粱三題》、《無人》、《閩南三重唱》及《閩南語》這五首關於金門的詩,也讓河南省詩歌學會藝術顧問于同雲感念而深情朗誦,廣為流傳。
民國104年年9月,回來金門參加世界閩南文化節的呂紀葆(時任新加坡錫山文藝中心主席)與福建師範大學閩學研究中心主任陳慶元,同獲陳福海縣長聘為縣政顧問。
高二起用「寒川」筆名出版詩集
7歲那年,呂紀葆就讀福建會館下屬的崇福小學。通過畢業會考,他順利進入當時號稱「東南亞最高學府」的華僑中學。6年華中生活,除了被選入華中籃球及排球校隊,呂紀葆也開始參加藝文活動。
高一那年(1967年),他悼念丘絮絮老師的詩作《火中的詩》在《星洲日報》「青年文藝」版刊出,這是他邁向文壇的第一步。
高二那年,他擔任華中文學會會長兼壁報主編,開始在文學活動中嶄露頭角。同年10月,他參加200多人參賽的全星加坡中學生詩歌創作比賽拔得頭籌。同年底,他以「寒川」為筆名,與新民中學的藍平昌合著的詩集《火中的詩》出版,成為同學們心目中的「大作家」。
1969年,他順利進入南洋大學中文系。大學畢業後於「人民協會」當記者,2年後調任編輯,後再升出版主任,55歲辭職。呂紀葆說:「62歲才是退休年齡,但我想做自己喜歡的工作,辭職讓我有較自由充裕的時間。」
呂紀葆現為新加坡錫山文藝中心主席、浯江公會名譽委員,以及新加坡、印尼、中國、台灣與金門十來個社團的顧問,也義務主編印尼兩個文藝副刊。此外,自2010年5月18日起,他即無酬統籌與主編國際日報《東盟文藝》;2014年10月18日起無酬主編印華日報《東盟園地》。
呂紀葆著作甚多,曾與友人創立「島嶼文化社」,主編《島嶼叢書》37種。著有詩集《紅睡蓮》、《在矮樹下》、《樹的氣候》、《金門系列》、《古厝》,以及《多巴湖戀歌》(寒川華印雙語詩選)、評論集《寒川文藝評論集》、遊記《雲樹山水間》、散文集《文學回原鄉》和人物傳記《我從金門來》及《走出海島的金門人》等20種;主編《華實串串》《新加坡金門籍寫作人作品選》和《百年華中情》等十餘種。
  創作之餘,亦曾受邀參加在中國、台灣、美國、澳門及亞細安等地舉行的文學會議;也擔任過海內外文藝創作比賽評審。
獲頒「印華文學功績卓著獎」
在印尼嚴禁華文的年代,呂紀葆曾偷運或攜帶二千多本華文書刊進入印尼,推動印華文學不遺餘力,已故印尼金門籍作家黃東平曾撰文讚譽寒川為「印華文藝的功臣」;他也推薦印尼華人作家作品於新加坡發表,協助印尼華人作家走向東南亞,走向世界。2004年12月,印尼華文作家協會首次頒發「印華文學功績卓著獎」,呂紀葆是3位獲獎人之一。
呂紀葆與「千島之國」印尼結緣,起於上世紀40年代初,他的大伯父呂承盤在印尼勿里洞島落地生根。1971年5月15日,呂紀葆飛往印尼首都雅加達,要轉往勿里洞島參加堂兄的婚禮。當時印尼排華風潮嚴重,他清楚記得入關表格上白紙黑字註明華文讀物跟毒品、槍械等同屬違禁物品,讓他頓感膽戰心驚。
但在雅加達逗留期間,他卻驚喜地發現堂叔家訂有以華文為主的《印度尼西亞日報》,他不時展讀。返回新加坡後,他寫了一篇讀後感,題為《印尼華僑的詩歌》,次年發表於《島嶼季刊》第二期。
4年後,他在義妹婉貞引薦下結識了女詩人茜茜麗亞,又經後者介紹認識了柔密歐‧鄭、馮世才、劉安等幾位文友。之後他就長期「走私」華文書刊去印尼。此時他也愛上美麗賢淑的印尼女孩范維香。
1980年,呂紀葆與相戀9年的范維香結為連理,兩人更頻仍穿梭於獅城、雅加達之間「走私」華文書刊。呂紀葆還推薦印尼文友的文章在新加坡報章刊物發表,同時義務並壽款幫他們出書,再想辦法把書帶去印尼。
1998年5月印尼排華暴動,呂紀葆家成為逃至新加坡的印尼文友避難所。同年8月「世界華文作家大會」在台北市舉行,原本受邀的印尼代表迫於壓力未能前往,呂紀葆毅然代表他們出席會議,並仗義執言。他用顫抖的聲音宣讀了《淌血的五月》,控訴印尼的排華罪行,引起極大反響。著名作家鄭愁予、趙淑俠、陳劍等提案聲援,六大洲世華作家協會會長起草了「世界華文作家譴責印尼排華罪行」,並掀起了簽署運動。呂紀葆、寒川之名,永遠的留在印華文壇的史冊上。
打從心底懸念生長的土地-金門
鑽研金門人落番史的學者江柏煒於所著《新加坡的出洋客》書中介紹呂紀葆:「他是著名的新加坡華文作家,祖籍金門。寒川(呂紀葆筆名)的書寫,其背后所承載的感情,真誠而濃郁,是一種離散者心中永恆的鄉愁,也是一個反映大時代的歷史證詞。作為海外華文作家,寒川的成就不在華麗炫目的文學詞藻,而是感動人心的生命宣言。」
呂紀葆也曾感性地說:「作為一個金門人,雖然我五歲隨母南下,對故鄉的印象很模糊,但打從心裡,我卻無時不懸念著這塊我生長的苦難土地。」「要金門人揮忘金門,尤其是在金門出生的原鄉人,更是不可能!」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