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人物》李增-金門首位哲學博士 效法古人懸梁刺股苦讀翻身
本籍:金寧鄉古寧頭北山人
現居:台中市龍井區
學歷:金門高中、輔仁大學哲學系學士、碩士、博士
經歷:金門高中第4屆傑出校友。金寧國中教師、金門高中教師、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輔仁大學中研所兼任教授、東海大學哲學系兼任教授、明道大學教授
李增於民國69年10月通過教育部博士學位評定會考試合格,次年5月獲頒教育部國家文學博士學位證書。他是金門首位念哲學的文學博士,也是金門前14位博士之一。
借讀木柵國小 發憤苦讀上進
李增並非天資聰穎,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他都是自我惕勵發憤苦學,一步步充實自己。就連進修博士,也是不畏挫折,連續報考3年才上榜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班,並成為輔大哲研所70年唯一順利結業取得博士學位者。
李增本名「李增財」,民國33年出生於金門縣古寧頭北山農家,有兄弟姊妹八人,他是老么,那時對日抗戰勝利不久。38年古寧頭大戰,國共兩軍在古寧頭巷道肉搏血戰,李家亦受波及。43年李父不幸去世,他受慈母、兄長教養,自比「故時多困厄艱難,而磨練心性。成長後,始終忠厚踏實、刻苦勤勞不敢鬆弛。」
47年爆發八二三砲戰,中共瘋狂砲擊金門,44天內金門落彈47萬餘發,古寧頭南、北山屋毀牆倒,全村斷垣殘壁幾乎沒一戶是完整的,念古寧國小五年級的李增隨家人疏散台灣避難,暫棲於台北木柵國小對面租屋而居,李母不時要他外出搜集枯竹乾草回家生火煮飯,李增年紀雖小,但歷經戰地物資短缺及帶著鍋碗瓢盆家當漂洋過海遷徙台灣的苦難深有感觸,也體悟到逃難到台灣的金門人,已無田可耕,沒有牛羊豬隻可飼養,想要在人生地不熟的他鄉安身立命,沒有田產恆財的金門窮苦人家,只有拚命讀書力求翻身一途而已。
當時學業成績優異的表哥許乃奢正就讀木柵國立政治大學,成了李增效法學習的對象。許乃奢表哥帶他去插班借讀木柵國小,李增「不會注音符號,國語考50幾分;數學更糟,只考27分」,功課完全跟不上同學,幸有高清池老師熱心幫他補習,李增發憤圖強,自我鞭策苦讀,每天秉燭夜讀到凌晨一時,精神不濟打瞌睡時甚至效法古人「懸梁刺股」苦學精神,咬破手指頭流血椎痛刺激自己。經過一番咬牙苦讀,將數學成績翻轉為72分,國語也勉強跟上同學程度。國小畢業會考,他上榜台北市成淵中學夜間部,沒去念,改去就讀新店碧潭旁的文山中學。
聯考分發輔大哲學系 懵懂入學
民國49年,金門中學在後浦中正堂復校,李增返回金門就讀初中部二年級。而後高中2年級的導師是劉昉,受教良多。(曾任多年中華民國結構工程技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的金中校友蔡榮根撰寫的〈民國剪影—從戎馬生涯探索民國史真相《從1904年到西安事變》一文描述:聽說劉昉老師在大陸時期官拜中將,曾任華中重鎮武漢地區的警備司令部司令,因為是李宗仁和白崇禧的桂系將領,來台後被解除軍職,才用他早期廣西師範的學歷應聘來金門中學當我們的老師。他在學校時絕口不提他的過去,據同是國文老師的鄭藩海老師回憶,同事聚會時,不免有人問及此事,劉昉老師的標準反應是:淡然一笑,輕輕地說:那是同名之累。)
就讀金門中學期間,住校的李增依舊苦學不倦,每天清晨4點多就摸黑起床念書,以勤補拙,拚命苦學。54年他高中部畢業(當屆僅有一班),班上有幾人保送大學,李增參加聯考,自行考上大學。依聯考成績,他分發輔仁大學哲學系。
李增回憶說,那時懵懵懂懂,與表哥許乃紅(後任師大數學系教授)同住,聽收音機逐一播報大學聯考放榜名單,聽到自己錄取輔大哲學系時,根本不知道輔仁大學校址在哪裡,也不知道「哲學系」到底要修習什麼課程?念完哲學系畢業又有何前途?
那時,世俗有些人也誤認「哲學系」無路用(無所用之)。有一次在公車上,聽到一位老者與學生對話:「幹麼念哲學系,虛無縹緲的,將來要當和尚?」也有親友勸他「念哲學沒有用處,會餓死。」建議他儘早轉系。抱定發憤苦學的李增卻繼續堅持,儘管同班60位同學紛紛轉系(至畢業只剩一半),他大二時在校刊發表〈為什麼要念哲學系?〉文章,主張至少要先搞清楚哲學系究竟有無用處,是否真可以訓練邏輯思考能力,再考慮是否轉系。他自己則繼續投入中外哲學史研習。
連拚3年考上博士班 以哲學為終身之學與業
「初喜文學,哲學始為茫然,浸漬漸有所得,而後倒吃甘蔗,覺其有味焉,遂以終身為學與業。」李增這麼形容自己怎麼栽入「哲學」世界。
輔大是繼台灣大學之後,創設「哲學系」的國內大學。時任輔大校長于斌樞機主教從歐洲延聘趙雅博等多位大陸籍神父來輔大任教(趙雅博後為政治大學哲學系創系主任)。這幾位大陸籍神父是對日抗戰時,被教會從淪陷區疏散到歐洲修習神學的修士,他們長居歐洲二、三十年,講授西洋哲學史學有專精,也樹立輔大哲學系的學術地位,開啟李增對西洋哲學的學習興趣。李增也受業鑽研中國儒、道、佛教與易經的名師南懷瑾,啟迪他老、莊、墨子、法家思想、中國哲學。
輔大畢業,李增59年8月返鄉至金寧國中任教一年。取得輔大哲研所碩士學位後,62年返母校金門高中執教鞭四年,其間再接再厲,連續3年報考博士班,終於66年上榜輔大哲研所攻讀博士。
民國67年9月,李增博士班二年級時,開始在輔大夜間部兼任講師,開啟教學生涯。70年任教於政治大學哲學系,初為副教授,74年升等為教授。
73年1月底,時為政大哲學系教授的李增博士,回金門將空中行專面授鐘點費2萬元贈與金中校友獎學基金,當敦品勵學學生獎學金或擴充校務設備之用,由校長王添富收受,回饋母校傳為佳話。
78年8月,他獲政大同意留職給薪,以訪問學人赴美進修,先在西北大學研究5個月,再轉赴史丹福大學研究4個月。83年8月二度赴美研究,在普林斯頓大學待了1年研習西洋哲學,對融合貫通中西哲學史,於教學上助益甚多。
後又任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擔任兩漢哲學、東海大學哲學系為兼任教授。政大教授退休後,續受聘私立明道大學中文系教授,於民國97年7月始卸下長達30年的大學教職。
李增自述,「概自教授哲學以來,不僅教學相長,且有讀書浸於哲學之樂,如魚得水,由於所擔任課程之故,遂日究中國哲學,於儒、釋、道、法兩漢、魏晉、宋明、清代、近代皆有所究,尤以中國哲學史、老莊、法家哲學、董仲舒與淮南子最有心得。」他對西洋哲學亦有深入研究,譯有馬利丹《西洋倫理道德史》、拉魯之《比較哲學導論》。
大陸學界對李增的淮南子思想研究頗推崇,他74年所著《淮南子思想之研究論文集》在大陸甚為暢銷,86年再版印行。台灣方面,李增的老莊「道」之哲學與研究相關論文及專書,廣受重視與學界延引參考。
他則自諭:「人生有行不盡的『道』;也有讀不完的書。」
曾與金酒公司董事長李增財同名
李增本名「李增財」,跟現任金門酒廠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增財同姓名。兩位「李增財」都是古寧頭村北山人,金酒董事長的李增財小李增數歲,(108年初接任金酒董事長的李增財歷任金門陶瓷廠副廠長、金門自來水廠廠長、金門酒廠廠長、金酒公司技術副總、金門縣政府民政局長、建設局長、觀光處長、參議和金門縣議會秘書長)。
李增說了一個有趣的故事-他服預官役時分發109師,回金門太武山下的擎天水庫部隊當步兵排長,曾有中國國民黨要寄給李增財的黨籍資料誤寄給他。與他私交良好的連上行政官很好奇另一位「李增財」的來頭,曾特意前往金門陶瓷廠,去看看時任副廠長的「李增財」長什麼樣子。(民國62年李增在金門高中任教期間,始更改現名,將「財」字去掉,免了與同村「李增財」同名困擾。)
59年退伍後,李母要他暫留金門,時任金寧國中校長呂水函親自登門延聘任教,所以李增至金寧國中當老師一年,教一年級國文與三年級的地理課,教過國立東華大學副校長翁明壽、現任行政院金馬聯合服務中心執行長翁明志、內政部中選會主任秘書莊國祥、王亞伶等學生,那時金門仍處中共「單打雙不打」期間,李增在校內數次身歷對岸砲宣戰擊中校園教舍的恐怖驚魂。在創校沒幾年的金寧國中與諸多才華洋溢年輕學子教學相長,至今仍讓他相當懷念。
為自己寫異鄉安身立命故事 為金門留讀書奮鬥史
李增從在金門一個書讀不好的鄉下小孩,到借讀木柵國小時幡然領悟,不惜咬破手指頭椎心刺痛,以求上進的苦讀學生,到連番遇挫不折,取得哲學碩博士學位,乃至於出洋進修以補西洋哲學史素養之不足,最後晉身成為受人敬重的國立大學傳道、授業、解惑名師,春風化雨無數學生,十足展現了在台灣本無立錐之地的金門人,如何靠著刻苦耐勞,拚命讀書以求翻身,且在專業領域出人頭地的戰地精神。李增為自己書寫了在異地他鄉扭轉命運,安身立業的故事;也留下金門人在台灣一頁奮鬥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