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星期人物》楊樹森-枯木逢春 漂木畫出新生命

發布日期:
作者: 陳永富。
點閱率:5,929
楊樹森從漂流木找回自己的生命力。(陳永富攝) 楊樹森從漂流木找回自己的生命力。(陳永富攝)

本籍:金城鎮古區人
現居:新北市三芝區
學歷:賢庵國小、金城國中、金門高中、中原理工學院機械系
畫展:2004年「美麗境界」、「心靈異想」;2005年「一種凝視十一回」;2008年「雅歌」;2010年「秘密花園」、「沙灘」;2011年「社區有愛‧精神無礙 」;2012年「夜未眠」;2013年「美麗重生」;2019年中原大學「再見一面—楊樹森漂木藝術展」;2020年台北大澐藝術YUA ART《漂》個展;2021梅門防空洞《漂流光》漂木畫跨年展、2021年10月1日至31日台北市沾美藝術庭苑《漂木之書--楊樹森創作展》

楊樹森的漂木畫作主角,總有一副憂鬱茫然的眼神及扭曲的鼻形與嘴角,好似內心苦悶,有千言萬語要傾訴……。
以《石室之死亡》成為現代詩經典的「詩魔」洛夫曾描寫:「一塊平凡的木頭,沒有生命,也沒有靈性,但通過他詩一般的觸摸之後,它便有了生命,有了靈性。他的藝術也提醒我們,生命是在飄泊中成長的,漂泊使生命變得更豐富而堅實。誰能掌握漂泊的奧義,他便掌握了美的奧義。」寫的便是楊樹森怎麼透過創作讓漂流木有了生命,也讓自己漂泊的生命昇華,留駐於三芝海邊,成為漂木藝術家。
自己的明暗人生 像漂木般起落浮沉
楊樹森說,「人與漂流木相同,都不斷在漂流。每一塊漂流木,都有自己的故事。」這些木頭降生時,與人同等珍貴,雖然遭遺棄漂流入海中、跌入谷底,但被他撿了回來,就像患病的人們得到醫治,再次重生。「正因為自己有過那段黑暗痛苦的歷程,才真正了解自己想創作什麼。」「生命就在那些殘破的漂流木中,大自然已完成八成,人物早在裡頭,我只是加上幾筆,將它發掘出來。」
楊樹森娓娓道來漂流木的起落浮沉,就像在講自己的明暗人生一樣;但掩不住曾經歷罹患被害妄想症,那段日子整天疑神疑鬼,陷入地獄般疑懼壓力下幾度欲自我了結生命的黑暗幽谷。重生之路畢竟不是三言兩語可以簡單帶過。
1958年823砲戰那年,楊樹森出生於戰地金門的金城鎮古區村。父親是經歷無數大小戰役的湖南老兵,母親命運多舛曾有三段婚姻,兩度喪夫,生有6個孩子,其中楊樹森、樹清兄弟倆是同父同母生,感情甚篤,兩兄弟的成長命運也相互糾結影響。
楊樹森如今是獨樹一格的漂木藝術家;楊樹清則是獲獎無數的報導文學家。
楊樹清說,「文學是我的信仰,苦難是我寫作的養分」;實際上,楊樹森所受苦難比他更逾數倍。
楊樹清自曝他小學時就喜歡看書及寫作,但屢屢投稿都被報社退稿,小學五年級時首篇在《金門日報》「學生園地」見報的作品〈我的哥哥〉,實際乃念國二的楊樹森代筆「以弟弟樹清的角度寫自己」,楊樹清說︰「這證明我不是天才型的作家,若沒有哥哥這篇作品,我可能就會放棄文學了。」
1981年,楊樹清19歲時出版首本小說《小記者獨白》,封面的作者楊樹清人物素描也是楊樹森所畫,當時還是大學生的楊樹森甚至一口氣買了30本書力挺弟弟。而後許多楊樹清作品如散文〈渡〉等插圖也都出自楊樹森之手。2005年楊樹森大病初癒,還憑著4歲時看著弟弟出生的記憶,畫成「楊樹清誕生的一刻」速寫,把楊樹清呱呱落地當時的情景躍然畫紙;他後來另創作一幅「相濡以沫」漂木畫作,為兄弟情深義重作了最佳詮釋。
身心壓力累積負面能量 引爆被迫害妄想症
「我自小的興趣是繪畫,但迫於現實,為了將來就業出路考量,考大學沒有勇氣選擇藝術之路。」
金門高中畢業,楊樹森考取中原理工學院(現中原大學)機械系夜間部,為了自謀學雜費與生活,1977年他大一下學期考取民航局桃園機場貨運站職工(800多人應考,他第2名錄取),白天騎機車到機場貨運站上班、夜間上課,假日還常要加班熬夜蠟燭兩頭燒,幾年下來身心承受沉重的壓力,半工半讀的日子讓他感到憂鬱卒痛苦不堪。自幼熱愛的繪畫夢也只能束之高閣,深深埋藏心底,只能偶爾塗鴨自畫像自我紓解鬱悶。
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是1991年為了抗議國防部宣布金門、馬祖「二度戒嚴」,創辦「金門報導」周刊、不時挑戰金馬戒嚴軍管威權體制的楊樹清參與動員金馬民眾到立法院展開11天的靜坐陳情,楊樹森再次力挺弟弟,也帶著兒子到場搖旗吶喊聲援。
楊樹森高舉抗議布條的畫面被電視新聞強力放送後,由於幼年飽受戰地戒嚴思想被嚴控的陰影,加上他工作的桃園機場貨運站屬交通部轄管公營事業單位,擔心具公務員身分卻參加街頭抗爭遭秋後算帳,長期身心壓力緊繃的楊樹森心理防線崩潰,開始惶惶不安疑神疑鬼。
楊樹森回想說,當時晚上回到家不敢開燈,摸黑狂寫求救信函,寫完又不敢寄出,都撕碎丟入馬桶沖掉。隔天早上出門看到挖土機在施工,又以為他們要挖他前晚寫的求救信,總覺得自已無時無刻遭監控,心中充滿恐懼。由於陷入自我胡思亂想世界,甚至虛幻懷疑自己是中共派到台灣臥底的情報員,整日草木皆兵惶恐不安,而向總統府、立法院、監察院、媒體及聯合國人權組織陳情求救。
直到1997年他39歲,有一天,不知道自己精神出狀況的楊樹森因背部長一個腫瘤到台北市中山北路馬偕醫院就醫,看診換藥時,他懷疑醫師留下傷口的紗布是為了陷害他,歇斯底里堅持索回紗布,突兀舉動引發醫師關心,幫他轉介到精神科。
經精神科吳光顯醫師專業診斷,研判他出生於戰地,母親又有憂鬱症,加上在機場貨運站日夜顛倒及工作時間過長等長期的壓力,負面能量不斷累積,加上參與立法院陳情抗議後耽憂遭追究的精神刺激,終於爆發受到環境、遺傳及負面價值觀影響的「被迫害妄想症」。
靠「醫療+信仰+藝術」 慢慢找回自己
楊樹森的精神病醫療過程長達5年(治療期間,2000年桃園機場貨運站由華儲公司接管民營化,他也離職),好幾次嚴重到必須住院隔離,「病情嚴重時,連強效鎮定劑都沒有用,痛苦彷彿永無止境。他的心理充塞悲苦與絕望;身體承受著負面情緒打亂腦部平衡的痛楚;加上婚姻破裂失去所有,經濟陷入谷底,生命幾乎絕望。」身心靈痛楚交雜摧殘下,好幾次讓他想要自殺,多次進出醫院急診。
幸運的是,吳光顯醫師是虔誠的基督徒,會在自己的診間安排義工陪伴病患禱告,並幫願意接受耶穌的患者聯繫雙連教會尋求心靈撫慰,楊樹森就這樣開始接觸基督信仰。
楊樹森回憶說:「如聖經所言——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教會裡很多心靈疾患或軟弱的人,能用同理心看待與他們有相同遭遇的人。我稱呼這是(一滴水的幫助),弟兄姊妹一個微笑、一通電話,陪伴我走出生命的挫敗,像沙漠裡的一滴水一樣珍貴。」在教友鼓勵與吳光顯醫師悉心照顧下,靠著「醫療+信仰+藝術」,楊樹森慢慢找回自己。
楊樹森說他很幸運,被醫師及時發現生病了,並獲得教會的庇護滋養,加上藝術創作自我療癒,才能走出幽黯陰谷,「否則不是流落街頭,就是自殺了之!」
撿拾漂流木創作 找到情緒出口
在結束隔離治療時,為了回診及病況緊急要急診的醫療需求,楊樹森選擇在馬偕醫院附近的淡水竹圍落腳。有次他到淡水河邊散步,看見廢棄的漂流木,心裡突然冒出火花:「這些廢棄漂木,來到世界之初受人尊重,看盡了人生百態,現在卻被遺棄在海邊。漂流的木頭不正如自己流浪的生命嗎?」
帶著同病相憐的心情,他撿拾漂流木回家,開始創作。他曾從淡水、萬里、金山,一路撿拾漂流木到基隆海邊;也曾跨海至馬祖、返回家鄉金門的夏墅、后豐港、烈嶼海邊撿拾漂木;甚至一面環台灣島旅行、一面撿漂木。撿拾漂流木,需要耗費大量的體力,大自然無窮盡的包容力,讓楊樹森在體力勞動之外,也找到了情緒的出口,得到療癒。
楊樹森撿回的,除了大小不一,經過千刀萬斬殘痕累累的切菜砧板,還有匾額、門板、長凳板、桌板、船板等形形色色歷盡滄桑的漂流木,他先用海水刷洗,洗去表面汙物沙礫,保留了長年風吹水浸的自然餘色與受漂流摧殘的原樣,再依漂流木的外形特徵構圖繪形上色,為漂流木注入藝術養分,找回生命力。
2004年他在馬偕醫院舉辦「美麗境界」首場畫展,牧師、醫生為了支持他而買畫,讓他開始有收入。弟弟楊樹清鼎力支持,除在報章及社群網站為楊樹森的漂木畫展強力宣傳,也帶朋友去看展,詩人洛夫、鄭愁予都很感動楊樹森戰勝病魔的強韌生命力,並收藏楊樹森的作品。
後來他的作品在八里療養院等醫療機構展出,他畫中的人物沒有美麗的臉龐,只有蜷曲的軀體、變形扭曲的容顏、失焦的雙眸,一張張失去靈魂的人物,卻像是隱含著待解構的密碼,特別令病友動容。總是能給病患及家屬莫大的鼓勵,也讓他逐漸有信心,繼續堅持繪畫的路。
最美的風景是臉-東方畢卡索
楊樹森說,「最美的風景是臉」;走進他位於新北市三芝區拾翠山莊內的「楊樹森漂木藝術空間」(詩人洛夫親題),首先觸目的上百幅交錯堆疊人像漂木,形成動人且震撼的畫面。
但其實他初觸漂流木創作時,也是沿用傳統的中規中矩傳統人物身形畫法,經過長達10年的摸索、沈澱,才蘊育出聚焦以上半身人臉線條勾勒為主的獨特畫風。
蘇馬利體國際公司及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比較文學博士,西門菲莎大學(SFU)教授孔書玉,有意力推楊樹森畫作走向世界,孔書玉以〈無用之用:楊樹森和他的漂木藝術〉一文解構——「樹森的畫大部分是頭像,五官誇張,有簡單抽象的線條勾勒,最引人注目的是眼睛,他們很少直視,下垂的眼簾下是無盡的悲哀與淡然。這些特點與他早期喜歡用的藍色灰黑和赭紅一起,令人聯想起很多藝術家的藍色時期。」
近年不少畫評,將楊樹森形容為「東方的畢卡索」。
與楊樹森亦師亦友的忘年之交、方舟書屋書藝家陳昆乾今年9月12日以「精簡符號暖色系,東方藝術步先驅;造型繪技別具趣,線條粗獷風格奇。」形容楊樹森獨特的畫風。陳昆乾並鼓勵楊樹森走出自己的世界,多多接觸社會人群,將自己的漂木新人生分享眾人;他並建議楊樹森多採用暖色系著色,讓撫慰人心的漂木畫散發更多愛與溫暖。
楊樹森也自覺他的畫作人物扭曲變形臉龐、跨張細長的頸脖、低垂茫然眼神、以及永遠緊閉的嘴角,真的「很Blue」,但這些都是隱藏他心底的人生歷程自然展現,對與他同有挫折低谷遭遇的民眾與病患,產生感同身受的共鳴,起了療癒作用,所以他並不想改變畫風。
楊樹森沒有上過藝術學校,他將藝術的天賦榮歸上帝的恩賜。在漂木上的創作歷程中,自己也受到治癒、重獲新生。他也樂於與人分享患病後,藉由漂流木創作,重啟燦爛人生的故事。希望能激勵更多人,幫助有著類似痛苦遭遇的人們走出困境,看見愛與希望。「這不只是藝術的分享,更是生命的分享。」
漂木人生第二春 續演精采故事
若將楊樹森藝術生命重生的時間點再往前推,1954年金門「93砲戰」開打13天之後,楊樹森家所在的古區村,遭共軍一枚巨砲擊中國軍19軍借用民間庶糖廠貯存硫磺、雷管,底層還放置一枚魚雷的彈藥庫,將彈藥庫炸成三丈四深的大坑洞,村中二十餘戶人家被夷為平地,成了著名的「古坵大爆炸」事件。
楊樹清曾描述,大爆炸造成全村25戶平宅全毀,2人死亡、多人受傷慘劇,全村幾乎化為廢墟,只有門牌號碼1號的雙落大厝,也就是燕南山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文泰的祖厝,因距離彈藥庫最遠得以逃過大劫。因為已是「93砲戰」後第13天,村民早有警覺,二百多位村人已疏散至鄰近的珠山、東沙、歐厝等村,或就近在村外的防空壕內躲避,只有三、四戶人家留在村內,否則傷亡會更加慘重。
楊樹森、樹清兄弟的古區老家10號宅,也在爆炸中化為烏有,父母靠著殘磚片瓦,以及四散土塊,才重建簡陋房子。
爆炸時他們家所養的馬匹驚駭逃到3公里外,當時10歲的長女陳碧玉背著3歲大的弟弟陳永明(金門縣政府前民政處長,與陳碧玉是同父異母姊弟;楊樹森、楊樹清與陳永明同母異父,與陳碧玉是無血緣關係的姊弟),一路朝上后垵村逃難。
1958年823砲戰,陳碧玉她又揹著襁褓中的楊樹森上山下海躲砲彈,楊樹森感念甚深,每次回金門,都要去探望嫁至榜林村,沒有血緣但親情甚篤的碧玉姊。
「我的生命中斷了40年。大病之後,我創作被遺棄生命的漂木;而漂木藝術與上帝恩典,賜我靈魂重生,再拾藝術生命!」這幾年,楊樹森不僅重拾畫筆找回藝術之路,也在三芝幸遇人生第二春,其漂木人生,續演精采的故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