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星期人物》李建海-父刻文台寶塔「國之金湯」 曾助轉拓張大千墨寶

發布日期:
作者: 陳永富。
點閱率:8,782
李建海在亞東科技大學任教42年。(李建海提供) 李建海在亞東科技大學任教42年。(李建海提供)

本籍:金城鎮官裡出生、5歲遷居金城鎮北門里
現居:新北市三峽區
學歷:金城中心國校、金城國中、金門高中、亞東工專(二專)、中原大學工業工程系、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電機所碩士
經歷:金城國中建校46周年傑出校友、亞東科技大學講師退休

李建海父親李水元是來自福建惠安的石匠,舊金城文臺寶塔張大千墨寶「國之金湯」、太武山「擎天廳」、古崗湖畔「漢影雲根」、大膽島「島孤人不孤」等著名石刻標語,都是李水元生前鐫刻傑作。李建海幼年曾幫父親書寫墓碑字、鍛造刻石鑽頭,從父親口中,知曉不少惠安石匠在金門的軼聞故事。
任教亞東科技大學42年 負責全校電氣系統建置與維護
民國38年國軍撤退到金門後,為圖反攻大陸,留下「毋忘在莒」、「中興在望」等激勵軍心石刻,連大膽島也有「島孤人不孤」精神標語,這些大型碑石成為金門戰地的顯著地標,如今變成熱門觀光景點,但題寫標語者廣為人知,負責鐫刻的石匠卻隱沒於歷史。這些惠安石匠如今大都凋零老逝,略知金門石匠故事的第二代如李建海者也不多了。
今年70歲的李建海,在金城鎮官裡出生,5歲全家遷居金城鎮北門里北鎮廟旁。
他就讀金門高中的同班同學俊才輩出,包括金門副縣長李增財、退休金門高中校長蔡錦杉、退休國中校長吳啟騰、楊瑞松及宋文章、退休國小校長林英生、海洋大學退休教授李志源、及獲國內外博士學位的孫金星、駱國明、陳天來等人。
李建海先考上亞東工專二專部,而後就讀私立中原大學工業工程系,再進修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電機所碩士學位,專長電力負載管理。
他自65年起即在亞東工專(現為亞東科技大學)任教,曾任電機工程科主任。長年擔任學校用電之「電氣技術負責人」並兼任學校總務處「電氣顧問」乙職,另於100年取得經濟部「能源管理人員訓練合格證書」,再擔任學校用電之「能源管理人」,獨力負責全校配電系統及電氣設備的規劃、運用與調配,配電工程諮詢、審核與用電安全,且協助電氣工程的修繕與驗收。
李建海任教期間在教學上極為認真且對學生的關懷盡心盡力,編著有「電路學精要」及「電機機械基本原理精要」等多本專業書籍。於96學年度獲得學校教學優良獎及97、101、105學年度績優導師獎;99年12月2日獲選金城國中母校建校46周年慶傑出校友。105年獲教育部任教40年資深教育人員獎。在亞東科技大學任教42年的李建海於107年2月1日退休。
李水元曾賣壯丁打日軍 差點被炸死
李建海父親李水元二戰時曾參軍對日作戰、九死一生逃回福建惠安,再從廈門輾轉到金門謀生又被編入國軍;一生在金門留下不少精湛的石刻技藝。
李建海曾聽父親述說坎坷苦難的前半輩子。李水元(民國7年生)說,自幼在家鄉泉州惠安縣螺陽鎮東風村蔡庄習練打石功夫。年輕時為清償負債,他賣壯丁充軍當機槍子彈裝填手與侵華日軍作戰,在一場激烈戰事中,班長(機槍手)與副班長(副機槍手)被日軍手榴彈炸死,躲壕溝內的李父幸運逃過一劫。由於機槍班覆沒,李水元又感染瘧疾脫隊與部隊失聯,他隨逃難人潮一路從雲南、貴州逃到廣西、廣東,曾經藏身鄉村祖厝的空棺木或露宿於田野乾稻稈堆中,後來流落香港街頭,遭人向日軍檢舉形跡可疑,日軍盤查時用刺刀刺殺他同伴,所幸他再度逃脫,設法潛回福建惠安家鄉。
民國37年有惠安4個工頭,帶80多位大小石工與木工師傅,有的是石工細工大師傅,如李建海的父親李水元等,有的是開採花崗石的粗工,有的是學徒,到金門承接打石工作。另有幾位是木工師傅,如工頭張雲龍,及木匠李瑞逢(中國時報金門特派記者李金生的父親)。
也是石匠的李建海堂哥李碧珍回憶說,這批惠安石匠、木匠在38年廈門因國共戰事斷航前回去一半,「早上一班船回去廈門,下午的船就斷了」,自此李水元等40多位惠安石匠、木匠留在金門,其中也有李建海的宗親長輩李連成、叔叔李榮元及堂哥李碧珍。滯留金門後,他們加入國軍約4年退役,所以都有榮民身分。
47年823砲戰當天,首批襲來砲彈群落太武山區,李水元正好在山上開石,急忙躲入積水山洞避難,3天後才回到家,身上身分證紙本已被水泡爛。砲擊初始李建海與弟弟正在天井用曬熱的水洗澡,李母本以為是軍方演習開砲,後來發現不對勁才帶他與弟妹躲到北鎮廟旁的土洞內。
幼寫墓碑文 幫轉拓張大千「國之金湯」墨寶於石壁
李建海記得他很小時家住官裡,那時李父夏天清晨4點就摸黑出門步行到小徑魯王墓,再上山走到18坑道附近開採花崗石。下午3點收工走回官裡,天已經黑了,來回20幾公里路程,打石工作全部靠一雙手一雙腳。
李建海去台灣升學以前要跟著父親打石。他的一手毛筆字是李父用成堆舊報紙逼他不斷習寫練出來的。小學畢業的暑假,父親就給他一大疊報紙,要他習寫大字,2個月後他開始寫墓碑字,因年幼掌控不穩,常寫出大小不一的「文武字」,老練的李父就是有辦法在刻字時修正調整成一樣大小的字體。李建海寫墓碑文一直到高中畢業赴台灣唸書才中止,太武山下軍人公墓很多墓碑字都是他寫的,再由李父雕刻碑文。
李水元承作金門很多石刻,有一些李建海有參與,尤其是將名人的字跡拓印在石頭上,文臺寶塔下「國之金湯」四字是國畫大師張大千所題寫,李水元負責刻石,李建海協助將「國之金湯」四字轉拓石壁上,當初不知張大千墨寶一字千金,他遺憾沒把張大師所寫真跡的宣紙留下來。
李建海記得,那時父親受託刻一個墓碑,連碑石收200元。那時錢值大,一錢黃金也不過200多元,所以李父的收入算不錯,由於打石是耗費體力活,家裡也常買三層肉及黃花魚讓父親補充體力;農曆春節時李父固定會買一支羊腿肉給家人進補。
除了寫墓碑文,李建海每隔2或3天要幫父親拉鼓風爐鍛造刻石的鋼製鑽頭。鑽頭有尖的也有扁的,李父管教嚴格,緊盯著焦碳爐火,李建海拉鼓風爐如果風太大火力猛,會把鑽頭熔化,火力太小的話鑽頭又無法成型,所以每回他都戰戰兢兢,怕毀了鑽頭遭父親責罵。
  那時打石全靠手工,又缺護目鏡等防護,李水元刻石常有碎石或鋼鑽鐵鏽屑飛噴入眼裏。李建海得要利用削尖的蠟燭燈芯,以金戒子固定父親眼球,小心翼翼幫父親挑挖出眼內碎石或鐵鏽屑,有一次嵌入的鐵鏽屑太大太深,李建海怕傷了父親眼睛,挖得心慌手軟快哭出來,最後找來鄰居王愛珠幫忙才挑挖出鐵鏽屑。
李水元留下「國之金湯、擎天廳、漢影雲根、島孤人不孤」等石刻傑作
文臺寶塔位於舊金城南磐山南端,是一座花崗石條壘砌而成的實心塔。明洪武二十年(西元1387年)江夏侯周德興奉命抵禦倭寇屯戍浯洲(金門)時,建造了三座寶塔,文臺寶塔是其中一座。
古塔為六角形平面,基座以上共分五層,均由花崗石條以丁順砌建造而成,頂簷再鎮以矛尖寶頂。第三層的塔簷下刻有「奎星聳照」四字及浮刻「魁星踢斗」圖像,有祈求文風興盛的作用。古塔除鐫有「文臺寶塔」四字,也有萬曆35年(1607年)百戶陳煇手書的「湖海清平」,頗具歷史意義。
文臺寶塔雖曾歷經共軍砲火連年猛轟,依然屹立無恙。民國56年夏季,金門縣政府撥款洽由兵工重修,並築有扶梯直達塔基磐石。74年8月19日公告為三級古蹟。
當時幫父親將「國之金湯」四字轉拓於石壁上的李建海說,該處石壁原本委請李水元鐫刻一篇記事文,已近完工,臨時要求李水元磨除記事文,改刻張大千大師於57年2月題寫的「國之金湯」,為求如期完工,李水元加緊趕刻,大年初一也加班鐫刻。
「擎天廳」位於太武山南麓山腹中,依先總統蔣中正指示,於51年11月2日動工,由當時69師師長袁子濬率所部官兵千餘人,不分晝夜歷時9個月開鑿而成。「擎天廳」寬18公尺、高11公尺,長50公尺,是一座可容納千餘人的大型花崗岩洞集會所。
52年7月竣工後,蔣中正總統當年10月28日親書「擎天廳」三字,軍方委由李水元鐫刻於廳內岩壁上,每個字一公尺見方,藉以期勉官兵「人定勝天」精神。53年1月23日由國防部長俞大維剪綵啟用。
位於古崗湖南岸「漢影雲根」石碑,為明監國魯王手書遺墨,原石刻勒石不知何時崩墜崖下,且僅存「漢影雲」三字。59年10月,金門社教館重刻「漢影雲根」四字勒石於原地,承接刻石重任的就是李水元。
大膽島的「島孤人不孤」石刻,則是蔣經國40年巡視大擔島,以「大膽者,方能負起反共復國大擔」的豪語勉勵駐守孤島官士兵。47年823砲戰後的12月2日他再度登島巡視,親題「大膽挑大擔,島孤人不孤」勉勵官兵,因此更名為「大膽」島。李建海說,其父曾提起,在大膽島刻「島孤人不孤」勒石,因單打雙不打,單號共軍砲擊時他躲在戰壕中,雙號才出來刻字。
大膽島是離島中的最前線,軍管嚴密,李水元獲特准搭海龍快艇登島,當時入秋東北季風強勁,海龍快艇破浪疾駛,他要不是拿鐵鎚的手很有力緊抓船舷,會被風浪彈出快艇。
由於嚴禁通信,李水元去大膽島久久都沒音訊,李母蔡花仔很是擔心,但心軟嘴巴硬,直說「不知道他還活著沒,或者自己回去惠安找大陸老婆了?」因為李父在金門日思夜想回不去的故鄉,不時叨念留在惠安的老母及老婆。
曾是「毋忘在莒」石工團隊之一 因懼高症只做三天
太武山頂的「毋忘在莒」石刻,李水元本也是石工團隊之一,但他有懼高症,上山刻石三天(一說是僅工作半天)就腿軟,沒辦法繼續工作而下山回家。
「毋忘在莒」是惠安石匠蔡清發率領多位同鄉工匠,包括他當時20歲的兒子張再興(民國22年出生,因過繼給姑丈改姓張)於42年2月至6月完成的石刻(其他尚有莊水九、莊瓦水、王水來、王細丁、王炳炎、許永春、洪連興、陳德源等工匠與助手)。當年軍管資訊封閉,金門軍民只知「毋忘在莒」是蔣中正總統題字,不知鐫刻題字的工匠是何人?直至78年金門縣前文化局長李錫隆任金門日報記者時尋索追蹤,才揭露蔡清發、張再興父子是勒石主刻人。
張再興於105年10月於金門縣文化局展出【張再興石雕藝術傳承展】,筆者有幸向他請教,他說其父蔡清發十幾歲時,從福建省惠安縣崇武鎮遷來金門從事石雕工作。他16歲就隨父親學打石。
張再興描述,太武山頂原本童山濯濯,「毋忘在莒」那塊「倒吊松石」摩崖巨石前邊是深十幾公尺的懸崖(刻石後軍方才用鋼筋混凝土搭建平台與階梯)。當年刻石無處踏足,是用海邊大陸漂來的巨竹,在勒石兩側鑿洞打釘捆綁竹竿搭架子,再橫置木踏板,才順利動工。蔡清發、張再興父子與幾位助手負責刻石,其他工人協助從蔡厝登山古道搬運材料及在山上準備餐食,晚上睡在鄭成功觀兵弈棋處的山洞內。
他透露秘辛說,「毋忘在莒」勒石左下側,原有鄭成功部將,康熙元年降清受封為「承恩伯」的金門浦邊人周全斌的一塊每字40公分見方「文武岱崧」題刻,他們受命將之刻除磨平(與李水元受命磨除文臺寶塔石壁記事文再刻「國之金湯」四字相同),再刻上「毋忘在莒」。
張再興所言「毋忘在莒」勒石前方本是險峻懸崖,他們搭簡易竹架冒險懸空施工,印證李水元因懼高症腿軟,辭工回家的說法可信。108年8月5日張再興去世,享年88歲。
李建海曾上書蔣經國 為惠安石匠生路請命
金門花崗岩紋路多元且優美、硬度不下泉州石,更勝於大理石。
民國60年間,時任行政院副院長蔣經國指示於金門成立花崗石廠,所有石匠禁止自由開採金門花崗石,以花崗石雕為業的惠安鄉親生計全部陷入困頓。
次年在台灣唸書的李建海寫信給蔣經國院長(61年6月至67年5月任行政院長),懇切請求至少允許金門花崗石廠賣石材給石匠加工以為生計。蔣經國親自回信應允,花崗石廠也雇請李水元等惠安石匠進採石廠加工石材。可惜蔣經國當年的回信年久散失,幾年前李建海返金在後浦城隍廟前看大陸泉州戲曲時,遇見住古區的張贊南叔叔,他還提起李建海寫信給蔣經國的往事。張贊南兒子也傳承他的石雕工藝。
根據《金門縣志》記載,民國58年成立金門花崗石廠籌備處;60年8月正式設廠於白龍潭,並開始採銷花崗石材,第一任廠長石炳炎。金門花崗石廠曾供應中正國際機場航空站大廈壁材三萬二千多立方公尺,又贈送中正紀念堂「一萬才」作為建材;台北世貿展覽館、國家音樂廳與戲劇院也採用金門花崗石材。甚至做成墓碑運銷日本,後來也供應金門所需石材。85年金門花崗石廠停止開採碎石;93年12月31日正式關廠走入歷史,原址94年1月1日改制為「金門縣養護工程所」。
相隔40年 李水元返惠安與老妻重聚
李水元民國37年離開惠安老家,金門廈門近在咫尺,卻只能隔海思鄉怨嘆。兩岸開放老兵探親後,77年5月初,他終於經香港轉搭輪船返回惠安蔡庄老家探親,見到大陸老婆蔡朮(土名黑仔)及子孫,這也是他到金門後有生之年唯一返回故鄉的一次。蔡朮個性堅貞,未曾改嫁,守護李水元家一脈香火,依門守候丈夫40年才見面。
78年11月,李建海堂哥李碧珍赴福建惠安探親,回程時陪同蔡朮經深圳香港來台灣,在李建海二弟李建河中和住處住了2個月,與李水元再次團聚。後由李建海親自護送回惠安。
81年初,李水元去世。當年農曆年底李建海就親赴惠安,當面安慰大媽蔡朮,請她不必擔心,承諾會養她到終老,一直到92年5月她過世為止。
李建海說,他母親蔡花仔最有度量,在父親李水元日思夜想都是大陸的老母與老婆時,母親從不生氣,最多只對父親說:「有辦法你回去惠安啊!」但是年節透過新加坡姑媽寄錢回惠安給大媽,都是他母親在張羅的。
李母是幼年自大陸被賣到金門前水頭的蔡姓人家為養女,身分證名字叫「蔡花仔」,來自大陸何方她自己也不知道,只記得被賣到金門搭船途中遇水警,她在船底艙聽到船老大說如果水警上船檢查,就要把船艙內的小孩全部丟到海中。李母一生操勞,70年底因肝癌離世,。
承繼父親重視子女教育傳統 3子女均博碩士
排行老大的李建海有1個妹妹3個弟弟。他說,父親李水元極度重視子女教育,經常訓勉子女:「若能唸好書,我骨頭磨粉也會栽培;如果留級便跟我做工。」
他二弟李建河,陸軍財務經理學校畢業,中校退伍。三弟李建南是台灣科技大學電機工程博士,現任亞東科技大學電子系副教授兼人事主任。幼弟李建仁金門高職畢業,是唯一承繼父親打石工藝者。妹妹李雪珍嫁前水頭黃家,出嫁前也是刻墓碑文的能手。
李建海長子李睿軒是中正大學通訊工程研究所博士、長女李睿芝台大生物機電所碩士、次女李睿中台北科技大學電機工程所碩士。看來李建海也承繼了他父親重視子女教育的本色。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