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校小班
我讀的大學是小校小班,全校的學生不及1000人。我們班裡只有17人,上必修課時全員到齊也就是這些人;上選修課時,同學各取所需,班上通常只剩3│5個人,記得選修魚類學這門課時,班上只有2人,學校也照樣開班上課。這是40年前,民國50年代東海大學的教學情形,完全採用小班制,目的在培育未來的社會精英。小班制的好處是無法翹課,上課不能打瞌睡,要勤作筆記,教授的提問一定會問到你;同學在課堂上如有提問,教授一定為其解惑,如有一時不能解答,下一堂課會給滿意的解說;教授指定的課外作業一定要親自認真準備,如抄同學的作業應卯,肯定會被發現。所以學生在教授細心的指導下學習,要無心得也難,要得不到應得的東西,也不可能。同學畢業後到社會做事,個個都能獨當一面,完成業務,於是都成為工商界搶著要的人才。
小班制是高成本的投資,學校要投入很多錢來辦學,培育優秀的學生:教授在課堂上,5個學生是一堂課,50個學生也是一堂課,教授領的鐘點費是一樣,但學校所收的學費就差10倍了,這確實是賠本生意,純為辦教育而為。小校小班當然也有缺點,例如校友很少,畢業後找工作,很難有機會得到學長學姊的照顧,工作中能相互信賴和幫助的同學也不多。
目前台灣的社會以經濟掛帥,即使是辦學校也都考慮將本求利。一般大學包括國立和私立的,都是大校大班,每一系或班的招生都是60人。教授面對一班60人或6人學生的授課態度,自然有很大的差別。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專心程度,當然也不同。例如現代學校社團活動頻繁和社會誘因多,學生容易翹課,抄同學的作業交差了事視為平常,這樣學習所得的知識程度,自然不如在小班學習的學生。但畢業之後,由於校友多、同學多,可以相互提攜與照應,反而成為是一種優勢。
最近聽說許多台商喜歡將子女送到大陸的名校或新加坡的南洋大學就讀,除了取得名校的文憑外,最重要是在學習中,可以認識許多來自不同地區的同學,而這些同學畢業後,往往成為他們公司的得力、可信任的幹部。大陸名校的學生都來自全國各省,台商子女有了各省的同學,當然有利於其事業在各省的布局。同樣地,新加坡南洋大學有來自印度、馬來西亞、泰國、緬甸或印尼等地的學生,與這些地區的學生結為同學,自然也有助於其事業在這些地區的發展。
有了上述的概念,我們來談談金門的學校:金門的國民小學中有許多分校,這些分校可以說是小校小班,雖然小學的教育和大學不同,不宜同等比較,但都須付出高成本的教育投資。試問我們金門這樣高成本的教育投資,能有效地培育出社會的精英嗎?小學教育一般都是垂直式的教育,也就是老師上課,學生聽講,但更多的是同學互動間的相互觀摩和學習的教育,所以學校裡的學生數愈多,相互學習的機會愈多;在學校裡認識的同學愈多,將來在社會工作,相互幫助的機會愈大。當年在較偏遠的村落裡設分校,主要是因交通不便,不忍讓學童走遠路上學;現在金門交通發達,縣政府又有提供學生免費搭公車的政策,實可以將各地的分校取消,可維持一鄉鎮一所國民小學的原則來辦學。
取消設立分校可以減少縣政府的經費負擔,節省的錢用來加強鄉鎮小學的教學設備;學童集中到較大的學校讀書,認識較多的同學,將來出社會做事,便有較多的機會相互扶持;空出來的學校可作為村公所或村莊裡的活動中心,讓村莊裡也有個活動的場所。這樣的建議對金門學童的未來,實有正面的意義,深盼縣議會能督促縣政府將各分校整併,以附合社會發展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