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掌北市社福多年張雅麗盛讚故鄉社會福利佳
深切體認政府做再多仍趕不上民眾要求強調金門建設應走出自我風格
︻鄉訊小組台北市報導︼長年任職於首善之區的台北市政府參事張雅麗(見上圖),雖然公務及家務繁忙,少有時間返鄉,對於故鄉金門有著濃郁的鄉情,曾執掌北市社會福利多年的她,對於故鄉的社會福利之佳,讚譽有加,她也建議金門的建設保有自己的文化風格相當重要。
張雅麗金門金城鎮人,在示範中心唸一年小學後,遇到九三砲戰,舉家遷台,落籍台北縣永和,先後唸及人小學及螢橋國小,之後唸板橋初中、北一女中、五十八年畢業於台灣大學社會系,是現任台北市社會局長薛承泰的學姊。
張雅麗大學畢業後參加公務人員特考,並一舉考上,但是她說,當時家庭中並沒有人有做公務人員的經驗,另一方面本身已有工作,因此就把特考資格放著。二年後台北市政府社會局擴大編制,需要人才注入,徵詢張雅麗願不願意到社會局工作,張雅麗想了想,自己正是學社會學,也就抱著試試的心態,於民國六十一年進入社會局,成為家中第一位公務人員,沒想到一做就是三十多年,直至今天還在任。張麗雅進入社會局擔任科員二年多,之後調托兒所所長,再回社會局局本部任股長、專員、科長、主任祕書,八十四年升任副局長,八十六年因家中發生變故而請調參事職迄今。
對於「陳水扁市長要提拔張麗雅升任社會局長,但條件是要加入民進黨。」這麼一個傳了多年的傳言,張麗雅鄭重澄清說,陳水扁市長從來沒有找過她談過這樣的事。陳水扁入主市府時張麗雅任社會局主任祕書,一年後升任副局長。
在政府部門工作這麼長的時間,從二十多歲到五十多歲,等於是一輩子的青春都奉獻給台北市、奉獻給台北市民,在這社會環境大變動的三十多年來,張雅麗也感受到政府部門也隨著社會的大變遷而有很多、很大的改變。她說,在早期,一般同事總是認為,百姓什麼都不懂,因而當時的民眾到政府部門辦事洽公總是很被動,辦手續只要缺一樣東西就要重新來過,一趟又一趟,相當不便;但隨著局勢的改變,「百姓需要什麼,我們就要提供什麼」,這尤其是以服務弱勢為主要對象的社會局更是明顯,你給的多,他們要求的更多,且總是再怎麼提供服務他們都覺得不滿意。
總之,隨著局勢的改變,政府的功能提升,公務員的工作量增加了,且增加的速度非常快速,尤其是在首善之區、政經中心的台北市,市民的知識水準高,對自身權益的要求也高。她舉例說,當時有一位新任社會局局長由高雄市調上來台北,由於他在高雄社會局長任內為老人做了很多事,高雄的老人因而包了遊覽車北上到台北市政府來感謝他;這時候,台北市的一群老人正在市政府向這位新任社會局長抗議社會福利不公,這形成有趣的畫面、強烈的對比,也看出南北的落差。都會化的都市市民總認為:政府所做的永遠不及我的要求。
張雅麗認為,她在市政府這些年來,自市府局處所長身上學到很多,在自己的行政工作之外,對於如何因應民眾要求變化學到很多,也因而在之後民間組織逐漸出現後,尤其是弱勢殘障團體來提出要求時,她漸漸感受到資源與要求結合的重要。在這時候,社會局扮演的是弱勢團體與政府間的橋樑角色,諸如有些事非社會局單獨一個局處所能做的,諸如無障礙環境,這是工務局要做的事,社會局是以站在弱勢團體的立場與工務局等相關局處溝通,為弱勢團體爭取應有的權益。
張家在金門是個大家族,四十三年九三砲戰後全數遷台,落籍台北縣永和市者有十多戶,如今更是枝繁葉茂,永和張家遠近馳名。張麗堂在家中排行老三,父親張實芳曾任台北縣金門同鄉會第二屆理事長,為鄉親貢獻良多。母親張蘇淑姿民國九十二年以九十三歲高齡膺選台北縣模範母親。張麗堂教子有方,家中有三位壯丁,個個成才成器,老大在台積電任職,老二在天然氣公司做事,老三在美國唸M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