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訊焦點》烈嶼協會要延展成一座橋
/本報駐台特派員楊樹清
鄉事‧島外之島
「90.3.12金門洪先生來電,有金門小姐多人未婚,年齡有28、31、32、35、39、44歲等,歡迎金門未婚男性鄉親電洽」,「金門鄉親有血統純正馬一匹,出售有緣人二萬元」,「建請金、馬小三通之小額貿易設專區定點交易」,「本會秘書處正研擬戒菸酒班,有意參加者,向秘書長報名」,「據金門縣政府表示,“金門大橋”預定明(九十三)年年初動工,本會將持續掌握最新狀況」「翁女士電請本會代辦八二三榮民證;她表示於十五年前由金門搬家住永和,不知如何辦理榮民證」,「鄉親一致表示,希望兩岸永遠和平,不要相殺,經評估若不幸引起戰爭,第一波死傷役男就有128000人之多,四十五歲以下將徵召重新穿軍服上戰場」,「建請福建省政府,金門縣政府向中央爭取八二三放假一日」,「據鄉親反映,金門烈嶼地區醫生不足,台灣醫生大多不願來金服務,本會將適時建議政府聘請大陸名醫來金看病」……。
家事、鄉事、國事,事事關心;打開金門烈嶼公共事務協會(同鄉會)歷屆理、監事會會議記錄,有輕鬆如「徵婚啟事」者、有嚴肅看待「戰爭」者,也有一座政治的神話「浮橋」——金門大橋載浮載沈。
今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烈嶼公共事務協會成立十五周年;昨天,十月十二日,烈嶼公共事務協會會館歡度十周年。
來自島外之島的故事。岸與橋。這真是個很不一樣的同鄉會。
立會‧一波三折
「戰地政務時代,華僑返鄉需有身分證明,向台灣的金門同鄉會取得證明成為重要關卡,但又有很多烈嶼僑民的身分造成同鄉會認定困難」,烈嶼同鄉會最早的發起人之一洪海庭憶起,「那時候,我常帶返國但返不了鄉的鄉僑去給有關單位“認識”,講起來也是心酸。」
洪允典、洪海庭、洪萬諒、馮國樑、蔡清山、葉肯堂等多位旅台同鄉,終於發起成立烈嶼人的同鄉會。經向內政部探詢,登記同鄉會需縣、市才有資格,烈嶼「鄉」被排除在外。無法出現「同鄉會」的名稱,一群人只好暫且以「烈嶼同鄉聯誼會」作為連絡鄉情的所在。
一九九○年、一九九一年,烈嶼人兩度聚集籌備同鄉聯誼會。一九九二年六月十二日、六月二十日,近百名烈嶼人又先後在台北市岳陽樓及空軍軍官俱樂部,正式發起籌組「金門烈嶼同鄉聯誼會」洪允典、洪萬諒、洪海庭、呂保民、陳輝國、葉肯堂、蔡清山及蔡虎德等八人擔任籌備小組委員,之後,洪允典當選金門烈嶼同鄉聯誼會會長。
一九九二年九月三日,為討回金門在台北五座遭國防部列管的眷村縣產,以「保鄉衛產」為由,金門人首度走上台北街頭「還我土地」大遊行,洪允典領軍的「金門烈嶼同鄉聯誼會」也出現在同鄉團體組成的街頭運動隊伍中,連同金門縣政諮詢代表會所拉出的「重建金門人的信心與權益」布條,這個畫面後來出現在電影院內播放的〈國歌—民主篇〉裡。初試啼聲,烈嶼人終於對外宣示:我們來了!
異鄉‧夢與實現
從「金門烈嶼同鄉聯誼會」到「金門烈嶼公共事務聯誼會」,都不具法定身分,格局亦受限,在烈嶼籍法官洪曉能獻策下,一個向內政部取得全國性及區級人民團體登記立案的「中華民國金門烈嶼公共事務協會」,在金門解嚴後一個多月,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成立,仍由洪允典任首任會長,蔡清山任秘書長。
烈嶼公共事務協會創會長、現任金門縣議員的洪允典,帶領這個同鄉團體走過金門解嚴前後,永留會史。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烈嶼公共事務協會改選理事、監事,洪允典表明只幹一任,不再尋求連任會長下,旅居汶萊二十五載才返台經營地產、貿易事業的烈嶼上庫人吳圭潤,沒心裡準備下,選前三天才被推上檯面與西路人、開設釣蝦場的林翠梧角逐會長,十六票對十四票,吳圭潤驚險勝出,但因無固定會所、經費拮据,第二屆會長吳圭潤在鶯歌的公司充作會務中心,每天都有接待不完、包括汶萊回來的鄉人,也有大大小小會務要處理,此時,吳圭潤告訴自己,該是積極建立一永久會館的時候了,他在任內募集到一百一十多萬元建館基金。
也表明只幹一任會長的吳圭潤,會館在他兩年任內與秘書長洪海庭協力推動下,已粗具雛型。一九九七年元旦,烈嶼青岐人洪肇輝自吳圭潤手中接下會長,隨即召開的理、監事聯席會,通過購置會館議案。三、四兩屆會長任內,洪肇輝與理、監事們及前後兩位秘書長羅慶電、洪憶青通力合作,展現了驚人的海內外募款能量,連同承接自上一屆的金額,總計募得七百八十九萬多元購置會館基金,以四百四十萬元購置位於台北縣中和市景平路517號3樓的三十餘坪公寓,一九九七年十月十二日會館開幕酒會,烈嶼出外人終於找到了一個共同的「家」。
二○○一年,吳圭潤的胞弟、律師吳奎新接任烈嶼公共事務協會第五屆會長,任內完成內容、編排具水平的《烈嶼會刊》發刊;二○○三至二○○七年,來自於東林的旅高企業家林鴻圖擔任六、七屆會長,在秘書長馮國樑的襄助下,會務穩定運作,並且帶領烈嶼公協走出去,無論在台灣、金門、大陸、南洋的鄉事領域,都烙下他們的足跡、參與的身影;二○○七年三月,來自上林的五年級生林永輝以一張清新的面孔、謙和中又展現戰鬥力十足的身段,接任第八屆會長,他幾乎是以會為家,每天都投入在鄉務連繫,在監事主席洪水貫、秘書處中和處長馮國樑等「大老」及副會長洪憶青、林長集、秘書長孫國欽等中壯輩鼎力相助下,林永輝發願要在任內擴充會員,從現有的近兩千人成長到三千人以上,把失散的烈嶼出外人一個個找回來。
烈嶼公共事務協會走過十五年了,凝聚鄉情的會館也成立十周年了;一群烈嶼異鄉人的夢與實現,或許正如烈嶼作家林媽肴〈穿越鐵蒺藜與軌條砦〉文中的情境「我們不想再有岸與岸的距離,四千個島民要延展成一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