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訊焦點》金門母親蔡能利推動教育家族的手
●專題報導/本報駐台特派員楊樹清
老照片,顯影出一個金門家族故事
一張老照片顯影出一個金門家族的故事。
照片是一九六六年在後浦一家照相館拍攝的。簡單的格子窗佈景,黑白分明的地磚或站或立,兩位大人、八個小孩,標準的舊時「全家福」留影。
「卡擦!」攝影師按下快門的那一瞬間,沖洗出之後,幾是一張缺乏笑容的「全家福」,反倒是孩子們雙手併腿、雙腳靠攏,帶點嚴肅的站姿,現在看來,變得有些逗趣。而,再能精準聚焦的照相師,也無法預知、測度出影中家族的未來命運。
生意上門,照相師傅如常調度、拍攝下的一張家族照。四十二年了。
從金門到台灣,四十二年後,二○○八年五月母親節前夕,影中家族成員桃園相聚,為母親過八十二大壽的同時,也歡渡母親節;母親──喊著兒女及多出的兒媳、兒孫、女婿們的名字,「來,大家再照張相做紀念!」
畫面中多出了不少人,卻也永遠失去了一個人─孩子們的父親楊誠尾。
畫面中不變的人,被歲月改變的身影:
母親蔡能利,一九二七年生,肖兔。
長男楊錦洲,一九四七年生,肖豬。
次男楊榮煥,一九五○年生,肖虎。
三男楊錦章,一九六○年生,肖鼠。
四男楊忠義,一九六六年生,肖馬。
長女楊碧石羡,一九五二年生,肖龍。
次女楊碧緣,一九五四年生,肖馬。
三女楊碧治,一九五七年生,肖雞。
四女楊碧玉,一九六四年生,肖龍。
全家福老照片拍攝的時間點,老大楊錦洲已是十九歲的少年,老么楊碧玉尚是母親懷裡的三歲孩子。
一個普通的家庭、一張尋常的照片,但是經由歲月的淘洗、對照後,才能驚覺出一位平凡母親的偉大。迭經烽火離亂、窮困、遷徙,而能將八個小孩健康拉拔長大、平安擺渡上岸。而今,這支家族成員,八位孩子之中,出了兩位博士教授、三位中學教師、一位同鄉會理事長;兒孫之中,出生於金門、畢業於台灣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的楊斌虎,以三十三歲之齡,躋身入英業達集團核心,是集團經理也是執行長秘書,未來前途大好。
母親節前夕,這是一個屬於金門母親蔡能利所帶動出的家族、親情與鄉情的故事。
苦日子,每生一胎就得多養一頭豬
這支家族,全出生於金門。島內是遷徙,島外也是遷徙。
他們原本世居古寧頭三村之一的林厝,孩子們的祖父楊篤騰、祖母李碰、父親楊誠尾、母親蔡能利,剛搬入一改建而成的雙落大厝內,不料甫入厝,就遇上一九四九年的古寧頭戰役,整棟房子硬生生地被國軍無償拆掉、移作碉堡工事建材用。
家沒了。祖父母、父母親,帶著年僅兩歲的楊錦洲,一九四九年底,舉家遷居金城鎮後浦北門。
後浦城的童年記憶,「一貧如洗」深刻地劃在次子楊榮煥的心版,「祖父不曾抽過整包整支的新樂園,所抽的都撿別人丟棄的菸屁股,把它拆過重新包起來再抽」、「家裡天天的三餐都是地瓜稀飯,說是地瓜稀飯,哪裡有甚麼米煮飯,幾乎都是地瓜,根本撈不到甚麼米,配的佐料很少像樣的,如果有魚,是買最便宜,而且用煎的,很鹹很鹹的,如果是海蚵也一樣煮的很鹹,如果是肉,也是買最便宜的下巴肉或豬皮,至於穿的衣服跟以前大陸流行的口號『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沒啥兩樣」,楊榮煥敘述這些「貧窮往事」時是不帶怨尤之氣的,他說:「金門的家家戶戶幾乎都是這樣走過來的,所以我們那個年代沒有甚麼人抱怨,也沒有甚麼不滿。」
只是,孩子們成長獨立後,記憶中的母親,總令他們愧疚與不捨。
出生於金寧鄉西堡村的蔡能利,嫁入林厝楊家時,才是十八、九歲的姑娘,原本擁有大厝的安康之家,在她生下第一胎兩年後,因古寧頭戰役,被迫與丈夫流徙到後浦城,當時能帶走的,除了襁褓中的幼兒,再來僅幾件衣物,就這樣在北門借居了下來,與丈夫從事農事農耕兼做養豬、冥紙加工等雜工。
在那個沒有節育觀念,「多子多孫多福氣」的傳統年代下,在林厝生下老大錦洲後,接續在北門,蔡能利也無可避免娃兒一個接一個呱呱落地,十七年內十二生肖生了八胎、四男四女,每生一胎,家裡就要多養一頭豬,上山下海的扁擔也挑得更重更沈。
連同祖孫三代,面對食指繁多的十多口之家,三餐主食清一色地瓜稀飯,好不容能有條魚吃,必須用粗鹽醃過再煎,很鹹很鹹的味道,一家大小吃魚的滋味其實不好受,孩子更是吃得張嘴吐舌;想張羅一鍋乾飯,得等到有拜拜的日子。
孩子們一個個註冊、上學了,蔡能利必須看左鄰右舍及親友的臉色借錢去;尤其是老大錦洲考上私立中原理工學院後,龐大的學雜費,借得更辛苦了,借來的錢,抱歉,要保佑養的豬順利長到二、三百公斤,賣出去後才能還債。
蔡能利養兒育女的故事,在舊時年代貧困的金門,其實一點也不稀奇;稀奇的是,傳統婦女、未受太多教育的她,卻在困頓的島鄉以隱忍厚重的性格,身教加上言教,拉拔出一支為人稱道的「教育家族」。
八子女,兩博士教授三位中學教師
蔡能利和丈夫楊誠尾走過貧窮歲月、艱苦撫育出的四男四女,共出了兩位博士教授、三位中學教師,等於說,八名孩子,就有五人從事教育工作。
長子楊錦洲,金門高中畢業,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博士,現任中原大學工業工程系教授,是台灣管理科學、工業工程領域的頂尖學者,先後獲得一九九六年品質個人獎、一九九七國家品質個人獎,所撰寫的《管理人才不是天生的》一書,在企業界頗受好評。學有專精的楊錦洲,也因心繫家鄉而擔任過金門縣政府顧問及金酒公司董事。
次子楊榮煥,畢業於陸軍第三士官學校、憲兵學校預士班,軍旅生涯歷任總統府警衛隊衛士;七海警衛組士官長廚師、蔣經國官邸御廚、蔣孝勇公館總管,參與也見證了一段國族風雲,一九八八年獲頒忠勤勳章,現擔任桃園縣金門同鄉會理事長。
三子楊錦章,輔仁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及美國愛荷華大學統計系碩士、博士,曾任中央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現任中華大學應用數學系專任副教授兼系主任、中原大學工業工程系兼任副教授。
四子楊忠義,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系設計組畢業,現任教於中壢市自強國中。在教學、繪畫領域,楊忠義表現亮眼,學生時代即屢獲美術獎項,包括桃園縣寫生比賽第一名、台灣省北區七縣市寫生比賽高中(職)第三名、桃園縣學生美展西畫組第一名、全省學生美展西畫組優選、桃園縣美展水彩組第三名,全省美展水彩組入選、師大畢業美展設計組第三名,主編、編著、合編有《炭筆技法》、《實用POP技法》、《實用POP字體》、《紙藝技法》等美術用書。
長女楊碧石羡,身為楊家大女兒的她,由於家窮,必須協助父母親負擔家計而失學,但在兄弟姐妹眼中,「屬她最辛苦,出嫁前完全把青春奉獻給這個家庭,我們全家由衷的感激、由衷的敬佩,如今她已苦盡甘來,幾個兒女都有不錯的事業與工作。」
次女楊碧緣,金門的苦日子,她與大姊的求學命運有幾許相通,大姐沒唸小學,她則小學沒唸完,曾在金門家鄉做過毛線衣家庭代工、賺取微薄的工資貼補家用;長相甜美、聰穎過人的她,婚後為了跟上時代,奮發向上、努力讀完高職,並教育一對兒女完成研究所學業,楊碧緣也協助先生黃連福創辦、經營太暘生物科技及尖端生物科技兩個生技事業體。
三女楊碧治,是楊媽媽與兄姐口中的「幸運兒」,在她成長、求學的年代,家裡的經濟狀況稍好轉,不必再承受大姐、二姐的失學、輟學之苦,讀完金門高中、考取國立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系,從國中教到中壢高商,並沈潛畫事,自大一新生報到被選為班代的陳新轉指名為副班代的楊碧治,兩人經過學生生涯、軍旅金門、步入社會的漫長「苦終結成連理」,育有一男二女,擁博士學位的另一半陳新轉現任華梵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副教授暨教學創意發展中心主任。
四女楊碧玉,楊家最後一個在金門誕生的「小龍女」,也是接續三姐碧治的「幸運兒」,金門受完小學,一九七七年四月舉家遷台後就讀士林明德國中、板橋高中、彰化教育學院(今彰化師大)化學系,現任教桃園縣平鎮市平興國中;教學認真富創意,備受學生喜愛的楊碧玉,不乏追求者卻仍抱定獨身主義,楊媽媽始終掛心的一件事。
來自金門的平凡母親蔡能利,一雙推動搖籃的手,把八位子女一個個拉拔長大,二位博士教授、三位中學教師、一位熱愛桑梓的同鄉會理事長,以及兩位留在家、相夫教子的女兒,在母親節前夕的母親八十二大壽壽宴上,八個兒女都到齊了,生日頌的歌聲與淚影裡,感謝母親,把他們帶到金門島鄉,沈默的母親,卻也總懂得如何築巢、孵育幼雛,又懂得把他們帶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