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鄉訊焦點》金門日報鄉訊開版六周年系列報導四之二:鄉情座標篇

發布日期:
作者:
點閱率:1,954
字型大小:

●專題報導/本報駐台特派員楊樹清

蘇府王爺,觸動尋找鄉情座標

「鄉訊就像一支金門最早投入尋根追譜的隊伍!」

二○○二年自台灣返回金門致力修譜大業,參與發起「金門宗族文化研究協會」的蕭永奇、吳秀嬌夫婦,從泛黃的《金門日報》找尋線索時,非常驚訝一九九三年第一個星期六開版的《金門日報‧鄉訊版》,曾經以一百二十八周的版面,連續刊載《尋找金門鄉情座標系列報導》;刊載過程,未必篇篇精采,甚至還有著史料爬梳、堆砌的沉悶,但現在回顧,成了由點線面綴連而成,有價值的尋根史料。

吳秀嬌隨手舉一例,一九九五年九月二十三日的《鄉訊‧尋找金門鄉情座標系列報導之八十九》刊出〈清朝雍正黃仁長,自英坑遷澎湖漁翁島〉寫道「澎湖三大黃系中屬於金門支裔者,為漁翁島小池角的黃氏。開澎始祖黃仁長,清朝雍正年間自金門金沙英坑村遷來,後族人一支再遷徙至馬公,現已傳了八世。英坑黃仁長遷澎至今已有二百七十年之久。」吳秀嬌說,他們從這裡找到了為英坑黃氏到澎湖修譜的有力線索;而自警界退休的英坑人黃文遠多年來也一直保存著那篇報導的報紙,視為「傳家寶」。

《鄉訊》是在一九九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完成總計二十五周的《旅外人力資源調查報導系列》後,隨即於一九九四年元月一日起進入《尋找金門鄉情座標系列報導》,首刊〈金門瓊林六世孫開澎進士蔡廷蘭〉,母島出發,自澎湖、台灣、大陸、南洋、北美,一路找尋可以象徵金門鄉情的地景、鄉社、人事,原定維持半年的專題,因為讀者反映熱烈,各界提供的線索不斷,報導面越來越廣,一發不可收拾下,這個系列竟超過二年,維持了一百二十八周,伴隨一九九六年六月二十九日《鄉訊》第一階段出滿三年、聚焦北美的金門族群後結束。

《尋找金門鄉情座標》的緣起,其實是個意外。背後有段故事。

一九九三年六月五日星期六《鄉訊》開版後,收到一位叫蔡朝興的旅台陌生讀者寄來一卷未沖洗的「立可拍」,附了張便箋,說是國曆五月三十一日,農曆四月十一日這一天,他人在台北市萬華的西門町走動,碰巧遇見艋舺金門館蘇府王爺誕辰,神明遶境隊伍從廣州街到昆明街,綿延了一公里長。蔡朝興原本也不清楚是哪來的神明,是在看到花車、花燈、令旗,及至遶境隊伍,出現了「金門館蘇府王爺千歲」、「艋舺金復興社」的鮮明大字,這才驚覺金門家鄉來的神明。

籍地瓊林的旅台遊子蔡朝興觸到這一幕,感動之餘,立即就近衝入路旁的超商買了卷「立可拍」,一跟隨跟拍現場畫面,拍完後立刻郵寄給《鄉訊》使用,並附言期待《鄉訊》能多發掘一些金門血緣歷史、文化、宗族與台灣產生連繫的故事。

是蔡朝興一卷「立可拍」的觸動,讓《鄉訊》生起探索金門族群脈動、決定投入《尋找金門鄉情座標》的專題製作。

  閩南出發,打通小兩岸血緣路

 《尋找金門鄉情座標》的地理編採架構,以「閩南」、「澎湖」、「台灣」、「南洋」為報導輻射面;以金門人於明鄭追隨鄭成功大批出走、清道光五口通商後大量出洋迄今為追索時間點。

閩南的章節,集中在與金門具有血緣關係的史蹟、聚落、鄉社找尋,延伸出的內容有「同安與金門」、「金門青嶼與同安東園」、「同安後塘與金門賢聚」、「同安蔡厝與金門瓊林」、「同安西埔與金門下坑」、「蔡厝進士蔡復一城北故宅」、「陽翟陳健家族跨金同」、「金門代天府與馬巷元威殿」、「大小嶝島與金門母島」、「廈門金蓮陞高甲劇團」等鄉情景點,此外,也介紹了一九四九年兩岸隔絕後的福建省、福州市、廈門市、泉州市、漳州市等金門同胞聯誼會組織。

尋找閩境的金門鄉情過程,挖出了不少兩岸宗族共通的故事:

「青嶼宗祠與東園宗祠都保有早年立宗祠的『磚契』,這種三十公分見方,三公分厚度,用毛筆書寫的紅磚契,至今世已罕見。又青嶼與東園兩地張氏族人所珍藏的族譜,也都在序篇中記載了明室成化皇帝的敕封論與褒忠誥。」

「一九四九年以前,同安五顯鄉後塘村與金門賢聚村顏氏族人來往密切,創建於清康熙五十六年的賢聚顏氏家廟,在清光緒十三年、二十三年、三十一年、三十六年四度重修時,賢聚顏氏族人定會跨海到同安後塘村收村丁款,每年清明祭祖時,後塘顏氏族人也會到賢聚來祭拜先人,並與族人一起在顏氏家廟內『呷頭』。」

「位於福建同安縣新店鄉的蔡厝,在一九四九年以前,與金湖瓊林族人往來頻仍,每年春節、清明節,兩地族親都會在蔡厝祠堂會合祭祖,並共同到蔡厝山頂的六世祖大田公祖墳祭拜。」

「一九四九年以前,金門下坑與同安西埔兩村宗親互有往來,每逢春節,宗親們都會派人乘船,跨過一個金廈海灣,相互拜年、祭祖,一直持續到農曆正月十六日在兩地祠堂內舉辦的『裝大甌』盛典結束為止。」

「等了四十多年,一九九五年七月八日,金門東門境代天府信眾一行在地方仕紳黃水金擔任團長、國大代表楊肅元任名譽團長帶領下,七十餘人浩浩蕩蕩赴同安馬巷的元威殿『請火』,並趕在七月十三日(農曆六月十六日)池王爺聖誕日『請火』返金,隨即展開一系列作醮事、演戲酬神等廟會慶典。」

金門與廈門水域猶緊閉、未「小三通」的年代,十五年前《鄉訊》就開始向世人訴說兩岸金門人的血緣故事,隱藏在故事背後的,無非就是希望藉由地理、歷史因緣的披露,打通一道禁忌的水域。

前進台澎,聽見移民的腳步聲

閩南停駐後,《鄉訊》開始追隨明鄭自金門料羅灣祭江、誓師、出發東渡的腳步,走進澎湖、航向台灣,找尋金門移民留下的足跡。

澎湖,百分之八十五氏族自金門遷移而來;二崁陳氏、沙港歐氏、烏崁洪氏、葉許氏、興仁蔡氏、後寮陳氏、瓦硐呂氏、東衛呂氏、 裡吳氏、雙頭掛王氏、小赤崁林氏、小池角黃氏,無一不來自金門,乃至於客死澎湖的盧若騰、開澎進士蔡廷蘭、文石書院山長林豪,都是金門人。

台灣,鄭成功帶來的大批金門移民,所產生的第一個連繫,再入清世、民國,以及一九五八年八二三砲戰帶來數以萬計的流亡人口,從清代安平金門館、鹿港金門館、艋舺金門館到北、中、南無所不在的金門同鄉會所;鄉社外的人物,由古到今,開台進士鄭用錫、台灣金學導師呂世宜、國寶畫家吳梅嶺、養樂多董事長陳重光、前考試院院長許水德,都是金門人身世。

無論在澎湖、在台灣,《尋找金門鄉情座標》裡,又有著說不完的開發事。

「明萬曆年間,陳延益自金門下坑遷來澎湖,他先是在西嶼小池角登陸,再東遷龜腳灣漁墾,後為節省漁、農往返路程,才改定居二崁。」

「金門葉氏遷澎,年代幾近四百年,在馬公復興里葉家厝亭還發現過一口『金門井』及『閩安館(金門館)』遺址。」

「清康熙二年,明延平郡王之子鄭經退保台灣,隔海與清廷對抗,也就是在這一年,年僅三十歲的林厚生決定帶領部份族人逃離金門,駕著漁船一路到澎湖白沙島的小赤崁定居。」

「包括后豐港人洪旭等人在內,因他們追隨鄭氏赴台發展,也連帶牽動了大批金門人前往安平謀生、創業,金門人在明末清初往來於閩、台絡繹於途,而有『安平金門館』的誕生,安平的古墓群中,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墓碑都鑴刻有『浯江』字跡。」

「台南縣學甲至南鯤鯓之間有個叫『中洲』的鄉社,就是三百多年前,自「浯洲碧湖(湖前)」的陳桂記渡海拓墾而來。」

「一支屬烈嶼上庫的吳奕族人(原為程氏入贅吳氏)本以海上貿易為業,來往金台海域間,因道光年間一次颱風來襲,船隻避至安平港,就在番仔寮落腳,後又因貿易陶瓷必須由廈門經嘉義布袋而至東石港,由嘉義朴子溪入內陸,因此又改定居朴子,經四代至吳燦,即國寶畫家吳梅嶺的父親。這層土地因緣,吳梅嶺舉辦百齡首展時的畫作,不時可見『家本金門第一峰』的落款鈐印。」

閩南原鄉出發,踏向澎湖、台灣,最後再前進南洋,不斷挖線索,找訊息,實景踏查,資料比對,《鄉訊》終以兩年時間完成了一百二十八篇《尋找金門鄉情座標系列報導》……。

《尋找金門鄉情座標》,走過了十多年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