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星期人物》王裕煌橫跨演藝與寫作事業 困苦中展現金門精神

發布日期:
作者: 邱翌瑄。
點閱率:6,268
青年時期的王裕煌。(資料來源聯合早報) 青年時期的王裕煌。(資料來源聯合早報)

  姓名:王裕煌
藝名:關新藝
筆名:思慧、王健、王瑜
職業:作家、導演、演藝人員
出生年:西元1927年
仙逝年:西元1996年
出生地:金門後浦城
經歷:
西元1937年-9歲下南洋至新加坡
西元1949年-以關新藝為藝名在仙樂、百樂門、夜花園和夜鶯四個歌台演出
參與新加坡電視台演出作品有:《天眼》、《悲歡歲月》及《大吉傳奇》等,並拍攝多部影片。
著作《廈語滑稽》、《播音劇集》、《關新藝獨幕劇集》、《蓉姐牢騷記》、《此中人語》、《我是扒手》、《緬甸行》、《關新藝數板集》、《學店》、《短劇精選》、《關新藝電視劇集》、《英倫、荷蘭、巴黎記遊》、《中國行》、《關新藝演餘集》、《關新藝鱗爪集》、《關叔話舊》、《中國演出散記》、《數來寶、相聲、微型諧劇》等20餘本書

如果你曾在農曆過年去新加坡,那一定會聽過關新藝主唱的「過新年拜天公」的閩南唱謠。
關新藝不姓關,其實他原名王裕煌,一生熱愛寫作與演藝事業,是新加坡著名劇作家、藝人。
王裕煌1927年生於金門後浦城(現為金門縣金城鎮)。
1937年,日軍攻佔金門,那年才9歲的王裕煌同祖母、母親及妹妹,自後浦同安渡頭坐船到廈門,再搭「安順號」至新加坡投靠父親,但是這一投靠並非順利成長的開始,而是展開他坎坷但多姿多彩的人生之旅。
王裕煌因家境貧寒,從小只受過四年正規的華文學校教育,在被進入演藝圈之前,他當過雜役,也做過賣冰水(類似我國的飲料小舖)的小販,這一切讓他看到形形色色的人與事,以及感受到各方面的人生冷暖,而這一些豐富的人生閱歷更加成為了王裕煌他日後在創作與舞臺上演技的能量。
值得一提的是在他賣冰水的日子裡,結識了後來成為新加坡諧劇泰斗的王沙和野峰,並且他們三人成了知交,在演藝生涯合作了近40年。
王沙曾回憶他們三人認識的經過說:「和關新藝的交情有半個世紀之久,在關新藝賣冰水時就認識他;而我和野峰的認識就是通過了關新藝。關新藝在賣冰水時,野峰還是個小孩,關新藝很喜歡看報紙,每次到買報紙時間,若是因為要看顧冰水檔(飲料舖)走不開,就叫野峰幫他買報紙,然後賞他一粒冰球。」從這段分享可知,過去三人之間的交往是很樸實且真誠。
王裕煌的演藝生涯長達近半個世紀,尤其在太平洋戰爭後初期(1945年9月後),新加坡的遊藝場快樂世界、新世界及大世界興起一股歌臺熱。(類似歌舞臺,我國著名的例如豬哥亮的歌舞秀電視劇)
王裕煌他也就投入這個時代熱潮,開始是在一個歌舞團當臨時演員。
1949年正式以關新藝(以下稱王裕煌為關新藝)這一個藝名在仙樂、百樂門、夜花園和夜鶯四個歌台演出。
進入1950年代,關新藝在新加坡、香港及其他國家參與話劇、歌舞劇及電影的製作與演出,由於王裕煌他能編、能導、能演因此在當時被譽為天才編導。
1950年代轟動新馬兩地的潮語話劇《海外尋夫》就是他和王沙合作制作的,同時,他和天后歌星鄧麗君同台演出多部古裝歌舞劇。
關鄧的首次合作是在越南堤岸的麗聲戲院,合演新潮古裝歌舞劇《牛郎織女》,關新藝演縣官,鄧麗君反串演牛郎;不久又演了《西廂記》和《唐伯虎點秋香》等劇。
1950年代末,關新藝前往香港發展, 在榮華電影機構旗下拍了10多部電影,主要是廈語片如《阿忠嫂》、《迎春接福》、《春鄉鬧學》、《姑嫂 情深》等,關新藝在戲裡扮演重要的角色。
(廈語片,是在香港拍攝、製作的閩南語廈門話電影。 其主要市場在台灣及東南亞等地使用閩南語的華人社會,極少在以粵語為主的香港本地放映過)
1960年代,榮華機構不再拍廈語片電影,關新藝於是回來新加坡在歌廳、歌台表演,有時也率團出國表演,他在知名的麗星歌舞團擔任編導和演員,在新加坡、馬來西亞一帶演出,也曾遠赴歐洲表演。
1970年代,他在香港參與拍攝華語影片《春風吹關新藝 GUAN XIN YI 1927-1996 劇作家藝人34關新藝與鄧麗君同台演出。又生》。
1979年3月,編導舞臺新潮歌唱喜劇《女駙馬》,由當時影后淩波、鄭錦昌、關新藝等演出,由錦昌唱片公司推出。
1987年11月,他率領新加坡觀光歌舞團到中國東北瀋陽、哈爾濱、江蘇及山東二省演出長達三個月,在各地演出成功,受到熱烈歡迎及獲得好評。
回新加坡後他將這次演出經歷著作成書,出版了《中國行》一書,記載他到廈門望金門,想起這裡就是他離開金門取道赴南洋的門戶,他在書中寫下「我曾踏過這兒的泥土,正好半個世紀,我又重踏上這塊土地。」淡淡的原鄉記憶,長長的歷史重量,在他的筆下散開。
1987年,關新藝開始拍攝新加坡本地電視劇,兩年後正式成為新加坡廣播電視公司全職演員。他參與演出的電視劇包括《天眼》、《悲歡歲月》及《大吉傳奇》等。
關新藝雖然受教育不高,可是勤於學習,勤於看報讀書,他也熱愛寫作,自1952年開始寫作,先後出版了近20本書,包括《廈語滑稽》、《播音劇集》、《關新藝獨幕劇集》、《蓉姐牢騷記》、《此中人語》、《我是扒手》、《緬甸行》、《關新藝數板集》、《學店》、《短劇精選》、《關新藝電視劇集》、《英倫、荷蘭、巴黎記遊》、《中國行》、《關新藝演餘集》、《關新藝鱗爪集》、《關叔話舊》、《中國演出散記》、《數來寶、相聲、微型諧劇》等。
在新加坡本地劇作者中,關新藝是一個實力派,而在華文界他更是新加坡當時十多產的作家。
更值得一提的是關新藝的作品寫的多是當時新加坡下層人民的生活,他也曾以筆名王瑜及王健在新加坡《聯合晚報》發表遊記,以及在《聯合早報》撰寫「憶歌台」專欄文章。
而關新藝曾因自己鬧出許多笑話,最有趣的一次1958年他與王沙隨著團到緬甸仰光表演,仰光有一個古城會館,有一天送請帖給他,請帖上寫「關新藝宗親」幾個字。
看到那幾個毛筆字,關新藝愣了一下。心想:「這次死定了,我姓王,叫王裕煌,不是姓關,關新藝是藝名。古城會館是劉關張趙四姓的會館,以為我姓關,肯定是搞什麼歡迎會,送請帖來了。」
果然,帖子上日期和時間都寫好:某月某日在古城會館禮堂,歡迎新加坡宗親關新藝。
當時他就問王沙,去還是不去?去,他不是姓關,到時如何下台。
不去,人家的請束都送上門來了,盛情難卻,怎麼辦?最後,還是決定將錯就錯,準時赴約
那天到了古城會館,會館在三樓。從樓下到三樓的樓梯,站滿男男女女,關新藝和王沙在會長的帶路下拾級而上,兩旁的掌聲響起,好像迎接什麼大人物一樣。
到了大禮堂,一張長形的桌子上,擺滿冷熱飲品和各種蛋糕。這時,會長先來個熱烈歡迎的開場白,接著在一片掌聲中輪到關新藝講話。
關新藝他站起來,肚裡已打好了腹稿,不慌不忙地講他編好的故事。古城會館講的是廣東四邑話,他那時廣府話都講不好,怎會講四邑話?只好講華語。
他說:「他母親是廣東人,姓關,母親很疼他。他也愛母親,母親逝世後他就用兩個姓,一個父姓,一個母姓,多數還是用母姓,以紀念慈母。」
這番話一出,當然又是一片掌聲。
關新藝他接著還說:由於在福建人家庭長大,講的是閩南話,對於母親的廣東話講得很水皮,接著邊說著一些勉勵的話語,什麼宗親會館要團結啦,要為社會服務啦等等,才鞠躬坐下,鬆了一口氣。
關新藝曾與朋友回想這些往事時,最後都會有點自問自答的說著:不知古城會館的人後來知不知道我那時講的都是假話?我是金門人,哪裡有個姓關的母親?
而這段自問自答的背後,曾有關新藝的朋友回憶說:當時關新藝說這段話語的過程中有點惆悵,尤其說到金門這段話的時候。
曾有人解讀這是關新藝對自己人生離開島鄉的感慨,也有人解讀這是關新藝對於華人在海外打拚所做犧牲的惆悵,但這一切我們都無法知道真相。
因為1996年10月15日關新藝在新加坡陳篤生醫院病逝了,享年68歲,留下他的妻子和五名兒女。
曾有新加坡名人在關新藝的葬禮上說:「關叔雖然英年早逝,但是他卻深深的影響我們新加坡演藝界甚至華人文學的重要人物。」
是的!關叔有著金門人的精神,雖然他才接受四年的正規教育,但是憑藉著自學、勤奮,他成為當代新加坡甚至是華人演藝界的天才導播,並且書寫出將20餘本的作品,這一切都值得後輩學習。
本文資料來源:
1.新加坡聯合早報
2.新加坡聯合晚報
3.新加坡金門先賢錄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