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浯事浯聞》臺灣金門館 一府二鹿三艋舺 道出金門百年遷台史

發布日期:
作者: 邱翌瑄。
點閱率:8,429
台南市文化資產處與成功大學考古所於安平劍獅埕考古,挖掘清代金門館遺構出土。(圖源:台南市文資處提供) 台南市文化資產處與成功大學考古所於安平劍獅埕考古,挖掘清代金門館遺構出土。(圖源:台南市文資處提供)

「一府二鹿三艋舺」為清代台灣有三大港市。一府代表今臺南安平區與中西地段,二鹿是指今日彰化縣鹿港鎮,艋舺則在今日臺北市萬華區。這三大港市的形成反應出清代臺灣通商口岸繁盛鼎立的景象,也中可以看出臺灣是由南到北的漸進發展歷程。 而在這三個台灣發展歷史重要的港市都有【金門館】的設立。
一府的金門館
去年10月5日台南市政府發布一個重要的消息,由台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委託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挖掘安平劍獅埕,陸續挖掘出荷蘭時期大員市鎮街區、清代金門館遺構,堪稱台南400年歷史溯源重大發現,並期許2024年迎接台南建城400年之際,現地展示相關考古文物。
挖掘出土清代鋪面遺構,經比對史料,研判是金門館。金門館是清代實行班兵制度時,由輪流來台駐守班兵以部隊為單位建造,安平原有閩安館、提標館、海山館、金門館、烽火館等5處,目前僅存海山館。而這一挖掘出土更是對比出清代時期金門軍政上的重要性。
二鹿的金門館
而去年3月7日有兩百多年歷史的彰化縣定古蹟鹿港金門館,因自然災害及生物因素逐漸損壞,彰化縣政府特地爭取經費辦理修復工程,閉館一年,原訂本年度3月竣工,目前修復工程已經接近尾聲,而今年也正是彰化縣政府建縣300年,相信鹿港金門館的修復完工,會讓更多人明白彰化與金門之間的歷史脈絡。
鹿港金門館主祀蘇府王爺,為金門人士及福建水師所祭祀的神祇。清嘉慶年間,信士供奉蘇府王爺神祇自臺灣府城經鹿港,將神像留在此地供奉。嘉慶10年(1805年)鹿港仕紳許樂三命其子薄賣房舍,做為蘇府王爺的廟宇,並整修為「班兵伙館」使用,在清末時改稱金門館。
鹿港金門館因建築形式非常具有歷史特殊性及稀少性,極富歷史文化價值,被彰化縣政府在2000年指定為縣定古蹟。
鹿港鎮長許志宏曾表示,鹿港金門館是鹿港極具代表性的會館,不管是建造的技術或是呈現當年金門人來到鹿港的經商、開墾的遷移歷史,都深具意義,而其建築的雕刻之美,更是一棟活生生的中華民間故事的故事館,期許修復之後,能重現當年金門館的輝煌。
而金門館主委洪丕炎與龍山里長陳永祥也分享,鹿港金門館蘊含兩百多年的祭祀、同鄉會、住宅等社會性功能,也是目前中南部清代金門館最完整的一座,其中文史資料更是豐富,從中可以看見金門自清代以來的金門遷移史,因此被指定為縣定古蹟。
而從耆老的分享中,採訪團隊收到一個很溫暖的故事:鹿港金門館一開始是金門後浦仕紳許樂三的宅邸,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前已存在,當時許樂三來到鹿港據說是經商與主持鹿港龍山寺建構。
在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福康安率大軍自鹿港登陸處理林爽文事件以及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安平水師左營遊擊(註)一員移駐鹿港後,鹿港增加了不少來自金門的兵丁,遂有建館並奉祀其神祇蘇王爺之需要,嘉慶十年(1805年)許樂三命其子將住居薄賣改為浯江館,但並非只有金門人士可在此休憩,〈重建浯江館碑記〉便提到說「故凡官兵斯鎮及弁丁輿夫、彼都人士,無不憩息其間」從中便可感受到金門先人們的敦厚待人精神。
鹿港的金門館內供奉的是分香自金門東門內校場觀德堂的蘇府王爺,其祖廟往上追溯是金門新頭聚落的伍德宮。
註:遊擊為中國古代的一種武官官階
三艋舺的金門館
而艋舺的金門館也是主祭祀蘇府王爺,目前為私人廟宇,由祖籍金門的王姓族人所祭拜,其蘇府王爺的分靈也是來自金門的新頭伍德宮。
有別於鹿港金門館,艋舺的金門館經歷過數次遷移。時間追溯到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發難,聲勢浩大。清廷派協辦大學士嘉勇公福康安,統率十萬大軍,並由金門提調水師左右兩營來臺帄亂,水師官兵由「伍德宮」恭請蘇大王神像,護軍渡海,遂於臺灣艋舺建廟立祀。
「艋舺金門館」由金門人王士仁等奉調戍守艋舺為兵,駐紮於艋舺兵盤埔,亦名營盤埔,俗稱協右,即今龍山國中校址,王士仁等兵勇就在營旁建金門館,以為共伙及祀蘇府王爺-蘇永盛,並聯誼金門鄉人。西元一八九五年(民國前十七年)清廷割臺予日本;民國前十三年,日本買充該地為日本警官訓練所,金門館只好遷到蓮花池街,後廟地被徵收建老松國小,乃再遷於現址。(現址臺北市萬華區廣州街81巷4弄3號)
或許也因為隱藏於民宅之中,艋舺金門館對比周邊廟宇,受到的文化衝擊較小,至今仍保持古早風貌,這是在台北極為難得且值得慶幸之事。
金門人對台澎的影響之大
從「一府、二鹿、三艋舺」的金門館中的歷史脈絡,不管金門軍官、捐贈宅第的許樂三、開台進士鄭用錫到近代戰爭史,處處都可以看到金門人的蹤跡,看見金門的閩南文化、建築風格在臺灣各地的顯現,而從中我們可以得知金門之於臺灣,不只是在近代戰爭史期為前線,其實早在明清時期,已是守護的角色。而更多的是文化的傳遞與輸出,從建築、從信仰、從日常。在無形之中將金門閩南文化融入了台灣原本的文化之中。
而這當中有許多金門先人早已在清朝時期就遷移至澎湖、台灣發展,除本次報導中有敘述到開台進士外,另外還有開澎進士-蔡廷蘭也是金門人,從這當中可以發現,金門其實早在明清時期已扮演起兩岸橋樑及文化交流的重要角色。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