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浯事吾聞》國父革命 金門人從不缺席

發布日期:
作者: 書寫:王宏男、邱翌瑄;撰稿整理:鄉訊小組。
點閱率:6,756

正當台灣政壇為了哪一天要放假、哪一天要修訂、哪一天假期要廢止的紛紛擾擾中,三月已悄悄來到中旬。在三月份除了3月8日婦女節外還有兩個節日跟金門有關,並且可以說是金門華僑們大力推動下所出現的節日。
第一個是3月12日植樹節,此節日是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是逝世的日子,但很少有人知道為何孫中山先生會跟植樹有關係,其實孫中山先生也是我國近代歷史上最早倡導植樹造林的人之一。
而月底的3月29日青年節是紀念為我國開創之時為民主革命犧牲的革命先烈青年們;三月份可說是轟轟烈烈的革命月。
為何說這兩個節日跟金門有關係呢?
青年節又稱「革命先烈紀念日」,是為了紀念當初革命起義而犧牲的青年先烈們,其中以黃花崗之役最為壯烈,故後來在設定青年節的時候,就以黃花崗起義的日子為主,定為3月29日。
當時參與者均是青年,對於國家有信仰、有理念,這樣的「革命精神」,是值得現在年輕人效仿的,不過,所謂的「革命精神」,並非實質上的革命,而是象徵著其背後的三項含義「勇敢前進、努力不懈、永不放棄」。
而金門人也沒有缺席在這一場場的革命起義中,其實很少人知道國父孫中山先生與金門關係匪淺。
清末民初之時金門當地的士紳金沙鎮山后村王敬祥與金湖鎮新頭村陳世望在日本資助孫中山先生與其各項起義資金外,金門尚有不少其他出力追隨者。在董群廉、蔣海波、王柏林(2011)合著的《王敬祥關係檔案選錄》中,董群廉赴日本田野調查在的編者序即指出,「金門華僑追隨國父孫中山革命並不限於王敬祥一人,例如黃肖巖、林則楊、馮啟明、張清泮、陳啟澤……。」與此同時,中央研究研究員朱德蘭(2015、2016)著〈公司領域之間-長崎僑領陳世望〉並著《長崎華商:泰昌號、泰益號貿易史(1862-1940)》,對陳世望有深入的調查研究。就「王敬祥」與「陳世望」依現有的文史調查研究,前者為位在日本「神戶」的「復興號」,後者為「長崎」的「泰益號」。
而國父孫中山先生也發表過「華僑為革命之母」,因為如果沒有華僑的資助,其實就沒有後來的民國時期,而華僑不只是出資而已,還出力甚至犧牲性命,光是黃花崗烈士裡就有31位是華僑,當然資金更是無法統計,而這其中有許多是金門華僑的貢獻。
所以我們可以說如果當年孫中山先生沒有金門華僑的大力支持,很有可能就沒有後來的11次起義革命,更別提建立民國,而這些都是有紀錄可查的。
而旅居在外的金門華僑在當時顛沛流離、兵荒馬亂之際,都有一種共同的特質,除了透過自己像日本阿信般日以繼夜、辛勤努力累積一定的財富外,更重要是不落人後的愛國情操,願意奮不顧身的拋頭顱、灑熱血,且其後代子孫,並未因其獨特的祖先身世捐款救國而傲視一切、不可一世。從過去董群廉、蔣海波、王柏林(2011)調查研究作者的字裡行間中,隱約透露承平時期,這些隱居在外僑領的後代謙虛與低調態度,加倍受世人尊敬以及佩服。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