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在國際新媒體平台上的金門短片-信使Ⅰ:返向漂流與南洋彼岸

發布日期:
作者: 整理撰稿:邱翌瑄。
點閱率:6,362
字型大小:
林羿綺個展「越洋信使」作品:《金門何氏家族東亞遷徙圖》,布面電繡,100×150 cm,2020。(圖源:國藝會) 林羿綺個展「越洋信使」作品:《金門何氏家族東亞遷徙圖》,布面電繡,100×150 cm,2020。(圖源:國藝會)

Giloo Fest 2023 是由「眾籌提案大會」與「國際華語短片影展」兩大活動組成的嶄新創舉。除邀請影迷搶先觀賞由 Giloo 策展的50大國際華語短片影展,更首創串連全球影迷直接贊助新銳影像創作者的全新模式。
在這一次的Giloo Fest 2023,有一部令人動容的短片《 信使I-返向漂流與南洋彼岸》這是由金門子弟林羿綺(Yi-chi Lin)的創作,這部作品獲得2020金穗獎、2019高雄電影節、2019南方影展,同時也是導演林羿綺導演第2部入圍女性影展台灣競賽獎的作品,2015年她就曾以《餘燼三部曲II:盛宴》拿到台灣競賽獎的特獎,在她心中女性影展佔有一個特別的位置,它是林羿綺導演第一個入圍的影展,也是第一個得到的獎項,甚至促使她再度回到校園,就讀電影研究所,對於影像有更深一層的了解與創作更多的作品。
  而《信使》系列的靈感則來自導演在奶奶抽屜中的信件,小時候導演總喜歡去翻看那些信件,長大了才慢慢知道那些親戚都在述說著思鄉之情,對那些與奶奶同輩的親戚來說,台灣才是他們的家,到了叔伯輩,「家」變成了「想像中的家」,信中不忘對遠方的親戚噓寒問暖,因為台灣在印尼北邊,他們總以為台灣的冬天是一片雪國情狀。因為個人特殊的家庭背景,她航向了與東南亞移工及配偶完全相反的路線,她照著信上的地址,來到了印尼。
《信使I:返向漂流與南洋彼岸》這部電影開始的定位就是紀錄片,雖然導演在拍片之前都不會預先設定立場,當時在拍片時,簡單查個基本資料就前去印尼,但到了當地文化衝擊依舊很大,面對有著共祖甚至在近四代內有親近血緣連接的人們,她在印尼的這段時間竟充滿了「轉譯」的過程,與舅公等人她必須說的是最代表傳統的台語,叔伯輩因為曾到中國工作,能用中文溝通,而與導演同輩的人們則是以英語與她對話,他們驚訝於竟然有人從「遙遠」的北方來探訪,更驚訝於他們居然有血緣關係;而對導演來說,這些與她有同樣生理素質的人卻是信仰伊斯蘭教,那些提醒人們朝拜的鐘響,也提醒他們的共同語言幾乎流失殆盡。
印尼排華的情節不是新聞,當地的華人也盡量低調生活,因為政府政策的關係她們無法學習中文,廟宇大概是少數僅存能夠代表華人文化的其中一個元素,但與導演同輩的親戚們已經都不知道自己來自金門了。在印尼所需的轉譯同樣也出現在奶奶的生活中,信件是中文,奶奶必須請人唸給她聽,而當這部作品完成後,導演曾帶奶奶前往觀賞,奶奶對此覺得很有趣,因為她不斷地看到親戚的臉及導演的聲音出現在片中,對她來說是很新奇的體驗。
而導演也在紀錄片中約莫二分之一處有一段想像式的自白「我望著眼前的棕櫚錫礦,此生註定成為漂流南洋的孤魂。」這段自白宛如分界點,先前交錯的四種語言打破藩籬同步顯現,坦然宣示家族的前世今生在此交會,並且將要越渡。這是什麼樣的過程?緬懷、憑弔,或者單純打造一個時空封包,悠然其中?林羿綺的《信使-返向漂流與南洋彼岸》本身並不揭露更多訊息,作品提供的觀看路徑多向卻封閉,它是一次沉浸式的出神,如果有所謂答案,也已藏在出發前的提問裡。以家族移民路徑做為背景,半個世紀後的探訪軌跡是線索,夢回當年親戚們落地生根的新故鄉,如今顯得既熟悉又生疏。
  但是在台灣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時,或許金門這一座國際僑鄉之島,正如同導演的祖母何月含女士所繪製的地圖一樣,可以成為南向的橋樑。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