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事吾聞》兩岸地方創生:促進經濟發展,凝聚文化傳承
兩岸關係的發展不僅在政治、區域和平穩定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同時也為地方經濟的蓬勃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地方創生,成為兩岸近年社會共同關注的議題,透過創新的方法,推動區域的繁榮和可持續發展。
在台灣稱為「地方創生」,在大陸以地區位置稱為「特色小城鎮發展」及「鄉村振興發展」。(以下通稱地方創生)
兩岸地方創生的實踐:凝聚古鎮的歷史魅力
中國大陸和台灣兩岸地區都在積極實踐地方創生,以推動城鄉結合,促進地方經濟的多元發展。以古鎮活化為例,在大陸,許多古老的村落透過修繕和創新,成功保留了傳統文化的同時,吸引了遊客的目光。而在台灣,古蹟再生計畫使得古老建築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成為了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一環,為地方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
過去與金門同屬一個文化圈的廈門、泉州、大嶝島、小嶝島,也在許多人的推動下與保護下,保存了部分清代閩南建築聚落,作為該區域地方創生的基石。
智慧科技的引領:提升城市管理效率
創新科技在地方創生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兩岸地區都具有在人工智能、物聯網等領域的優勢。智慧城市建設的推進,如大陸的智能交通系統,有效地解決了城市交通擁堵的問題,提高了交通安全性,同時也促進了商機的開展。台灣同樣導入智慧技術,提升了城市管理的效率,營造更舒適的城市生活。
文化傳承的重要:促進兩岸文化交流
地方創生也為兩岸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透過文化節慶、藝術展覽等活動,兩岸地區共同分享著各自的文化魅力。從大陸的春節文化在台灣的受歡迎,到台灣的夜市文化在大陸的備受矚目,兩岸地區的文化交流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同時也加深了兩岸之間的互信。
另外兩岸之間的宗親交流活動與廟宇宗教性的交流活動,更使兩岸之間的互動擁有同樣的關鍵字。又如廣澤尊王的百年聖誕以及兩岸媽祖交流會,廈門百姓聯誼會以及鄉團之間的聯誼會,更是會激盪出不一樣的創新火花。
克服挑戰,共創未來
然而,地方創生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兩岸地區的文化、經濟差異需要更多的協調和適應。同時,地方創生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的長期參與,確保可持續的發展。在推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需要平衡環境保護和社會發展之間的關係。
兩岸地方的民間團體各自努力振興地方,也為兩岸社會注入了新的動力。透過更多地創生或鄉村振興創新交流,促進經濟的繁榮和文化的傳承,而兩岸地區攜手合作,共同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在積極的合作下,兩岸地方創生必將為區域的繁榮和可持續發展帶來更多機會。
地方創生的定義:
「地方創生」是為協助地方發揮特色,吸引產業進駐、人口回流,繁榮地方的計畫。它是一項跨領域、綜整各界量能、由下而上,從社區需求到凝聚社區共識,甚至是全民意識的工作。政府已將108年定為台灣地方創生元年,未來需要全民共同的參與,讓它成為全民運動,以促進島內移民及都市減壓,達成「均衡台灣」的目標。
(資料來源:行政院)
兩岸青年合作的近期案例:
廈門兩基地獲全國首批「零碳台青基地」認證
﹝廈門訊息﹞
中國大陸首批「零碳聚融壹家台灣青年雙創基地」、「黑貓兩岸青年文旅基地」等在集台灣青年創業基地正式獲得認證,成為全國首批「零碳台青基地」,打造「雙碳戰略+兩岸融合+鄉村振興」的廈門樣板。
為推動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聚融壹家台灣青年雙創基地」、「黑貓兩岸青年文旅基地」通過廈門產權交易中心(廈門市碳和排污權交易中心)全國首個農業碳匯交易平台購買後溪鎮岩內村的農業碳匯,用於抵消基地產生的碳排放1127噸,成為全國首批「零碳台青基地」。
「此次銷售農業碳彙為我們村帶來了1萬多元的集體收益。這只是個開頭,我們村還將繼續發揮林地優勢,借力農業碳匯,給村集體創造更多的收入。」岩內村黨委副書記林小輝說。
聚融壹家台灣青年雙創基地執行長左星星表示,基地被認證為全國首批「零碳台青基地」後,將結合台青的先進理念和做法,為減碳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