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人物》無人機改變戰場?衛星助增飛行距離!常四偉將軍與公視一起說給你聽
常四偉。
近年科技進步神速,航太與衛星技術對比過去進展神速AI人工智慧更是光速般的演化,令人讚嘆不已。
其中低軌衛星是近年來的科技發展重要趨勢,有許多國際大廠爭相布局,尤其俄烏戰爭當中,烏克蘭經由低軌衛星成功聯外,更凸顯衛星產業商機。
創宇航太科技執行長常四偉分享利用衛星影像分析,可以了解該地方的地形地貌變化,隨時掌握國土、國防安全。「合成孔徑雷達,可以克服黑夜,對於整個影像的即時性,是有非常大的幫助,代理了美國的BlackSky ,我們可以在2個鐘頭之內,可以取得全世界任何地方的影像,我們的解析度,都在一米解析度以下。」
但目前,創宇航太使用的衛星影像來源,還是以國外居多,這是因為台灣在現階段的衛星研發方向,對比其它國家來看,影像商用的加值應用層面,還有成長空間。
常四偉舉例,「福衛5號的解析度是2米,而且2天才能經過台灣一次,必須要結合整個政府的需求,來設計這個衛星。」
第3期太空計畫,預估到2028年要投入251億,由太空中心整合推動衛星供應鏈,開發一系列衛星。對於業者而言,期待的是台灣的產官學生態鏈能夠平衡。
常四偉說,建議讓國立大學專門去做理論研究,「更高深的這個發展,那民間產業多了,人才的需求更多,人才需求多,來就讀這個科系的就多,這才是一個良性的一個循環。」
而常四偉為了讓更多人認識航太技術與衛星技術的重要性,在去年參與了公視「有話好說」特輯。
以創宇航太科技公司董事長特助的身份,分享台灣所面臨的科技窘境,以及對於長期中重要開發資金的分散策略的批判:「台灣近期運載出國的獵風者號衛星,就是MIT衛星,但是發射技術得靠歐洲,學者說,台灣不是沒能力研發,而是資源分散。我們資金真的太分散了,你都分散給這些國立大學,你做幾顆,他做幾顆,資源都分散掉了,未來要發射光學衛星,也要發射合成孔徑雷達」。
而一起參與討論國防安全研究院中共政軍所助理研究員許智翔指出:「當然你全力投資在衛星上面,可能是最合算的方式,但是以台灣或者我們說,中華民國長期以來的國際,或是像國安方面的疑慮來說,我們可以知道,很多時候有些技術,必須掌握在自己手上,像現在太空中心其中一個目標,就是發展火箭,但是我們其實持平而論,我們還是有相當的路要走。」
常四偉在接受訪問時說:「就衛星開發來說,我個人感受是政府的策略應該要盤整檢討,航太產業已經喊了數十年,我們本身的技術不輸給其他國家,但是政府沒有資金運用好,應該是學術界研究理論、產業界研發商品,這樣才有事半功倍,但是目前的狀況是資金分散,且事倍功半。台灣有科技島國美譽,如何集中有限資源,發展衛星與無人機,帶動周邊相關產業升級,已經是到紅色警戒的國家大事了。」
常四偉將軍小檔案
*出生金門
*父親:常法偉(安徽省)
*母親:許雪卿(金城人)
更多常四偉將軍的故事可至金門日報鄉訊版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