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風雞的故鄉」烈嶼正加速蛻變中
金門大橋自2022年10月30日正式通車,迄今年9月11日止往來汽、機車有427萬2929輛,在金門本島與小金門離島建構更緊密的共融生活圈,便捷、安全的交通也讓這座在2019年,獲選為全台30個經典小鎮之一的小島,以其獨特的自然、人文風情,吸引更多的遊客來到。 時序進入初秋,跨越金烈水道的金門大橋,早晚時分已有清爽涼風吹拂,烈嶼鄉長洪若珊帶領鄉公所團隊,正為即將於10月10日、11日登場,一年一度的海島盛會「2025烈嶼鄉芋頭季」,緊鑼密鼓進行各項準備作業,希望這個讓旅居台灣和海外的鄉親關注,有著繾綣鄉愁的活動,以更完善的內容獲得更多掌聲和肯定。 開幕當天上午十時至下午四時進場,最受歡迎的挖芋體驗活動,今年名額共計300組900人,可以想像這個連地區外籍老師也年年搶報名,體驗在地田園生活的活動單元,當天會是一個如何熱鬧的場景。這是在小金門土質特優的土壤中成長,以其「香、鬆、綿」口感遠近馳名,在台北希望廣場造成搶購風潮,當地最具知名度的代表性作物。 十月的金門還有一個小亮點,就是由縣府主辦,烈嶼鄉公所、鄉代會和烈嶼守備大隊等單位協辦,烈嶼鄉體育會執辦的「2025烈嶼追風雞鄉村路跑嘉年華」也將於10月5日開跑,為十月的小金門揭開熱鬧序幕,也為廣受歡迎的「金門馬」延續它精彩的續航力。 因為每年吸引萬人參加,在冷風中奔跑競逐的「金門馬」,已是國際認證的馬拉松,不僅台灣、大陸和本地鄉親熱血參加,國外好手也跨海一較高下,做為過去的「前線中的前線」,如今兩岸交流最前沿的烈嶼鄉,也以其源自戰地時期,完善的道路條件和沿線的景點風光,展現讓人矚目的島嶼競爭力。 相較於風獅爺在開放觀光後大紅大火,成為金門最重要的人文圖騰,做為小金門民俗信仰的風雞、北風爺,在金門觀光平台的話語權相對較少,出現失衡的人文落差,十分可惜! 近年,在烈嶼鄉公所投入更多心力下,隨著金門大橋的開通,有更多的遊客來到,其中有著對抗自然災害傳說,被賦予驅蟻、防蟻神力,出現於黃厝、西方、南塘、東坑等聚落的村口和屋脊上,當地獨具代表性的文化地景「風雞」,也獲得更多的注意眼光,大量的合影出現在臉書平台,成為小金門觀光的一個聚焦亮點。 路跑主辦單位將這種民間信仰與體育活動結合在一起,突顯烈嶼鄉的地方人文特色,表現它做為「風雞的故鄉」醒目的文化張力,可預期會是一項小型規模,但持續積蓄人文底蘊的成功宣傳。 國立台師大教授,曾任縣府環境景觀總顧問的建築、人文學者江柏煒研究指出,汶萊4萬多華人中,有7成祖先來自烈嶼。未來這座隨著金門大橋開通,正迅速蛻變的島嶼會走出甚麼樣的未來,相當讓人期待。
-
2-29號計畫道路建構金門交通新格局
隨著金門大橋正式通車,烈嶼與大金門之間的往來日益頻繁,帶動了兩地經濟與人流,也進一步彰顯交通建設對金門未來發展的迫切需求。因此金門縣政府推動「2-29號計畫道路新闢工程」是一項具有前瞻意義的交通建設,不僅改善現階段車流激增的困境,更是在長遠宏觀思維下為金門建構更完善交通網絡。 金門大橋的通車,讓小金門居民得以跨越海域的阻隔,享有更便捷的交通往來,然而便利的背後,也帶來交通壅塞的副作用,大量車輛湧入金城城區與慈湖路一帶,使原有道路承載力面臨極限,不僅造成居民日常出行不便,更衍生交通安全隱憂,在此情況下,2-29號計畫道路的推動,正是因應大橋效應所帶來的必然選擇,透過新闢道路分流車潮,將部分車流導往環島西路或瓊安路,能有效紓解城區擁堵,恢復金城地區原有的交通順暢度,這不僅是改善交通效率,更是保障居民生活品質與道路安全的重要措施。 縣府推動2-29號計畫道路兼顧外環分流與內環順暢的交通藍圖,是一個長遠的系統性規劃,本路全長約830公尺,設計寬度21.5公尺,採雙向二車道配置,並同步規劃自行車道、人行道與纜線管路,兼顧不同使用族群需求,展現了縣府的前瞻思維,透過與瓊安路、環島西路及環島北路的串聯,金門將逐步建構出一個具備分流功能的交通骨幹。這意味著金城地區的交通壓力能夠逐漸降低,居民出行與遊客動線可以獲得更有效的引導,讓金城鎮區回歸宜居、慢活的步調,而環狀道路則承擔大量的車流分散任務。這不只是單一道路工程,而是一套完整的交通長遠佈局,將外環道路定位為車流主要承載體,讓內環城區保持交通順暢,實現城鄉功能的合理分工。 交通基礎建設的價值,不僅在於改善出行便利,更是經濟發展的關鍵推動力,金門觀光產業是縣內的重要命脈,而交通順暢與否,直接影響遊客體驗,道路改善對產業運輸也具深遠意義,而2-29號計畫道路,正是支撐這些發展的關鍵基礎。若車輛在城區長時間壅塞,不僅降低旅遊舒適度,也會影響遊客對金門的整體印象。透過2-29號道路有效分流,能讓遊客快速進入城區或前往景點,提升旅遊品質,進而帶動餐飲、住宿、購物等相關產業的成長。隨著金門酒廠、地方農漁產品及跨境電商物流的需求增加,穩定高效的交通網絡,將直接降低物流成本,增強產業競爭力。 在推動任何公共建設時,土地取得往往是最具挑戰的環節。縣府在推動2-29號道路過程中,展現了誠懇溝通的態度,多次召開公聽會,並由陳縣長親自與地主對話,傾聽心聲,力求在合法基礎上爭取最大共識。這種做法不僅能減少社會對立,更能讓居民感受到政策的透明與尊重。基礎建設若缺乏民眾支持,往往會陷入停滯,而縣府選擇「以誠信換取理解」,正是地方政府應有的治理典範。最終,這條道路的完成,將不只是硬體建設的成果,更是民眾參與、政府用心的共同體現,讓基礎建設轉化為全民共享的榮耀。 值得注意2-29號道路並非孤立的工程,而是金門交通整體升級藍圖的一部分。縣府同步推動瓊安路和環島西路拓寬工程,將與本案形成完整的道路系統,逐步建構更長遠承載力與韌性的交通網絡建設,這種「滾動規劃、分期改善」的方式,意味著縣府並非僅著眼於解決眼前問題,而是已經將視野拉向未來數十年金門的成長需求。隨著觀光規模擴張、人口往來增加,只有提前布局,才能確保基礎建設不至於落後於發展步調。對金門而言,2-29號道路是邁向現代化交通的重要節點,承擔著承前啟後的戰略角色。 本案期盼縣府能持續以誠懇與專業推動後續工程,並在地主、居民的支持下,讓2-29號計畫道路這項計畫成為金門交通現代化的里程碑,更是金門邁向未來的希望之路。
-
回復公教補償金 落實退撫基金永續
近年來,公教人員退休權益與退撫基金永續問題持續引發社會關注。政府雖承諾保障公教人員合理待遇與退休生活,然實際施政卻屢見未能體恤民瘼,尤其於退撫基金撥補與年資補償金處理上,顯有矛盾與不公,亟需檢討修正。 首先,在退撫基金撥補方面,根據銓敘部最新精算報告,退撫基金財務缺口持續擴大,若不及時撥補,公務人員與教育人員基金用罄年度將提前,依銓敘部精算數據,採取「10年撥補方案」,不僅總支出最少,且能最快穩定基金財務,避免未來債務疊加。但行政院卻連續三年短編預算,執意採取成本更高、效益更低的20年方案,此舉不僅漠視立法規範,更違背財政紀律與基金永續原則。 中央政府連三年短編,既不尊重國會,失信於全國公教人員,也嚴重影響退撫基金財務健全,相較於對勞保之撥補,厚此薄彼,莫此為甚。我們呼籲行政院尊重精算科學與法律責任,依《公務人員退休資遣撫卹法》、《公立學校教職員退休資遣撫卹條例》規定,按10年方案足額編列預算,並補足過去短編差額,方能真正實現基金永續目標。下周即將開議的立法院,亦應關注基金撥補狀況,要求政府對勞保、退撫基金之撥補應一視同仁,不應厚此薄彼。 其次,有關回復公教年資補償金方面,所謂年資補償金源於民國84年至85年間退撫制度改制,從恩給制過渡至儲金制時,為彌補公教人員因給付率降低(本俸5%降至4%)而設立的法定補償機制。此項設計旨在平衡制度改革損失,並經立法院審議通過,具法律正當性與歷史合理性。 然而,106年的年金改革卻將補償金一刀切刪除,導致出現以下不公與缺失:其一,已退與在職不公:108年6月30日前退休者全額領取,之後退休者一無所獲。其二,軍公教差異待遇:軍職人員補償金予以保留,公教人員卻遭刪除。 事實上,公教年資補償金由政府預算支應,根本與基金財務無關,亦不影響退撫基金收支,此種選擇性改革不僅毀棄政府承諾,更違反憲法保障之平等原則。我們主張,政府應正視此一不公,盡速修法回復補償金,以兌現當年立法承諾,維護公教人員基本權益。 政府常以「基金永續」為名推動改革,卻忽略制度設計中的歷史脈絡與公平性。退撫基金撥補與年資補償金本質雖異,然皆關乎政府誠信與公教權益保障。必須再次強調,撥補是政府法定責任,政府需依精算結果科學編列,而非政治妥協;至於補償金則是政府承諾履行,尤需尊重歷史制度,避免差別待遇。 職是,我們建議行政院針對以下三面向,應儘速採取行動: 一、立即採用10年撥補方案:依精算報告編足預算,並補足歷年短差。 二、優先審議補償金回復法案:終止已退與在職、軍與公教之不公現象。 三、強化基金營運效能:透過專業投資與透明管理,提升基金長期收益。 退休金之管理與財務永續,攸關全體國人基本權益,呼籲朝野捐棄成見,以誠信與科學重塑永續基礎,以科學精神與誠信態度處理撥補與補償金議題,盡速通過合理預算與修法方案,真正落實基金永續與社會公平正義。政府不僅是全民的政府,更是公教人員之雇主,唯有透過科學規劃與歷史正義之實踐,方能讓現職與退休公教人員安心貢獻所長,並確保年金制度之長遠穩定與世代公平。
-
打造金門的運動基地 活化地方創造幸福感
2025年9月9日,不只因為運動部的成立,而在台灣體育史上是個重要的日子,對於金門來說,也具有重大的意義。今年年方卅歲而無黨籍的李洋,他以東京2020與巴黎2024連霸的金牌羽球選手身份,成為首任的運動部部長。如今,李洋肩負打造國家體育治理新局的任務,意義不只在中央,更深刻觸動金門。因為他雖出生台北,老家卻是在古寧頭,長年被視為「金門之光」。而且,以他個人的運動鍛鍊史來看,從並非坦途的開始、在父親親自指導下夯實基本功,最終與王齊麟搭檔,以「麟洋配」在兩屆奧運決賽中擊退勁敵,完成羽球男雙前所未見的衛冕,其中不僅表現了「把不可能練成可能」的紀律與韌性,還有深刻的家族支持及兄弟情誼,也飽滿地再現了「金門精神」。如今,中央政府編列了新台幣248億元的預算,顯示以制度升級帶動場館、人才、產業、平權與全民參與的決定,及「用運動壯大台灣」。而對金門而言,這是趨勢窗口,更是主動設計未來的契機。而此時此刻,正是金門的「體育政策時刻」。 李洋部長所帶動的「榜樣效應」,具體而強烈。金門孩子看到「自己人」能在世界舞台摘金、再由國家委以重任,對體育生涯與公共服務的想像被一次拉高。這是長期社會資本的累積,也就是家長願意投入,學校願意調整作息與資源,而地方政府也有動機整合預算。並且,由於運動部的成立,政策發展的制度窗口打開了,並且勢必推動「向下扎根、向上銜接」的整體盤整。金門若能率先提出縣域型試點計畫,實驗島縣友善的訓練模式與賽會治理模板,將比其他縣市更快被看見。因此,打造金門版的「運動部行動藍圖」,即具有重要的意義,並可具體地將金門建置為一個具有示範意義的「運動基地」。這不只是金門人挺金門部長的情誼,以及從中擴大「金門之光」、發揚「金門精神」的機會,對於具體的每位縣民來說,還是實實在在的能夠創造幸福感的政策。 首先,不僅由於曾經是戰地,而有十萬大軍進駐金門,透過「金門自衛隊」的民防,還進一步地打造了金門人強健的體魄,運動的基因已然深深地根植在金門人的血液裡。解除戰地政務之後,觀光成為金門的重要產業,並經常地讓金門名列最幸福的城市。如今,隨著運動部的成立,倘若能將金門建置為一個具有示範意義的「運動基地」,不僅延續了戰地政務時期以來的體魄,還可打造「運動觀光」的產業鍊,並活化大量在減少駐軍之後所關閉的營區,為金門創造就業與收入;其次,「運動基地」不只是為了來金受訓的各種運動項目的個人或團隊,也可有效地服務在地的金門人。運動推廣的對象,不只是年輕人,更重要的反而是中高年齡的縣民。而且,實際上運動的目的,並不單純地只是生理上的健康,也透過團體活動來創造社會交流與支持。因此,將金門打造成一個具有示範意義的「運動基地」,既可活化地方、舒通經濟,也可為活化民眾的身心,創造幸福感。
-
從讓AI成為您的神隊友研習談起
為協助縣府主管同仁掌握人工智慧應用、提升行政效能與決策品質,縣府特於5日下午,在縣府新聞發佈室舉辦「讓AI成為您的神隊友(主管班)」研習課程」,邀請人事行政總處,林時宇科長擔任講師,透過專業引導與實務案例,協助主管同仁快速掌握AI應用精髓,並實際運用於日常管理與決策。 人工智慧?這個當令的議題,通常在一般教材中,對它的定義是:「智慧主體的研究與設計」。智慧主體,指的是一個可以觀察周遭環境,並作出行動以達致目標的系統。約翰‧麥卡錫於1955年,對人工智慧的定義是「製造智慧機器的科學與工程」;安德烈亞斯‧卡普蘭和麥可‧海恩萊因(Michael Haenlein)則將人工智慧定義為「系統正確解釋外部資料,從這些資料中學習,並利用這些知識,透過靈活適應達成特定目標和任務的能力」。 因此,人工智慧可以定義為:模仿人類與人類思維,相關的認知功能的機器,或計算機,如學習和解決問題。人工智慧是電腦科學的一個分支,它感知其環境並採取行動,最大限度地提高其成功機會。此外,人工智慧能夠從過去的經驗中學習,做出合理的決策,並快速回應。因而人工智慧研究人員的科學目標,是通過構建具有象徵意義的推理,或推理的計算機程式來理解智慧。 目前人工智慧,已成為全球產業與公共治理的重要推手,從文書處理、資料分析到決策輔助,均能展現其高度效能。然而,如何讓AI真正發揮「神隊友」角色,而不僅止於流行話題,正是此次研習課程所欲強調的核心。林時宇科長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帶領學員認識AI基礎概念與應用範例,並特別著重主管層級,如何整合AI,讓其成為提升行政效率、強化溝通協調的利器。 除了技術面的介紹,研習亦著重於「思維轉變」的重要性。AI並非取代人力,而是協助主管在管理與領導中,展現更高的精準度與效率;正如再優越的機要秘書,作決策的依然是相關主管的遠見。林科長指出,未來的領導者,應具備「與AI協作」的能力,能夠理解並善用AI的長處,同時保有人的判斷力與創造力,才能實現「人機協同」的最佳效能。他提醒主管同仁,數位轉型的過程不僅是技術升級,更是觀念革新的挑戰。 誠然,由於人工智慧的確有效減少了行政成本和時間,許多政府開始將人工智慧,運用於各種公共服務。例如,移民流程的機器人,自動化減少了處理時間並提高了效率;人工智慧為地方政府服務帶來技術突破;人工智慧也代理協助城市規劃者,進行場景規劃;人工智慧利用在線數據,來監控和修改環境威脅政策等等……。可說對人類的助益,豈是一言可盡。 然而,誠如縣府強調,藉由此次研習,期盼能協助主管同仁,打開數位思維,提升AI應用的敏感度,進而推動縣府行政作業的創新與升級。因此,隨著AI技術日益精進,政府部門更需帶頭示範,以創新工作方式,提升公共服務效能,回應民眾多元需求,展現地方治理的新氣象,此何嘗不是此次講習的宗旨?
-
植物病蟲害肆虐 防治刻不容緩
近年來,金門島上生態環境驟變,不僅海岸潮間帶被「互花米草」侵占,拾蚶、撿貝和捉蟹的濕地沒了;同樣的,田野與路旁,也被外來的「銀膠菊」與「天竺草」蔓延,更糟的是果蠅、炭疽病等疫病肆虐,嚴重影響農民收益,值得相關單位正視,提供必要之防患輔導,協助渡過難關。 金門是海中孤島,昔日原本林木蒼鬱,歷經元代伐木煮鹽、明朝倭寇放火燒山與鄭成功伐木造船攻打台灣,驅逐荷蘭人,以及清朝兵燹之災,加諸居民砍伐當柴火,以致童山濯濯、黃沙滾滾。民國三十八年之後,國軍駐防有計劃性造林,把荒山變成「海上公園」。 然而,隨著「軍管時代」結束,金門對外門戶洞開,觀光客蜂擁而至,尤其,「香醇天下有,無如寶月泉」,金酒擴大營運,從國外及台灣大量進口高粱,可能夾帶外來草籽,在郊野生長蔓延;先是有毒的「銀膠菊」,花粉會造成鼻子過敏反應,對生態與人體健康造成潛在威脅,引起各界重視,「金門環境保護局」展開防治,鼓勵各社區動員移除,訂有獎勵辦法。幸好,「銀膠菊」以人力或簡單器具即能拔除,只要穿著長袖衣物、戴手套和口罩,接觸後儘速洗手;拔除的植株,以黑色塑膠袋悶腐或乾燥焚燬,災害逐漸減低。 正當大家致力鏟除「銀膠菊」之際,「咸豐草」與「銀合歡」悄然入侵,郊野及拋荒耕地,一個不留神就被盤據,繼之而來的「天竺草」,原生於非洲及印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占全島路旁及郊野,其蔓延之勢,對生態的危害,較諸「銀膠菊」與「咸豐草」,有過之而無不及。 其實,對農民危害更大的,不是野草蔓延,也不是「丹恩颱風」逃逸大量繁殖的「孔雀」。而是果蠅的入侵;因為,往昔種植瓜類,蔓藤開花就能結果,而今,只是含苞,即被叮產卵造成落果;同樣的,昔日種芭樂,都能結果累累,如今沒有套袋,果實裡面生滿果蠅幼蟲,沒有一顆能吃,而且,果蠅繁殖迅速,幾乎所有水果之幼果,皆為寄生產卵的宿主,生命週期很短,從卵到成蟲只有七至十天,一年可繁衍八至十代。 值得肯定的是,「防疫所」提供農民誘捕器及甲基丁油,並定點監測,可惜只要有一隻未被誘捕,就能產卵幾百顆,果園裡的瓜果,無一能倖免;同樣的,「農試所」也提供「網室」補助,但未能普及,效果有限。 事實上,對植物造成的傷害,還有炭疽病,各種蔬菜、瓜果植物,都會感染疫病,特別是芒果,自開花期就要不斷噴藥,否則,不會有收成;以前,紅龍果號稱「豬都能種」、「種一次,可吃三十年」,意即隨便種都吃不完,因而放眼島上各村落,到處都有栽植的蹤跡。可惜,曾幾何時,炭疽病、潰瘍病和濕腐病肆虐,諸如后沙「瓊安路」路旁,原有大量紅龍果園,盛產推上各大賣場,本土水果深受消費者喜愛,卻因疫病肆虐,和各村落的「紅龍果園」一樣,不得不根除,且二、三年原址不能種植。 當然,危害農作物的疫病,還有木瓜的「輪點病」、玉米的「夜盜蛾蟲」,以及「粉介殼蟲」等等,都嚴重危害農民收穫。雖然,防疫所免費提供「夜盜蛾蟲」誘捕器及藥物,也提供「蘇力菌」防治,但面對諸多植物疫病,農民認知有限,每每得不到防疫要領。 因此,我們籲請農政單位走出辦公室,仿照衛生局、消防局、警察局與台電等單位,常常巡迴各社區舉辦業務宣導,讓農民認識作物植栽及防疫要領,當有助耕作收穫。
-
體育搭橋、觀光添翼─金門迎向多元陸客旅遊新篇章
大陸國務院辦公廳最近發布了《關於釋放體育消費潛力進一步推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目標在2030年以前,把體育產業的總規模推升至七兆人民幣,市場規模約合三十兆新台幣。從此一巨額數字觀察,代表體育消費將成為大陸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新動能。對於金門而言,該項政策雖看似遙遠,卻可能帶來值得把握的重要契機,尤其是在兩岸交流逐漸尋求新形式的當下,體育旅遊或許正是金門發展的重點方向。 過往陸客來金旅遊,常被外界認為重心偏向購物、參觀閩南僑鄉文化、遊覽戰地史蹟與品嚐地方美食。然而隨著旅遊型態的改變,現在的旅客,特別是大陸的新一代遊客,更講究參與感、體驗感與健康生活。這正好與大陸推動「體育+消費」的政策方向相呼應。如果金門能把自身的運動賽事與觀光資源結合,不但能吸引旅客「來參賽」,更能吸引他們「帶家人朋友來陪伴、來旅遊」,進而帶動吃、住、行、遊、購、娛等全方位消費。 其實,金門早就有不錯的體育賽事基礎。金門馬拉松已經舉辦多年,不僅是全台知名度極高的馬拉松賽事之一,更有許多外國跑者慕名而來。除了馬拉松,金門的夕陽跑近年來也廣受好評。夕陽下的海岸景色,本就吸引不少遊客拍照打卡,若再加上跑步的氛圍,不僅健康,也很浪漫。而歷年在官澳舉辦的金門鐵人三項挑戰賽,更能充分發揮金門島嶼風光特色,將游泳、自行車、跑步串連起來,考驗體能與意志的同時,也讓選手們深刻感受金門的自然環境。若能把這些活動更系統化地行銷出去,或許就能吸引到一批固定會回流的運動愛好者,形成穩定的旅遊客源。 值得一提的是,體育活動常常有跨越政治的特性。當前兩岸關係雖然仍有波動,但體育卻能成為一個中性的交流平台。金門與大陸地理位置相近,交通便利,若能善用此項優勢,推動「兩岸體育旅遊合作」,例如邀請大陸運動企業參與賽事規劃,或與大陸體育媒體合作宣傳,金門就有機會打造成為「兩岸體育交流示範區」。這樣不僅能為地方觀光注入新活力,也能讓金門在兩岸關係中扮演更正向的角色。 當然,要讓這些構想落實,還需要政府、業者與居民的共同努力。縣府可以思考如何把更多體育活動納入觀光計畫,從基礎建設到交通接駁,提供更便利的環境。業者則能配合賽事推出相關旅遊套裝,例如馬拉松美食路線、夕陽跑攝影體驗,甚至推出鐵人三項的運動保健方案,讓參加者有「來金門就對了」的感受。至於居民參與更是關鍵的一環。唯有當在地人願意投入,無論是當志工、當啦啦隊,或是提供特色民宿、在地小吃,整體活動才會有溫度,也才能真正吸引旅客回流。 總體來看,大陸體育政策的推動,將在未來幾年內持續擴散能量,如果我們能抓住這波趨勢,把既有的金門馬拉松、夕陽跑、鐵人三項等活動升級國際化,並透過兩岸合作來強化品牌效應,不僅能拓展陸客旅遊的多元面貌,更能讓金門的名字與健康、運動、活力劃上等號。這不僅有助經濟,更能形塑金門在國際旅遊版圖上的獨特位置。
-
推展鐵馬運動 慢遊漫遊金門
大、小金門面積合計約150.46平方公里,屬於以丘陵為主的小型島嶼,起伏平緩的地形適合騎乘單車,早年因為汽、機車數量少,公路安全率評比高,被熱愛單車活動的車友譽為「鐵馬天堂」。 開放觀光之後,不但台灣車友經常組團跨海而來,對岸大陸鐵馬運動團體也「小三通」來訪,與金門車友交流熱絡,成為兩岸民間交流重要一環。近年在縣府連年加快道路建設,優化交通安全之後,更是吸引各地車友來到,高檔公路車和越野車穿梭來去,搭配五顏六色耀眼車衣,蔚為金門田野一道美麗的風景。 八月底剛登場的「2025金門自行車生態旅遊」在金門著名地標莒光樓集結出發,本地和來自台灣、香港、廈門及晉江、沙縣的車友共襄盛舉,浩浩蕩蕩沿著唐牧馬侯祠、歐厝聚落、翟山坑道、文台寶塔、水頭聚落、建功嶼與雙鯉濕地自然中心,全程約35公里迤邐串連,壯觀的車流讓人矚目。 緊接著金門縣立體育場也將於9月13日(星期六)上午,在中山紀念林舉辦以「全民親子裝扮健行×單車賽」為主題的國民體育日系列活動,規畫「全民健走組」及「親子單車組」兩個單元,預期為周末再帶來運動人潮,掀起秋季走出戶外,迎向田野的健康序幕。 相較於台灣縣市的道路系統,金門地區的車流量小,且平均坡度緩和,對配備變速裝置的單車來說,可輕鬆騎乘馳騁,加上金門的古蹟密度位居全國第一,明、清和戰役史蹟,以及歷史建築到處可見,這是開發單車運動,慢遊和漫遊金門的優勢條件。 陳水在縣長主政時,縣府看準金門是發展單車旅遊的好地方,曾由當時的建設局委外規畫遊程路線,其後在李炷烽、李沃士、陳福海和楊鎮浯縣長接任後,歷經交通旅遊局、觀光處與地區自由車運動委員會、金門縣風火輪單車協會等團體,以及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的持續推動下,單車運動人口穩定成長,成為備受重視的運動休閒項目之一。 陳福海縣長兩度主政,均將推動低碳島列為優化環境品質,打造宜居、友善島嶼的重點工作,而單車活動即被列為擴大推展「運動觀光」,加乘附加效益的子項目,期待在屬於短期性的年度大型活動如「金門馬」、「海上長泳」活動外,也能有四季均宜,利於長期舉辦,可培養更多運動人口,改善人均健康素質的運動項目。 重點就是縣府希望運動可與觀光結合,起到推動地區觀光多樣化、人潮引進錢潮的作用。這可從縣府觀光處在相關的運動項目中,城市行銷一直是重點工作,看出兩者相輔相成的任務角色,多年來也有一定的成果呈現。 近年,台灣各縣市也陸續以各項體育賽事,做為推展運動觀光的亮點,一些招牌活動也確實有很大收穫,其中可借鏡的地方不少。金門有自己的優勢條件,包括「小三通」便捷的交通,未來如何進一步強化兩岸體育交流,吸引更多的人流進入,為地區運動觀光不停注入活水,挹注和加大消費能量,以持續不斷提振地方經濟,都是各相關單位應突破「各自為政」,做到分進合擊、擴大效益的重點工作。
-
金門老兵召集令是記憶的守護與精神的傳承
「金門老兵召集令」活動今年已邁入第八屆,喚醒了無數人心中塵封的記憶。此一活動不僅是一場單純的體驗,更蘊含了歷史記憶的召喚、文化價值的彰顯以及地方發展的契機,老兵的故事是金門集體記憶的重要組成,更是社會不可忽視的精神資產,值得社會各界深思。 金門長期扮演著台海防衛最前線的角色,數十年間無數軍人奉派駐守於此。他們中有來自各地的青年,將青春歲月留在島嶼上,與地方居民一同面對戰地政務下的嚴峻生活。「沒有老兵,就沒有今日的金門」,這些經歷既是個人記憶,更是歷史的真實寫照。若無軍民攜手堅守,金門不可能安全度過冷戰時期,也不可能在戰後逐步轉型為今日的觀光島嶼。 隨著時間流逝,老兵逐漸凋零,他們的故事也可能隨之消散。若缺乏制度化的保存,金門將面臨歷史斷層的危機。「老兵召集令」的舉辦,正是一種還原被歲月遺忘的歷史記憶,縣府應更積極推動「記憶工程」,建立口述歷史檔案、籌設老兵紀念館、數位化戰地遺跡資料,並透過教育課程融入地方史。透過老兵的活動口述歷史得以傳遞,記憶才能跨越世代,讓青年也能直接接觸到前人的經驗,化為全民共享的文化資產。 老兵返金,不只是回憶之旅,也是觀光契機。當老兵攜家帶眷重遊舊地,必然帶動住宿、餐飲、交通與文創消費。縣府可考慮規劃「戰地懷舊路線」、設計「老兵專屬遊程」,並結合地方特色美食與市集。例如:營區體驗營、軍歌晚點名、戰地美食節,既能吸引遊客,也能讓老兵重溫往日時光。若能將「老兵記憶」轉化為文化旅遊的核心主題,金門觀光將更具特色與深度;這樣的策略,既照顧情感需求,也能帶動地方經濟,實現雙重效益。 「老兵召集令」不僅是活動,更是一種教育。對於未經歷戰地生活的年輕世代而言,戰地政務已是遙遠的歷史。但透過老兵的現身說法,年輕人能真切感受到「不怕苦、不怕難、不怕死」的精神內涵。在社會快速變遷的今日,這種堅毅與奉獻的價值尤為珍貴,教育單位若能與縣府合作,將老兵故事納入地方教材,安排學生參與活動,讓他們親身體驗軍旅文化,必能培養出更具韌性與責任感的新世代。 為使活動發揮長遠效益,縣府必須思考將「老兵召集令」常態化與制度化。建議方向如下:一、制度化保存:設立「金門老兵口述歷史中心」,長期進行訪談、紀錄與典藏。二、觀光專案化:建立專屬旅遊品牌,如「老兵回家」,並與旅行業者合作。三、教育在地化:將老兵故事融入中小學課程,舉辦「戰地文化營」或「記憶課堂」。四、跨域合作化:與退輔會、文化部及學術單位合作,推動跨領域研究與展覽。五、社區參與化:鼓勵地方居民參與接待與導覽,形成全民共同維護的文化網絡。 「金門老兵召集令」是一場喚醒記憶的活動,更是一項精神工程。今日的和平與繁榮,來自於前人無數的犧牲與奉獻,若不善加保存,這段記憶將隨著時間消逝,金門也將失去最珍貴的精神資產。金門應不僅僅是旅遊的金門,更要是記憶的金門、精神的金門。老兵返金的活動,既是榮耀,也是責任。唯有持續深化,方能在兩岸局勢仍具挑戰的時代裡,展現堅毅、智慧與文化自信,為後代留下最寶貴的資產。
-
金門縣商會通過TTQS認證的深遠意義
金門縣商業會近日在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人才發展品質管理系統(TTQS)」的嚴謹評核下,正式獲得合格訓練機構認證。這不僅是一紙證書,更是一項具有象徵性與實質性雙重意義的成就:它意味著金門地區在人才培育與產業升級的道路上,邁出了關鍵一步。 長期以來,離島地區的勞工與企業員工在職訓資源上往往受制於地理限制,必須遠赴本島參加培訓,既耗費時間與成本,也影響了學習意願與成效。金門縣商會成功取得 TTQS 認證,意味著在地即可享有高品質的職業訓練服務,為企業與勞工創造更便捷的學習環境。這一突破,將使地方人力資本得以持續升級,進一步提升整體產業競爭力。 事實上,金門縣商會在推動地方產業升級上早已累積亮眼成績:協助在地廠商奪得離島唯一的「臺灣精品獎」,並推動企業通過「觀光工廠」認證。如今更取得TTQS代訓機構資格,未來將能與政府的「產業投資計畫」相結合,為地方經濟注入專業人才,創造更多就業機會。這不只是金門的榮耀,更是地方產業轉型與升級的重要引擎。 為表揚對我國人力資源培訓發展具有卓越貢獻的事業單位及訓練機構,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於114年4月9日舉辦TTQS人才發展品質管理系統(Talent Quality-management System,下稱TTQS)金牌授證暨職前訓練評鑑五星單位授獎儀式。113年度共有18家單位獲頒TTQS金牌,另有19家單位榮獲職前訓練評鑑五星殊榮,期許金門縣商會未來也可以榮獲此一殊榮。 TTQS為我國唯一評估事業單位、訓練機構與工會團體辦理各項訓練計畫流程之系統,實施以來,已有逾萬家訓練單位接受評核,每年評核近2,000家次,輔導通過率逾9成,顯見該制度已普遍為訓練單位採納,發揮訓練品質提升之效,其中關鍵即在於評核委員及輔導顧問的專業及素質發揮功能。一旦成為TTQS專業人員,即身負協助訓練單位品質提升之使命,除應熟悉TTQS指標外,也需不斷精簡溝通及說服技巧及人力資源管理知識,以有效協助提升辦訓品質。 TTQS的評核制度向來嚴謹,涵蓋課程設計、成效評量、案例解析等多面向。縣商會能順利通過,得益於先期積極派員參與說明會與訓練班,並在勞動部專業顧問的輔導下,逐步建構並深化TTQS系統。這過程不僅是一次認證的挑戰,更是一次自我能力提升與制度化建設的歷程。 未來,金門縣商會有意以「附設職業訓練中心」為目標,打造屬於金門的職業訓練與認證基地。這不僅能緊扣市場需求開設課程,更能協助學員提升專業技能,使金門成為具備活力與競爭力的島嶼經濟體。縣商會將同時扮演「人才培育基地、產業發展推手、政策落實平台」三重角色,結合公私部門資源,推動地方全面發展。 勞動力發展署將持續推動TTQS及職前訓練評鑑制度,藉由TTQS建立完善的培訓體系,有利培訓規劃更加周延,達到持續改善的目標;職前訓練評鑑制度則進一步聚焦於檢視與強化教學品質及成果,確保培訓體系真正落實於課程設計與實務操作。人才是企業核心的關鍵,未來也將積極鼓勵更多事業單位導入TTQS機制,使職業訓練往前精進,促進產業蓬勃發展。 金門縣商會此次通過TTQS認證,不僅彰顯了其在辦訓能量上的專業,更為金門的人力資源發展開啟新局。唯有持續秉持「服務地方、培育人才」的理念,並將訓練成果實際導入產業發展,才能真正實現人才留鄉、產業升級與社會進步的願景。金門的下一步,正是要把這份榮耀化為持續前行的動能,讓地方發展站上更高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