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金門環保治理 推動永續作為
在《天下雜誌》公布的「2025永續幸福城市大調查」中,金門縣在「環境面向」脫穎而出,榮獲非六都組第一名的殊榮,這不僅是一項榮耀,更是對金門多年深耕環境治理的肯定。作為離島地區,金門先天條件受限,資源有限、運輸不便、處理成本高昂,正是在這樣的逆境之中,金門展現出非凡的永續韌性。這份成績來自政府的堅持與制度推動,更源於居民長年養成的環保自覺與共同參與。 金門縣的環境治理方式,有別於多數地方政府「由上而下」的行政推動模式,而是一步步讓政策深入居民生活。從垃圾減量、廚餘回收到節能用水用電,金門的永續精神已成為島上日常。根據調查,金門居民每人每日用水量、人均用電量均為全國最低;垃圾組成中廚餘僅佔8.81%,遠低於全國平均值。這些數據的背後,代表著民眾的生活習慣早已轉變,環保不再只是政府宣導的「運動」,而是融入了島民的價值觀與生活節奏。金門的垃圾減量成效並非偶然,透過破袋檢查制度、教育宣導與社區競賽,使垃圾分類成為社區榮譽感的一部分,這些措施之所以奏效,是因為縣府懂得「改變人心比建設硬體更難」,唯有讓政策變成生活,才能讓環保文化長遠延續。 2024年9月起金門率先全國全面禁止飲料店提供一次性塑膠飲料杯,甚至包含生物可分解塑膠在內也不得使用,這項政策顯示出金門在減塑行動上的決心與前瞻性。縣長陳福海指出,減塑不僅是環保議題,更是一種生活文化的轉型,顯示出環境保護的永續核心和文化革新。金門的減塑行動,從公部門帶頭使用環保餐具、推動商家自備折扣,到社區推廣「自備杯運動」,政策設計兼顧教育與行為引導,讓減塑成為一種自發性的生活態度。當塑膠杯消失於市場,取而代之的是民眾自帶的環保杯,這不只是習慣的轉變,更是價值觀的重塑。 金門同時也持續推動低碳島計畫,自2013年起,縣府啟動第一期「低碳島行動方案」,並於2019年進入第二期,涵蓋節能減排、再生能源、低碳交通與社區參與等面向,近年導入電動公車、推動綠色旅遊與社區綠化,不僅讓城市景觀煥然一新,也降低了整體碳排放量。金門正用實際行動證明:低碳發展不會妨礙觀光,反而能提升旅遊品質,讓永續與經濟並行不悖。 金門四面環海,長年受到海漂垃圾困擾,這些廢棄物多半來自境外源頭,種類繁雜、清理困難。縣府多年來與志工團體、社區居民攜手進行淨灘行動,讓「守護海岸」成為全民運動,每一次的淨灘,都是對環境責任的具體實踐,也讓金門在永續教育上更具示範性。然而,僅靠志工清理終究治標不治本,金門縣政府近年積極與中央及周邊縣市研擬跨域合作機制,建立海漂垃圾監測與溯源系統,嘗試從源頭管制、國際協作與教育倡議層面解決問題。這樣的策略轉型,標誌著金門正從「行動式環保」邁向「制度型治理」,從「清理結果」進化為「預防機制」。未來若能進一步強化區域聯防與外交合作,將可在國際舞台上展現離島環境治理的典範意義。 金門的永續成就,並非僅靠縣府主導。事實上,「全民參與」才是金門成功的關鍵,縣府透過環保志工隊、學校教育、社區協會等多層面網絡,將永續理念向下扎根。從校園的「環保小旗艦計畫」到社區的「永續旅宿標章推廣」,不僅讓環保教育普及,更使地方產業與居民形成良性循環。這種「公民式永續模式」的建立,讓金門的環保成果不再只是短期運動,而是具有持續動能的生活文化。 誠如縣長陳福海所言「永續發展不是口號,而是生活實踐」,正是這份榮耀的核心。當全民願意為下一代守護土地,永續發展就不再是一場遙遠的理想,環境保護不能僅依賴政策與技術,更需要公民意識的覺醒與社會共識的形成。從垃圾減量到海岸守護,從低碳交通到社區綠化,金門將環保融入生活、將永續化為文化,為全台樹立了優良的典範。
-
堅定和平信念 共築安定未來
114年雙十國慶圓滿落幕,賴清德總統國慶演說以「前進的力量、六大關鍵力」作為核心元素,細數政府施政成績,呼籲對岸放棄以武力及脅迫方式改變台海現狀,共同維護印太和平穩定。 適值國家慶典,金門卻有另一層複雜心情,對我們而言,國慶的意義,不僅是慶祝國家生日,更提醒著這片土地曾經歷的戰火與和平的得來不易。 自1949年古寧頭戰役以來,金門見證兩岸分治、對峙與交流的全過程。從槍林彈雨的砲聲年代,到小三通開啟後的熱絡往來,金門始終是兩岸關係的縮影與試金石。也正因如此,每當兩岸氣氛再度緊繃,金門總是最先感受到冷暖。近來隨著中央將中國大陸定義為「境外敵對勢力」,不僅在法理層面引起爭議,更讓長期低迷的兩岸關係更添變數。 和平發展是兩岸關係最大的公約數。金門人民最清楚,一旦交流停滯、對話中斷,受傷最深的往往是基層民眾。誠如所見,小三通自2001年開啟以來,不僅帶動地方觀光,也促進兩岸親情、經貿、人文的連結,特別是金廈地區熱絡的往來與商貿活動,帶動了地區的發展與繁榮,當政策急遽轉向,「敵對」的標籤不僅隔開了政治,更切斷了民間本已脆弱的信任,這樣的改變,對渴望和平、安定、發展的金門人而言,點滴在心頭。 從大歷史的視野看,兩岸的敵對並非宿命,而是時代所致。戰後數十年,兩岸關係雖幾度低潮,但總能找到交流的契機,「金門協議」的簽訂、「小三通」的開放,都是金門人以理性、務實、人道為出發點的具體成果,體現金門在連結兩岸所扮演的特殊地位。金門不只是一座島,更是一道橋,連接兩岸,也象徵交流與和平的希望,如今,兩岸情勢再度趨於緊繃,或許正是重拾理性與對話的時刻。 當前的國際局勢變化劇烈,美中競爭持續加劇,台海安全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在這樣的環境中,如何在堅定國家主權與維持區域和平之間取得平衡,是執政者最大的考驗。我們理解國安的必要,更支持政府強化防衛決心,但仍應指出,任何單方面的封鎖與對抗,都可能讓人民陷入不安與對立的循環,因為真正的安全,來自理解與互信,而真正的穩定,來自尊重與對話。 金門走過的歲月告訴我們:必須以對話取代對抗,從古寧頭戰役到金門協議,再到金廈小三通,金門始終是危機中開啟契機的地方。今日兩岸雖然存在政治分歧,但在氣候變遷、海洋環保、公共衛生與觀光經濟等領域,其實仍有廣大合作空間。兩岸當局均應致力重建互信,逐步恢復對話,才是務實可行之路。金門有地理優勢,見證兩岸關係自1949年以來的波折與發展,期待成為促進兩岸和平的橋樑。 中華民國已走過114年歲月,能屹立不搖,靠的正是全民對自由、民主與和平的信仰。金門人走過兩岸交鋒的歷史,深知和平的來之不易,唯有和平,才能發展;唯有交流,才有理解。兩岸之間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共同的命運。期盼兩岸能在相互尊重下重啟對話,讓理性戰勝激情,讓善意取代猜疑。 值此雙十國家生日,願誠摯呼籲:朝野應以人民福祉為依歸,放下意識形態對立;兩岸應以和平發展為共識,開啟新一輪理性交流。讓金門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和平的實踐者,和平無價,重啟對話,堅定和平信念,共築安定未來。
-
發展社群韌性、重建金門光榮感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後,光復鄉一夕成災。然而,更震撼人心的是全台「鏟子超人」自發進場,與國軍及居民共同救災。這股公民自助、互助、與專業協力的能量,促使地方快速修復,體現台灣社會強大的韌性,與由下而上的光榮感。將視角轉往金門,這種「以社群為骨幹」的韌性並不陌生。戰地政務年代,金門曾建立自衛(民防)體制與「戰鬥村」網絡,幾乎人人受訓,村村皆兵。1992年戰地政務終止之後,這段歷史雖是沉重的記憶,但也是社群紀律、快速動員與彼此守望的集體資產。今日民主社會下回看當年,自衛隊的紀律與互信若能轉化為現代民防與社區韌性工程,便是把歷史艱難,化成當代光榮。 金門要在後災難時代鍛造更高層次的「防衛-救災-重建」三位一體能力,關鍵在於把宗族組織、廟宇與里鄰,和現代治理、通訊科技、專業志願服務整合起來,其中的策略包括:1、把宗族與廟口變成「民防節點」。宗祠、廟宇與活動中心,本就承載祭祀與互助傳統,可指定為「社區韌性據點」,平時辦防災教育,災時成為物資與庇護樞紐;2、重啟「戰鬥村」的社會資本,以自然村為單位組成「金門民防隊」(志願式),一年至少一次聯合演練,將退役軍人、消防、醫護、建築師傅編組為「專長小隊」,把能量留在社區;3、建立「鏟子超人×金門版」的動員平台。以縣府為底、民間為面,做一個開源清單:工具、場域、人力即時上線,平時環境整備,災時一鍵轉入救援排程。金門可以製作在地版SOP與教學短片,讓每位居民知道「我能做什麼、何時做、去哪裡報到」。 此外,打造社群的韌性,也可與當下金門的重要議題結合,而其中的措施則有:1、把族群與世代「縫」在一起。長者的戰地經驗與宗族網絡,結合年輕人的數位工具與社群動員能力;2、學校把「社區韌性學分」納入服務學習,如海漂垃圾清理、古井維護、老屋巡檢、家族口述史採集,讓「做中學」成為金門公民身分的入場禮;3、強化「真相流」以對抗災時謠言,由里長、宗族長輩與醫護代表組成「社區資訊小組」,同步發布一次確認的訊息;演練「一則訊息、三個管道、十分鐘到位」的通報標準,讓資訊秩序成為韌性的一部分;4、建立「記憶-榮耀-回饋」的循環。為每次災防演練與出勤建立「志工履歷」,於宗祠、學校與縣史館展出;把參與折抵學分或列入公職甄選加分,塑造以貢獻為榮的公共文化,讓金門的「島嶼光榮」日常被看見、被傳承。 台灣的「鏟子超人」證明:當制度把路鋪好、社群彼此信任、參與門檻低,人民就會走上前線。金門的歷史提醒我們:紀律與互信可以被民主化,成為在地自救與互助的力量。把宗族連帶轉化為公共性民防網,把戰地動員能力升級為現代危機治理,把每一次演練都當作守護家園的預演--金門不只防衛邊界,更在日常重建社群韌性與光榮。如此,當風雨再臨,金門能以穩定步伐,守住島、也守住人。
-
從小三通熱潮展望和平與觀光願景
就理論與實驗言,觀光與和平之間的關係,在於旅遊可促進文化交流、增進相互理解,進而緩解對立、推動和平。反之,衝突與動盪也會嚴重衝擊觀光業,減少經濟收入等問題。因此,有心人士,莫不全力投注於觀光,希望透過旅遊模式,平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育,期能帶來長遠的和平與繁榮。 何以如此認為?其主要論點在於觀光可讓不同背景的人們,有機會接觸、交流,增進相互了解,減少誤解與偏見,從而緩解區域間的緊張氣氛。進而為地方帶來經濟收入,創造就業機會及產業發展,也能強化彼此間的善意連結。就此而言,金門更有其時代責任;以觀光促進兩岸的和平與經濟發展。 從大陸十一長假起,小三通早已湧現的入境人潮,表面看是兩岸交流與觀光熱潮;但進一步言,金門業已成為福建居民出遊的焦點之一,不僅象徵著金門觀光邁入復甦的新階段,更意味著隨著兩岸往來的逐步恢復,與市場信心回溫,金廈泉「一日生活圈」隱已成型,且隨著交流熱度的持續攀升,不僅讓金門再現旅遊活力,更為地方觀光產業注入新的動能。 誠如縣長陳福海所言,金門在疫後重新展現的觀光潛力,縣府將以「友善、安全、永續」為核心施政方向,積極推動觀光環境優化、強化服務品質與文化行銷,讓每位旅客感受到金門的熱情與溫度。縣長更進一步強調,觀光不只是人潮,更是城市形象與生活美學的展現,縣府團隊會持續結合產業、社區與節慶活動,打造具有韌性與魅力的旅遊島嶼,讓金門成為國際旅人願意再訪的目的地。 誠哉斯言,從社會交換理論分析,兩岸間可藉觀光發展,透過觀光交流,不但可追求最大化收益,以及最小化的成本,更可有效維繫和平。因為發展觀光首先是互惠原則,藉由觀光可以促進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達到雙方互惠互利,強化善意理解對方的意願。 再來是兩岸有序的觀光交流,有助於雙方信任建立,減少軍事以及灰色地帶衝突的發生,尤其是處此兩岸政治敏感時刻,若能藉著小三通熱潮,建立友善的觀光旅遊途徑,自可避免不必要的誤解。也就是藉由兩岸雙方,在非官方互動過程中,透過觀光、經濟、文化與學術教育等多領域交流,增強兩岸的社會資本連結、橋接與鏈結,當然有助於兩岸和平穩定發展的信任關係。 誠然,欲有效發展觀光,永續發展是不二法則,更是觀光產業最重要的法門。永續觀光所強調的旅遊,不能僅是消費風景,更是讓遊客了解並尊重當地文化與環境;諸如金門的建城史話及戰地風光,也即是目前當令所謂在地連結與參與:結合在地文化、歷史故事,並透過科技應用,提供更具深度與樂趣的體驗,賦予老景點新生命,促進地方產業與環境共好。 回顧所以展望,小三通自2001年開航以來,的確有效加強兩岸之間的民間交流,不僅為日後的台商包機開設先例,更為兩岸觀光及經濟帶來利益與發展。如今隨著小三通湧現的人潮,我們期望,也有信心,在縣府用心下,必能有效帶來佳績,進而帶來和平,且以此為國慶賀!
-
迎接雙十國慶日 讓金門島國旗齊飄揚
明天,是「雙十」國慶日,金門島上重要道路和市街插滿國旗,讓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齊飄揚,共同歡慶中華民國生日快樂,祝願國運昌隆。 值得矚目的是,在光輝十月來臨時,金湖商圈的新市街插滿國旗,被拍照上傳「金門部落」,短短四天即有超過二十萬人次瀏覽、一萬七千多人次按讚、七百餘則留言、二百餘次分享;粉絲爭相留言:「美麗的旗海只應金門有!」「家家戶戶掛國旗,許久不見的旗海,超感動的」「中華民國國旗飄揚,太美了!」「旗海飄揚,看起來真讚!」「看到國旗就有一種精神澎湃的感覺」「好美麗的滿街國旗,真棒!」「國旗飛揚,好壯觀,太療癒了,水啦!」「看來很值得選在雙十節去金門旅遊!這才是國慶氛圍」「好美、好感動,中華民國萬歲!」等等。 國旗,是一個國家的標誌和主權的象徵,而每一面國旗都有其獨特的圖案、顏色和象徵意義,代表國家的歷史、文化、地理或立國精神。因此,一般機關、學校都會升起國旗,甚至,在國際會議、運動競賽場合,都會使用國旗代表國家。 中華民國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是清朝末年由「興中會」、「華興會」等多個革命組織集合而成的「同盟會」,於清朝光緒三十二年冬天開會討論形式,孫中山先生主張沿用青天白日旗,以紀念已犧牲的設計人陸皓東,以及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烈;隨後,孫中山先生再提議在「青天白日旗」上加紅地,改成紅、藍、白三色,以符合「自由、平等、博愛」真義的世界潮流。 回顧既往,金門自民國四年設縣,結束隸屬同安縣管轄,不幸於民國二十六年淪陷於日寇異族統治,直到民國三十四年,美軍於八月六日、九日,分別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迫使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國民政府於十月三日接收金門,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又重新飄揚在金門的天空。 民國三十八年,大陸河山風雲變色易幟,十月廿五日,共軍發兵九千餘人攻打金門,在「古寧頭」強行登陸,與國軍激戰三晝夜,最後國軍贏得勝利守住金門,讓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依然飄揚在金門的天空。同樣的,民國四十七年,在四十四天的「八二三砲戰」之中,金門群島落彈四十七萬餘發,造成軍民三千二百二十八人傷亡;房屋全毀、半毀合計九千零五十三間,所幸,金門島沒有被擊沉,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依舊飄揚在金門的天空。 金門蕞爾小島,孤懸海中,花崗岩壘疊的太武山,是對岸鴻漸山脈穿波出海的延伸,莊嚴雄偉,隔海東望儼若「仙人臥地」,因而素有「仙山」之美讚!也許,拜「仙人」福佑,多次兵燹之災,都能逢凶化吉,才能在「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旗幟下安居樂業。 誠然,在國際體壇,我們被打壓用「奧運會旗」、唱「國旗歌」;可嘆的是,在台灣有少部份人,不敢承認自己的祖先來自大陸,也不唱國歌、不升國旗;然而,多少海外僑胞看到國旗,是多麼的感動熱淚盈眶!我們何其有幸,欣逢「雙十」國慶,能在市街插滿國旗,難怪照片上傳「金門部落」瞬間爆紅,短短四天就有二十餘萬人瀏覽;由見大多數國人是熱愛國家、熱愛國旗! 明天,就是「雙十」國慶日,緬懷過去,多少人犧牲性命,締造中華民國;多少人流血、流汗或用生命捍衛金門這塊土地,才能讓「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在島上天空飄揚,值得浯島子民珍惜!
-
廈漳泉金跨域共創:從要素融合到科技新樞紐
廈漳泉城市群正加速邁向一體化新階段,作為福建沿海最具活力的區域之一,這個城市群以土地、金融、技術、數據等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為核心,正試圖打造一個高效率、低門檻、創新驅動的區域經濟圈。而在閩南城市群的發展格局中,金門這座緊鄰廈門、文化同源的離島,正悄然浮現為跨域合作的新支點--不只是地理上的連結,更可能成為兩岸科技創新的制度實驗場。 從城市群的角度看,廈漳泉要實現市場要素的自由流動,首先必須打破行政分割與制度壁壘,首先是土地方面,應透過集約高效運用與跨區規劃協調,可釋放更多創新空間;再則金融方面,可建構多層次資本市場與專屬金融服務體系,能讓中小企業獲得創業資金支持;至於技術方面,則需建立共用的科研平台與成果轉化機制;最後在數據方面,更要以新一代資訊基礎設施為依託,推動跨城數據互通與智慧城市建設。這些改革的核心,正是要讓生產要素在區域間自由流動,形成「一體多核」的協同發展格局。尤其在廈漳泉之外,金門可以被視為這個區域一體化的「制度延伸」,並作為「科技沙盒特區」試點,讓金門在受控條件下參與廈漳泉的科技創新、金融互通與數據協作,從而形成兼具兩岸特色與國際水準的跨境創新樣板。 舉例來說,在AI應用方面,金門可以與廈門、泉州共建「跨域AI數據共創平台」,共享旅遊、交通、醫療等非敏感性資料,用於智慧導覽、交通優化與公共服務預測模型訓練,並透過兩岸科技企業提供技術與算力,金門則作為測試場域與使用端,形成算力互補、成果共用的良性循環。這樣的AI合作,不僅能推動廈漳泉城市群的智慧化升級,更能為兩岸科技互信建立「制度緩衝區」。 試想,廈漳泉城市群若能與金門合作試行「跨境支付與數字資產監理沙盒」,將為兩岸旅遊與零售市場帶來巨大便利,想像未來旅客從廈門搭船到金門,無需繁瑣的換匯流程,僅需使用綁定金門區域穩定幣的數位錢包,即可完成購物與住宿支付,金融機構則透過區塊鏈完成清算,形成安全、透明、可追蹤的交易體系。這不僅可優化資金流效率,也有助於為兩岸數位貨幣流通操作提供寶貴經驗。另在低空經濟、自動駕駛領域,金門則可作為「小規模可控實驗區」進行實地測試,諸如跨海無人機運送醫療物資、AI導航救護艇、觀光自動駕駛車等項目,都能在金廈間先行驗證。 更深一層的意義在於,廈漳泉市場要素迫切需要優化整合,金門的參與可賦予更多可能性,金門若能引進國際創新團隊,強化國際金融科技合作,將使廈漳泉城市群能具備「走出去」的全球化節點,這樣的國際化聯動,不僅可提升福建的產業鏈多維層次,更能為兩岸在全球供應鏈重組中提供新的競爭優勢。 誠然,制度差異、監管協調與數據安全等挑戰仍不容忽視,但金門具備特殊地位,只要政策上給予一定彈性、在法規上建立科技創新實驗框架,並結合創新要素驅動,將金門作為兩岸科技合作的外延試點,一個以制度互信與科技融合為核心的「兩岸跨域新創生態圈」便有可能應運而生。
-
金門潮間帶學會得獎實至名歸
金門潮間帶學會獲得第六屆「教育部海洋教育推手獎」,這是一份得來不易,在國內環境教育領域裡,含金量高又極具扎根、深耕意義的團體獎項。多年來堅定帶領學會往前走,得到愈來愈多掌聲的退休老師洪清漳,可說是拿下這份榮譽的重要推手。 十多年來,在大、小金門各主要潮間帶,都可以看到洪清漳和他的團隊帶著攝影器材在烈日、嚴寒下往來的身影,那些輕踏沙灘和深陷灘塗的履痕,留下對故鄉大地的繾綣深情,一顆顆執著的心,感動了許多鄉親。 2016年,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委外執行「烈嶼潮間帶生態影像拍攝及撰稿」計畫,洪清漳團隊調查發現和記錄286種潮間帶生物,其中近40種在臺灣從未有任何紀錄。更讓人驚奇的是,陸續於烈嶼鄉貴山及后頭均有發現,由洪清漳以發現地命名的「金門鐘螺」,標本在2018年經學者黃式毅與傅譯鋒鑑定,確認為世界首筆紀錄的新物種,因此還於次年2月登上國際期刊。 這位估計已拍攝過1500種海洋生物,孜孜不倦凝視和探索大自然,不斷與大地、海洋對話的生態公民科學家,用他深耕在地的理念,帶領學生和學員走進潮間帶,透過實地觀察和手作體驗,認識金門潮間帶的生物多樣性,也培養尊重物種,物我合一的生命情懷,讓可以聞到大海氣味的金門潮間帶成為兼具深、廣度和溫度的環境教育平台。 「保護海洋,從認識開始!」是洪清漳最平易、踏實的生命理念,他在今年八月於縣文化局開展的《潮間的凝視-洪清漳金門潮間帶攝影展》中,展出十餘年來的重要生態拍攝作品外,也透過空拍畫面呼籲大家注意海岸環境變遷,包括外來物種「互花米草」快速蔓延、蚵田掩蓋積砂導致產業衰退,以及海漂垃圾等重大環境問題。在對大地謳歌禮讚的同時,也有著許多的批判和深沉憂慮。 洪清漳多年來的努力和執著,做的是深耕在地的工作,這是一項不會立竿見影,但影響深遠的工作,因為他的播種和耕耘讓許多人也回首凝視故鄉,開始探討和珍視孕育自己的大地母親,看到在時間長河中川流的生命個體,也看到島嶼面貌的快速變化,從而有更直觀的領悟和體會,建構更理想的物我關係網絡。 最近縣府辦理「第10屆金門縣環境教育獎」評選,榮獲「機關(構)組特優獎」的烈嶼鄉公所以長期推動永續發展,結合在地資源與居民參與,規畫多樣且豐富的環境教育活動,內容涵蓋海洋教育、生態觀察、海岸地質觀測等多元面向,在2024取得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正式成立「烈嶼鄉環境教育園區」獲得這個獎項,將代表金門縣角逐環境部第10屆「國家環境教育獎」的最高榮耀,其中彰顯的正是環境教育深耕在地的成果。 〈金門縣潮間帶學會〉的得獎是評審團對它專業表現的肯定,更重要的該學會串聯學校、社區和政府資源,打造持續和多元的教育平台,讓金門潮間帶獲得更多的重視和保護,得獎實至名歸。
-
中秋節談垃圾減量與資源回收
今天是中秋節,月圓人團圓的日子,無論是闔家團聚共享月餅柚子,或是親朋好友齊聚烤肉,這個節日早已成為國內最具代表性的民俗節慶之一。然而,在團圓與歡笑的氛圍中,另一個常被忽略的現象卻年年重演產生大量廢棄物,造成環境沉重的負擔。每逢假期,街頭巷尾、公園綠地、海濱河堤常常在熱鬧過後留下滿地垃圾,這樣的景象與「中秋月圓」的美好意象,形成強烈對比。 中秋節的習俗歷經時代變遷,從早期的賞月、吃月餅、剝柚子,到近數十年興起的「烤肉文化」,已逐漸發展成全民共同的節慶活動。據統計,中秋連假期間所產生的垃圾量往往比平日高出三至五成,尤其以一次性餐具、烤肉器材、禮盒包裝最為顯著。這些廢棄物若未妥善分類,最後多半進了焚化爐或掩埋場,不僅造成環境壓力,更可能釋放有害物質,影響空氣品質與土壤健康。因此,中秋佳節除了象徵團圓,更應該讓全民重新檢視環境責任的公德心。今年縣環保局特別呼籲「分類要做好,減量不可少」,這不僅是一句口號,更是一項迫切需要全民共同行動的責任。 國內全面推動垃圾分類,但在節慶時刻,民眾往往因「圖方便」而忽略分類原則。許多人習慣將沾滿油漬的保麗龍盒、湯杯或免洗碗盤直接丟入一般垃圾袋,甚至連仍可回收的鐵夾、醬料瓶罐也一併丟棄。這些小小的忽視,累積起來卻形成龐大的環境成本,因此在保有節慶熱鬧氣氛的同時,兼顧永續與環保,成為當代社會的一大課題。 垃圾不是「廢棄物」,而是尚未被妥善利用的資源。若能在中秋節積極推動分類回收,就能有效降低垃圾量,並將資源重新投入生產循環。資源回收不僅僅是「垃圾變黃金」的經濟效益,更是一種減碳行動。根據環保署數據,資源回收每年可減少上百萬公噸二氧化碳排放。換句話說,每一次正確的分類回收,都是對抗氣候變遷的一份力量。 金門縣環保局此次倡導的「一多三少」原則(產品分量多、包裝少、印刷少、材質種類少),正是面對中秋過度包裝的有效解方。許多高價禮盒外層套紙盒、再加塑膠膜,甚至還附贈裝飾品,外觀雖美,卻造成無謂的資源浪費。若能從源頭減量,將商品回歸「實用、簡單」的本質,不僅能減少垃圾,更能推廣永續消費觀念。然而,政策的推動往往面臨民眾習慣難以改變和市場競爭,導致過度包裝的考驗,一次性餐具使用方便,短時間難以被環保餐具取代,商家為了吸引消費者,常以華麗包裝取勝,忽視環境成本。因此,政府除了加強宣導,更需要透過政策誘因與制度規範來推動改變。透過提供環保餐具租借服務,以減少一次性用品,對過度包裝商品課徵「環保稅」或加收處理費,並推廣環保標章商品,鼓勵民眾優先選購,與學校、社區合作,推動「無痕中秋」活動,培養下一代的環保意識。 垃圾減量與資源回收,歸根究柢是一種生活習慣的養成。若僅靠政府宣導,難以落實到每一個家庭與個人。因此,教育與文化轉型顯得格外重要,家庭是最小的教育單位,父母若能在中秋烤肉時,示範正確分類方式,孩子自然會在耳濡目染中建立觀念。其次,學校教育應將環保行動融入生活課程,以中秋節為題材,讓學生設計環保烤肉方案,從小培養實踐力。最後,媒體與社群平台也可發揮影響力,將「環保中秋」包裝成潮流,讓年輕人願意參與。 中秋節是傳統的團圓佳節,但在全球面臨氣候變遷、資源枯竭的當下,它更應該是一個提醒國人「珍惜與守護」的日子。垃圾減量與分類回收,不只是技術性問題,更是一種文化選擇、一種社會責任。社會必須逐步從「便利文化」轉向「永續文化」。當全民意識到「環保是一種責任,也是對後代的愛」,垃圾減量與回收才可能真正落實。
-
小三通旅客暴漲近四成 船班恢復疫前水準刻不容緩
自2024年9月底大陸開放福建居民辦理赴金門旅遊簽注以來,小三通人潮便一路攀升。根據最新統計,截至2025年9月底,小三通入出境旅客人次突破133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加近50萬人,年增幅高達37.6%,甚至已超越2024年全年總量。10月1日更出現單日5,274人次的高峰,顯示金廈航線的旅遊需求正急速回溫。 這樣的成長數字不僅是冷冰冰的統計,而是最直觀的訊號:小三通早已走出疫情陰霾,旅遊復甦的動能正在金門發酵。金門街頭的「門庭若市」場景,正是數據背後的具體展現。當地商家受惠於旅客消費,觀光業與民生產業鏈均迎來重生契機。然而,與日俱增的需求卻也帶來新挑戰,諸如:船班運能不足,移民署人力吃緊,政策配套仍顯滯後。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來金的大陸旅客型態已明顯轉變。數據顯示,自由行旅客占整體大陸旅客高達97%,疫情前以團進團出的模式,已不再是主流。這種轉變,意味著旅客來金門的動機更趨自主,消費型態更具彈性,也更能帶動在地產業的多元發展。 然而,政策卻顯得落後。大陸旅客仍需透過旅行社代辦入金證,且效期僅三日,不僅繁瑣,更降低旅客的便利感。自由行為主的趨勢若持續鞏固,相關制度若不及時鬆綁,例如開放落地簽、延長入金證期限,都可能使金門在競逐兩岸觀光紅利的過程中「功虧一簣」。 此外,福建省外的散拼團潛力仍待釋放。疫情前,許多旅客以廈門為中繼,延伸行程至金門。若中央未能針對省外旅客設計更具彈性的簽證措施,恐怕難以吸引更大範圍的觀光人潮。 最迫切的問題,是船班供給遠不足以支應旅客需求。疫情前,小三通每日有36班次,如今雖已逐步回升,但仍不及需求高峰。部分旅客甚至在假期買不到船票,造成「有人想來卻來不了」的窘境。 航班不足,不僅限制觀光收益,更損害旅客體驗。當班次不足、船艙擁擠,旅客上下船不便,將直接影響金門在遊客心中的整體印象。若未來落地簽開放,或更多省外旅客湧入,需求只會更旺盛,屆時運能缺口將更加嚴峻。因此,恢復至疫情前的36班次已是最低要求,並應依照需求動態調整,保有彈性運能,才能避免供不應求的惡性循環。 運能之外,移民署人力不足的問題同樣不容忽視。假日期間,審件人員必須加班趕工,顯示制度設計與實際需求脫節。若無法補足人力,將造成旅客通關延誤,不僅損害觀光體驗,更會削弱小三通作為「兩岸交流樞紐」的信譽。 縣府雖已積極作為,例如加開船班、強化交通安全宣導、協調業者座談,但地方努力終究有限。中央若不從制度面與人力面給予支持,金門將難以長久承載暴增的旅客數字。 值得肯定的是,金門縣府並未僅以「人數成長」為目標,而是著眼於觀光轉型與永續經營。從「活動+主題旅遊+體驗」的模式,到與在地特色產業的串聯,都顯示金門有意跳脫「過路型旅遊」的窠臼,提升旅客停留時間與在地消費。 這正是小三通重啟後的真正價值。金門不僅是兩岸交流的前線窗口,更可能成為兩岸人民日常互動的實驗場域。若能在旅遊動能中培養文化、商貿與人際交流的多層次連結,將使金門成為兩岸關係中難以替代的橋梁。 小三通旅客暴漲近四成,是疫情後兩岸交流復甦的最佳證明。然而,數字的榮景若要轉化為長久發展,必須有配套制度與基礎設施的支撐。恢復航班至疫情前水準,補充移民署人力,鬆綁自由行制度,都是當前不可迴避的課題。
-
藍色公路是金門觀光發展之新趨勢
近年來,隨著藍色公路的推動,金門的水上觀光活動日益多元,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體驗海上風光,這不僅促進了本地經濟發展,也為傳統旅遊模式注入新的活力。綜觀世界觀光趨勢,各地的觀光焦點正由陸地活動轉向海上體驗,使旅客在探索自然美景的同時,能夠深入體驗海洋文化與在地人文特色。金門藍色公路更發揮了連結周邊島嶼的重要樞紐功能,提升旅遊路線的靈活性和多樣性。 金門自從戰地政務解除後,兩岸小三通開航,藍色公路一直是政府及民間發展觀光的重要政策與目標,尤其是結合生態旅遊、歷史文化導覽與特色海上活動,讓遊客能透過多元的方式認識金門。例如,遊客可以搭乘觀光船近距離欣賞大膽島、二膽島等離島自然風光,或參與賞鳥、釣魚及水上運動等體驗,進一步感受金門豐富的生態與人文資源。 金門縣議會第七屆第八次定期會提出開拓經營兩岸航線、台灣至金門、離島航線的藍色公路觀光之議題後,縣政府即積極整合各界構思,規劃各種可行路徑與行動,包括日前辦理縣府團隊赴馬祖取經,打造金門藍色公路新願景與金澎首航活動。隨著交通設施的持續完善,藍色公路的航班頻率及服務品質也逐步提升,不僅增強了金門、澎湖和台灣本島與周邊島嶼的互動,更促使旅客能以更便利的方式探索多元景點。旅遊業者積極推出結合在地特色的海上行程,吸引親子、團體及自由行旅客參與,進一步活絡觀光市場,充分證明政府開發藍色公路海上觀光的決心。 藍色公路的開拓不僅促進海上觀光產業的推動,更能對在地漁業發展與海洋保育意識的提升產生極大的效能,許多漁民紛紛轉型參與海上觀光服務工作,讓遊客能夠深入了解漁村生活,以及認識金門獨特的海洋文化。加上政府積極推展永續旅遊政策的引導下,未來金門藍色公路有望成為重要的旅遊亮點。 隨著藍色公路的穩步發展,相關配套設施如遊客服務中心、碼頭升級及智慧導覽系統應逐漸完善,才能提升整體旅遊品質和遊客滿意度。地方政府與民間企業攜手合作舉辦各類海洋文化節慶與體驗活動,不僅豐富旅遊內容,也進一步強化金門的觀光品牌。未來,金門藍色公路應持續結合在地特色及創新元素,朝向高質量、永續發展的目標邁進。 當前世界各國對海上觀光及水上活動也非常重視,各大旅遊市場紛紛投入資源發展海洋觀光產業,如日本、韓國與新加坡等國家,皆積極推動郵輪、跳島旅遊及各類水域活動,吸引全球旅客前往體驗。此外,歐美地區也重視生態保育與環境永續,結合在地文化打造特色鮮明的海上行程。這些國際案例不僅為金門藍色公路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參考,也鼓勵我們持續創新,提升金門在國際觀光市場的競爭力。 當前我國所處台、澎、金、馬,因均為海島,政府為強化海洋教育,亦特別開拓各種海上活動,例如,透過學校、社區以及旅遊業者合作,推動海洋知識講座、親子海洋探索活動與生態教育課程,讓民眾能夠從小培養保護海洋環境的意識。此外,各地也積極舉辦海洋主題展覽、觀摩與文化體驗,促使更多人深入認識本地海洋資源與島嶼特色,不僅提升全民海洋素養,也為觀光產業注入新動能。 因此,我們必須把握藍色公路發展觀光之新趨勢,積極打造具有在地特色與國際競爭力的海洋觀光品牌,並持續優化相關政策與服務,才能確保金門藍色公路成為永續發展的典範。未來,應加強跨領域合作、推動智慧旅遊科技應用,並深入挖掘本地文化故事,讓每位造訪的旅客都能留下深刻的海洋記憶,進一步提升金門觀光的全球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