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公有設施損害賠償不可馬虎了事
強化公有設施維護與損壞賠償責任機制,一直是中央和縣府所屬機關共同努力的目標,近年也取得一些成果,相較過去得過且過、馬虎了事,算是有不錯的進步。對維護公有財和落實損害賠償,都是一件好事。 以往,若遇有損害公有設施問題,不管是意外發生或蓄意為之,常是不了了之,就像沒發生一樣,最後都是由各該主管機關善後了事。在軍管時期,一切講關係、說人情的年代,更是如此!雷聲大雨點小,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公家機關花錢修繕,當事人什麼也不用負責,是常有的事,反正開銷的都是公款,大家也沒有太多意見,長期下來習以為常,不認為這種政府機關的通病是弊端,主事者也涉有瀆職、圖利的法律責任。 但偶有一些例外,就是那些沒親沒戚,無人在政府機關工作,通常只是一般平頭百姓者,不管是意外或蓄意破壞公物,不但要照價負責賠償,還會被叫去當地派出所問話,管區警察和村里幹事三天兩頭登門家訪,讓當事人又怕又煩,卻也無可奈何。 還好這些不公不義的事,在結束軍管之後,就逐漸減少。但也未必全然沒有,有權有勢,關係好的人,就可大事小辦,一般民眾有樣學樣,也常有找來民代施壓、關說的情事,倒楣的還是各該管公家機關,開銷的也是全體鄉親的納稅錢。 其實,公有設施一旦遭到損害,破壞和災害常不是花錢就能賠償彌補。以常見施工挖斷自來水管為例,因此大範圍停水,可能波及幾百和上千住家,用戶怨聲四起,即便恢復正常供水,也有一段時間混濁不堪飲用,甚少因此看到施工廠商公開道歉,遑論賠償家戶不便和損失。 施工廠商損害電力設施,導致供電中斷也是一樣,不但同樣波及大範圍用戶,日常生活大受影響,也可能造成電器損害、電腦資料流失,都不是向致災廠商追償索賠,就可完全復原了事。 相較於行車事故造成路燈、電桿和號誌設施損害,水、電事故影響用戶和範圍相對大了許多,主管機關就應更加用心、用力落實監督廠商施工,包括開挖申請、路線和圖資確認,將各種可能的損害減至最低,這才是防患未然,真正負責任、講效率的工作態度。 縣府觀光處公布的相關資料顯示,縣警察局、台電和自來水廠等主管機關對損害個案均依法規求償,強化落實執行機制,已建立清晰的賠償流程與責任歸屬制度,未來也會進一步加強督導作為,全面強化公有設施之保全管理,精進公共設施的整體災損處理效能,提高民眾對政府服務品質的信賴與認同。 常言道:「徒法不足以自行」,各種法規擺在面前,若未能站穩便民、利民的立場落實執行,任何的宣示就只是一張貼在牆上的公告、標語,期待公家機關全力以赴,善盡公務執行責任。
-
欣見民生經濟交流,促進兩岸小三通人數堆高
報載:兩岸一水之隔的金廈,最近成為福建省居民外出旅遊的熱點。縣政府觀光處統計,光是五月一日至二日的陸客入境金門的人數則達四千七百五十四人,不少知名特產與水產店擠滿人潮,展現金廈泉間的交流熱度與金門觀光市場日趨熱絡的趨勢。 俗語說:有人潮則有錢潮。面對這個繁榮進步的景象,縣長陳福海咸表振奮。他說:隨著小三通人流持續升溫,正是民意之所繫,縣政團隊將持續強化觀光互動與民間往來,希望透過穩健、有序的觀光交流,帶動金門地區經濟、觀光與服務業同步地向前邁進。 金門觀光處統計,截至二○二五年四月底止,小三通的出入境旅客人數已突破五十五萬人次,較去年同期成長百分之五十,光是五月一日單日入境旅客二千四百六十五人,入出境旅客總數五千二百一十五人。自四月三十日開始,小三通往來人次明顯成長,預盼觀光不僅帶來人流,更能帶來消費產業聯動發展,金門縣政府將持續與中央及相關單位協調,擴大陸客來金旅遊政策利多,並透過多元觀光策略與在地產業結合,帶動經濟活絡與民生發展,讓金門成為兩岸和平示範區與永續發展的生活島嶼。 此時此刻,值此交流逐漸自疫後復甦之際,然而中央政府近期針對《國家安全法》修法與公務員忠誠查核機制提出強化方向,引發社會議論。一方面是民眾期待藉由人流活絡帶動消費及經濟再起,另一方面卻面臨中央對兩岸互動態度趨於嚴謹,兩者之間如何取得平衡,亟待深思。 不久前發生的共諜案,行政院長卓榮泰責成政務委員馬永成檢討公務員忠誠查核的措施。行政院透露卓揆聽過調整簡報以後,裁示還要做進一步的調整,定案後將對外說明,並通令各部會依序執行。 針對初步強化的方向,行政院日前提到,整體改進方案擬以接觸機密程度作為未來檢討作為方向,並思考後續是否也要進行定期、不定期查核,以求周全。 此外,總統府發言人表示:賴清德提出國安法制後,部分評論將對中國「挑釁」,這個完全不是事實。針對滲透的自我防衛,並不是挑釁,就如同房子為了防範竊賊入侵,因而安裝警鈴,不能說是挑釁竊賊。 再說,川普總統上任後,天天拋出震撼彈,認為可以讓美國再度偉大,結果害慘全球投資者,美國經濟也恐因此而出現負成長,更糟的是自毀美國身為民主大哥的「江湖風範」,想藉「對等關稅」圍堵中國,反而給北京趁機扮演「反霸」的超級大禮包。 回到臺灣,在此國際及兩岸情勢下,更需要中央與地方、政府與民間加強對話與溝通。既要維護國家安全,也不能忽視人民對和平、經濟、生活的基本期待。
-
金門文化獎十年有成
第十屆「金門文化獎」得獎名單日前揭曉,共選出四位長期深耕文化藝術領域、對金門文化傳承貢獻卓著的耆老,分別為:許炳輝(糊紙工藝)、洪明燦(書法、水墨、寫作)、楊天澤(繪畫藝術)及林麗寬(金門民俗暨文物禮儀)。金門縣政府將擇期舉辦公開表揚典禮,彰顯其藝文成就。十年深耕,卓然有成,是值得慶賀的。 「金門文化獎」是十年前設立,十年前呂坤和初任文化局長,適逢鄉賢版畫大師李錫奇在史博館舉辦「八十回顧展」,為了表彰大師的成就及對故鄉的貢獻,所以在沒有事先規劃下,臨時製作一幀「第一屆金門文化獎」得獎人當選證書,在開幕典禮上以陳福海縣長名義頒給李大師。 當年的做法確實有點草率,未經遴選程序,也沒有獎金、獎狀,就只是突發奇想,希望能給李大師「錦上添花」,之後文化局才編列預算,並訂定「金門文化獎遴選作業要點」,以金門籍、年滿七十歲以上,長期從事文化藝術活動,有傑出事蹟且對家鄉有貢獻者為獎勵對象。得獎者頒給文化獎章及證書,每人並頒發獎金新台幣十萬元。 設立文化獎的目的就是要表揚這些長期對金門文化有貢獻的傑出文化人,喚起大家對他們的尊重,也是對金門傳統文化的重視,進而能起風行草偃之效。從第二屆起每屆遴選出四至五位,十屆下來一共遴選出三十二位當選人;但是從歷屆的自薦或他薦名單來看,每屆都是在八到十人間,且有好幾年捲土重來遴選的人選幾達一半,可見符合條件的優秀人選是越來越少,若不加以檢討改進,未來當選人的「含金量」必定會日益減少。 我們在網路上搜索一下台灣幾個知名的文化獎,像行政院文化獎,每年只有二個名額,獎金一百萬元,台北市文化獎每年三個名額(二名個人,一名團體),獎金五十萬元,宜蘭文化獎兩年一次,一個名額,獎金三十萬元,台南文化獎每年一次,一個名額,獎金三十萬元。但金門小小的地方,每年要遴選出四至五名,獎金十萬元,相較起來金門文化獎的人數似乎多了一些,獎金則少了一點。 事實上,依據文化局訂定的「金門文化獎頒給實施要點」:第三點:「本獎章之請頒採遴選方式,每年舉辦一次,由文化局組成甄選小組,辦理受獎人之遴選及評議工作,受獎名額以一至五人(後來修改為四人)為原則,審查通過後,報請公開表揚之。」及第四點:「得獎人頒給文化獎章,應附發證書,每人頒發獎金新台幣十萬元整。」受獎名額十分有彈性,從一人到五(四)人均可,並非固定要幾位不可,過去也曾有一屆只遴選出兩位的紀錄,可見並不需要囿於名額。 名額太多,若參選人選太少,最後演變成參與遴選很容易得獎,甚至有人年年自薦參選,誤以為戲台下站久了就一定有機會得獎,這就失去當初設獎鼓勵的意義。過去主辦單位文化局也考慮修正「金門文化獎頒給實施要點」,提高獎金,但因近年財政因素都被縣府打回票,主辦單位似可重新考慮縮小名額、提高獎金的建議。 另外,當初設計以年滿七十歲以上作為條件,主要著眼於草創初期,擔心老成凋零太快,所以縮小年齡層面,希望能滿足當前需求,但實施迄今已有隱憂浮現,確實有必要檢討是否還要把年齡當充分必要條件,畢竟台灣其他的文化獎都沒有年齡七十歲以上的限制,只要夠優秀,才藝、貢獻、傳承符合遴選要件,確實不須年齡限制。 金門文化獎走過十年歲月,也建立良好的制度,像為宣揚保存歷屆文化獎得獎者的傑出事蹟及畢生奉獻,自第五屆起文化局特別請專業攝影師拍攝得獎者紀錄短片,確保他們的貢獻不因歲月流轉而被遺忘。為向文化獎得獎人表達尊崇褒揚之意,特別於中正國小民權路側風雨走廊,設置「歷屆金門文化獎風雲榜」,以燈片看板刊登事蹟,表彰大師們的成就及對故鄉的貢獻,讓後輩學習、效法,表揚大會都會邀請歷屆得獎人參加,這些人性化、有傳承意義的做法,都是值得讚許的。
-
以遺產生態系統觀念重新理解金門的文化價值
近年國際環境快速變遷,對各個層面都帶來深遠的影響;在文化資產保存領域有關於價值的認知、保存、詮釋,以及對於人類永續發展的助益等層面上,都有著更進一步的研究發展,對於我國的文化資產保存政策,有著相當大的參考價值。 既往對於文化資產的價值認知,多由單點經線(市街)價值的理解入手,逐步擴展到整個整體面(聚落,街區)以及人與環境的共同價值;透過系列資產(Serial Property)的觀念,使我們對跨不同地域、具群組關聯特性的多個文化資產所共同呈現的價值,有了更深的認知。其中,1994年奈良真實性文件以及後續的研究和文獻,清楚的說明理解與保存文化資產,應該同時關注有形和無形的價值,都已成為目前的國際共識觀念。 為了回顧奈良真實性文件30週年,2025年1月在日本文化廳,日本ICOMOS 和群馬縣政府支持下,於日本群馬舉辦「遺產生態系統下視角的真實性與再進化:遺產社群與永續發展」國際研討會 ,同時也發布一部關於遺產生態系統的「群馬宣言」。 群馬宣言在文件中說明,為回應近年國際重要文化遺產保存趨勢,包括文化多樣性、以人為本、住民參與、永續發展、氣候變遷以及科技化社會等議題。宣言關注遺產和關聯物件共同呈現的價值,建議以生態系統的概念與方法理解並管理這些價值。基於全球脈絡聚焦於包容性的生態系統,概念強調遺產與相關領域各組成部分之間連結的重要性,包括有形與無形、文化與自然遺產,以及人類其他物種和權益關係者之間的關聯並形成的生態系統。 宣言對於推動遺產生態系統提出四項主要建議: 1.促進社區參與並強化其多元價值及多重觀點的影響力;理解地方知識傳統技藝運作模式,尊重原住民傳統,同時考慮到未來使用需求和遺產外部關係人的影響,希望透過開放包容的觀念,採取合宜的方法。 2.遺產生態系統作為跨學科的共同責任;希望建立跨領域的知識架構,協助遺產的管理,同時重視傳統和世代交替的傳承與實踐,由生態系統和真實性,尋求解決具爭議性遺產的共識。 3.對應風險並探索新的可能性;面對不可避免的各種壓力與威脅,強調遺產的韌性與調適方法的建立,注意關聯性力量的參與,以確保真實性價值的保存與管理,重視傳統知識在過程中的運用並擴展至現代與未來用途的需求。 4.永續遺產生態系統與新技術;理解科技發展和數位化技術在現代社會的重要趨勢,希望藉著這些工具,可以進一步保護遺產的生態系統和真實性。 群馬宣言的四項建議,清楚地整合現階段文化遺產保存的時代性任務;建議的生態系統遺產,和世界遺產的「整體性(Integrity)」觀念配合,可以清楚地建構遺產的價值認知和保存體系。宣言中一再強調的尊重與理解傳統知識,是人類邁向永續的重要基礎;各關係人和關聯性機構的跨域協作,更是推動的重要關鍵。 金門擁有豐厚的文化基底,雖然過去已經指定許多單點的古蹟歷史建築,然而我們都充分理解,在百餘處的傳統聚落和歷史街區,以及鄉親們日常生活裡,蘊含著更多的金門文化;它們反映的傳統知識和價值,是金門邁向永續發展的重要基礎。群馬宣言提出的遺產生態系統觀念,確實可以協助重新盤點並理解金門的文化價值,從而思考適宜的保存策略。
-
島嶼型經濟唯有開放交流才有出路
依據金門縣政府觀光處統計,僅五月一日、二日的陸客入境金門人數就有4,754人;而整個五一長假,更逾7,600陸客入境,連帶使地區不少特產店及小吃店擠滿人潮。金門也因為大陸觀光客湧現,加上台灣勞動節來金旅客,使得平日冷清的金門街頭,出現久違的人潮,也帶動金門旅宿、租車、特產及地方小吃等,出現一波榮景。 據悉,民宿及大型旅館的入住率多超過五成以上,「台灣好行」的載客率也有75%。雖然多數為自由行(比例超過九成以上),加上疫情之後,全球各地景氣普遍不佳,所以觀光客的消費能量不若疫情之前豐沛。但對於小島金門而言,金廈兩岸間的交流熱度,攸關金門觀光市場之活絡態勢。 金門縣長陳福海表示,隨著小三通人流持續升溫,縣府團隊將持續強化觀光互動與民間往來,希望透過穩健、有序的觀光交流,帶動金門地區經濟、觀光與服務業同步發展。他更進一步指出,金門身處兩岸之間的前線位置,自歷史、文化到地緣關係皆具備特殊角色。面對當前小三通交流逐步恢復,他強調金門縣政府會持續把握契機,推動更多觀光與民生層面的交流,盼能成為兩岸互動的友善窗口與實驗平台,進一步深化彼此間的理解與信任。 眾所周知,目前兩岸氛圍不佳,官方已經幾無正式往來;隨著中美經貿與科技等全方位競爭展開,以及美國三十六萬億美元美債務隨時都有暴雷風險,美國為了緩解自身債務到期壓力,而對全球與其有貿易往來國家課徵高額關稅,台灣也在徵收之列,且稅率高達百分之三十二(僅比大陸的百分之三十四略低)。同時,台灣在美國壓力之下,同意將台灣產業命脈台積電相關產業鏈轉移到美國。此舉對台灣未來而言,不只是流失大量高薪就業機會,對台灣經濟衝擊也難以估量。 而就在中美關稅對抗之際,五月七日到十日,南亞大國印度與大陸支持的巴基斯坦發生空戰;結果以大陸戰機及導彈、預警雷達等全套武器裝備迎戰的巴基斯坦大勝印度,大陸軍力之強震動全球;挾此餘威,美國又在中美關稅大戰中,敗下陣來,雙方於五月十二日發表共同聲明,關稅又退回四月二日原點。因此,彼消此長之下,相比於大陸,台灣的關稅就多了百分之二十二,未來在經貿往來的競爭力,必然大幅下降。 在上述大背景下,金門也必將受到台灣影響。而金門與台灣都屬於島嶼型經濟,理應更加開放,封閉只會讓自己更加寸步難行。在台灣的政治及經濟雙重困局之下,金門幸好還有小三通一途,可以稍加緩解金門發展觀光的困境;兩岸三通不僅可以帶來觀光人流,也能牽動消費與服務產業的連動發展。 誠如陳福海縣長所言,金門的發展必須根植於地方優勢,善用小三通與地理區位所帶來的戰略契機,進一步深化兩岸觀光與民生交流;透過多元觀光策略與在地產業結合,帶動經濟活絡與民生發展,讓金門成為兩岸和平交流的示範區與永續發展的生活島嶼。
-
愈在地,愈國際─從金門迎城隍遶境談起
適逢農曆四月十二日,5月9日午後的金城後浦街區鑼鼓喧天,「浯島邑主城隍遷治三百四十五週年」遶境巡安於9日下午一點左右正式展開出巡活動。當日恰逢天降甘霖,民眾熱情不減,虔敬之心未受絲毫影響,官民一心,共同見證城隍爺出巡的莊嚴與感動。 據了解,金門城隍廟始建於明洪武年間,迄今已超過六百年歷史,是金門最具代表性的信仰中心。每年農曆四月十二日舉行的「迎城隍遶境」,源自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城隍爺遷治後的傳統紀念,與多數廟宇慶祝神明誕辰不同,它著重於歷史記憶的再現與空間遷移的儀式性再生,讓地方歷史轉化為集體宗教實踐。 在全球化與地方文化保護交錯拉扯的今日,愈來愈多地區開始思考:傳統文化該如何「活下來」?又該如何「走出去」?金門的迎城隍遶境活動,正是一個從地方走向國際的活教材,它不只是金門人的宗教信仰,更是台灣宗教文化在全球文化舞台上的展示。 今年適逢遷治345週年,活動規模空前,不僅有金門四境的陣頭團體接力演出,還有來自台灣與中國各地的宮廟共同參與。這樣的宗教交流,不僅是信仰的互動,更是文化認同的呈現。宗教信仰成為跨越地理與政治邊界的文化語言,使地方宗教實踐展現出超越地區的凝聚力。從在地出發的宗教盛典,為何會具有國際潛能?關鍵在於儀式本身的「文化密度」與「共感力」。迎城隍遶境的隊伍由各種傳統藝陣、神轎、香客構成,結合聲效、舞蹈、戲劇、服飾、科儀等多重文化元素,是一場流動的民俗博覽會。這種文化多元性與可視化的表演特質,正是當代觀光與國際文化交流所看重的資源。 正如陳縣長所言,這不僅是宗教活動,更是凝聚鄉親情感與文化認同的時刻。面對地方人口外流與文化斷層的挑戰,地方政府嘗試將迎城隍從一日宗教儀式擴展為一整個月的文化季,結合觀光、產業與教育資源,為地方注入新的活力。這種「文化資產+觀光策略」的結合,若能持續深化並精緻化,不僅可吸引國內外遊客,更可能發展為如日本「祇園祭」那般具有國際知名度的文化活動。 當然,宗教信仰的根本在於誠敬與信念,而非表演與觀光。因此,在推動文化觀光化的同時,也必須維持信仰的尊嚴與儀式的核心價值。主辦單位與地方宮廟的合作關係、信眾的主體性參與、祭儀的歷史脈絡理解,都是活動能否永續的關鍵。此外,愈來愈多的外來參與者(如攝影者、觀光客)與年輕世代的投入,亦為傳統儀式注入了新的詮釋與能量。他們可能對城隍爺的歷史故事不熟悉,但透過影像紀錄、社群分享與導覽解說,他們開始與這項活動建立關係,從觀看者逐漸轉為理解者甚至參與者。 「愈在地,愈國際」,這句話在金門迎城隍活動獲得了具體體現。只有當一個地方文化深植於地方社群、被當地人所珍視並持續實踐,它才有機會成為世界的文化資產。不是改變傳統去迎合世界,而是讓世界看見這片土地的獨特價值。 在鑼鼓聲中,在煙火與香火之間,金門讓人看見了一個地方如何以信仰為軸,連結歷史與未來,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走出自己的路。
-
從戰地走向和平:金門的歷史縱深與未來展望
金門,這座在烽火中錘鍊而出的島嶼,其歷史的厚重與複雜性,絕非僅僅是戰地風雲所能概括。它以戰火為底色,卻也浸潤著僑鄉的溫情,交織著過往的苦難與對未來和平的殷切期盼,宛如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等待著被更深刻地解讀與書寫。 綜觀金門的歷史長河,從唐代的海防重鎮,到明清時期的兵家必爭之地,再到國共內戰的關鍵防線,無不烙印著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所賦予的戰略意義。然而,金門的底蘊遠不止於此。閩南文化的深厚積澱,以及僑鄉經濟帶來的繁榮,共同塑造了金門獨特的文化景觀。航海的歷史如同無形的絲線,不僅牽繫著無數遊子的鄉愁,更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島嶼的性格與未來的發展方向。長期的戰地政務,雖曾為金門帶來特殊的限制,卻也沉澱出一種堅韌不拔、守望相助的戰地文化,使其在歷史的長河中,如同歷經磨礪的珍珠,散發著獨特而耀眼的光芒。 在全球局勢變遷加速的當下,金門的發展迎來了新的歷史節點。如何擺脫過往戰地的陰影,轉型為一個和平、健康且永續發展的島嶼,成為當前重要的課題。政府所倡議的三大委員會,聚焦於綠色生態、民主深化與健康社會的建構,為金門的轉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機。金門應當以其獨特的戰地文化與濃厚的僑鄉特色為基石,積極發展海陸觀光產業,同時不忘強化文教與武備,使其成為和平與韌性的典範,在歷史的轉折點上,展現出屬於自己的獨特姿態。 更重要的是,金門的歷史地位使其在台灣的社會防衛韌性戰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它不僅是明鄭復台的重要基地,更在國共內戰期間,以其堅守捍衛了台灣的安全。其戰略價值不僅體現在軍事防禦層面,更在於其作為兩岸和平交流潛力的巨大空間。戰地政務解除後,金門在民主憲政發展方面所展現出的活力與潛力,也為台灣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與啟示。 深植於閩南僑鄉深厚底蘊與宗祠群落歷史地緣之中的,是金門的精神憲政實踐。透過中央與地方政府的協調合作,金門正以兼顧生態安全與觀光發展的和平健康理念為引導,並融入台灣多元的戰略思維,擘劃以星羅棋布的碉堡坑道與連結僑鄉的海洋航道為骨幹的發展藍圖。 展望未來,金門不僅將承接島鏈軍事與國土民事國防演練的政策實效,更將有望成功地將海陸國防觀光治理轉化為現實,進而開創出結合民族精神教育、文事行政與海洋體育武備軍事動員的金門精神文教武備。這不僅是對金門戰略歷史地位的深刻轉化,更是其蛻變為國防憲政發展典範的重要倡議與堅定支持。 綜上所述,金門未來的轉型,不僅是島嶼擺脫戰地陰影的華麗蛻變,更是台灣在國際社會中展現韌性與智慧的有力證明。金門的經驗,是一筆無價的寶藏,為台灣社會防衛韌性戰略提供了珍貴的啟示,使其在全球舞台上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輝。我們有理由相信,金門的未來,將是一幅以綠色生態為底、以健康福祉為色的絢麗畫卷,承載著和平與繁榮的深遠期盼,如同悠揚的詩篇,持續吟詠著這座島嶼獨特的過去、充滿活力的現在與充滿希望的未來。
-
培育傳統建築修復人才 傳承聚落文化與技藝
金門不僅是島嶼戰地記憶的載體,更是閩南傳統聚落文化的重要保存地。走進金門鄉間,一幢幢紅磚赤瓦、燕尾飛簷的古厝靜靜矗立,這是建築技藝的結晶,更是世代族群記憶與生活文化的凝聚。面對氣候變遷、人口流動與現代建設的挑戰,如何延續這份文化資產、培育具有專業素養的修復人才,已成為當代文化保存的一項重要課題。金門縣政府近日舉辦「傳統建築修復設計與施工安全衛生教育講習」,正是對此課題的具體回應與積極作為,值得肯定與深思。 技藝傳承須建立於知識與實務兼備之上,傳統建築修復不同於一般的建設工程,其特殊性在於必須尊重歷史原貌與工法邏輯,同時也不能忽視現代安全與使用需求。在這樣的前提下,修復人才不僅需要具備歷史、藝術與材料的基本認知,更必須掌握施工現場的實務技術與安全意識。此次講習特別設計「結構補強」、「泥塑工法」與「施工安全衛生管理」三大主題,正好反映出修復工作中從理論思辨到現場實作的多元需求。 以「結構補強」從實際案例切入,剖析在不破壞原有建築風貌的前提下,透過工程設計強化結構安全,不僅提升了學員的技術視野,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保留與創新並重」的修復觀念。正因為傳統建築大多缺乏現代結構標準的設計,因此每一項補強工程,都需要在歷史尊重與技術可行之間取得平衡。 而「泥塑工法」則是對傳統工藝文化的一次深度探索,傳統工藝背後所蘊藏的文化底蘊與創作智慧深厚。泥塑表面上只是牆面裝飾的一環,但其實它承載了祖先的信仰、美學與生活方式。透過對這些技法的教學與示範,不僅讓學員習得工藝技能,更讓他們理解這些建築符號所代表的文化價值。 修復是一門細緻工作,更是一場與時間對話的工程。然而,不論工程再具美學價值,若忽略了施工過程中的安全風險,那麼任何努力都可能前功盡棄。此次講習特別安排「施工安全衛生管理」作為壓軸課程,展現出對現場施工管理的重視。從風險辨識到制度設計、從衛生條件到突發狀況應對,層層剖析施工現場潛在的安全挑戰。許多傳統建築位處狹窄街巷、地基不穩、構造老舊,任何疏忽都可能釀成不可逆的損害,修復人員若能具備完整的安全意識與風險評估能力,才能在兼顧美觀與歷史價值的同時,確保施工人員與周邊居民的安全。 文化資產的保存不能只是單次性的工程標案,而應是長期性、制度化的知識累積與人才培養,以建立系統性的人才培育機制,厚植修復基礎。從這次講習的參與熱度可見,業界對於系統性學習的需求極為殷切。無論是初學者、在地工匠,或是已具多年經驗的工程師,皆能從中獲得啟發與實質進步。這樣的正向循環若能持續下去,將有助於形成一股本土修復人才的培養能量,為金門未來的文化保存工作奠定更穩固的基礎。 然而,培育修復人才與推動文化保存,不應只是政府與少數專家的責任,它也需要社會各界的理解與支持。文化建築若沒有被重視,它的價值就無從傳遞;若民間缺乏保存意識,即使技術再高明,也難以形成實質的文化動能。希望透過這樣的學習平台,培育更多兼具理論與實務的修復人才,這不僅是一種行政目標,更是文化政策的價值體現。未來可考慮與金門的職校或大學院校合作設立常設課程,並結合現場工地實習與師徒制工藝傳承,讓修復教育由短期講習走向長期職能系統;同時也應建立公開資料庫,記錄每一次修復過程與技術細節,供未來研究與實務參考。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而建築正是文化最具象的載體。文化保存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將文化保存觀念進一步推廣至社區與學校,讓更多年輕世代認識金門的建築之美,進而願意投身相關產業與職涯。我們若能培養出一批又一批有志、有術的修復人才,那麼不僅是保存了一磚一瓦的建物,更是延續了一整座島嶼的生命記憶。
-
勞工朋友功在國家 犧牲奉獻無怨無悔
五一勞動節日,熱鬧滾滾,喜氣洋洋,各鄉鎮都有表揚模範勞工大會,縣長陳福海肯定勞工朋友,發揮職人精神,為金門發展做出貢獻。 為表達對勞工朋友的重視與敬意,金門縣政府於五月一日上午十時在金湖大飯店舉行勞動節慶祝活動,由副縣長李文良代表縣長、總工會理事長盧志忠與嘉賓頒獎表揚模範勞工暨二優良工會,立法委員陳玉珍、金湖鎮長陳文顧、烈嶼鄉長洪若珊、金湖鎮民代表會主席蔡乃靖、金門縣車船管理處處長何佩舉、金門縣陶瓷廠廠長林蔚尚、金門自來水廠廠長楊沁杭、金門日報社長蔡湛成,以及金門縣農會、漁會理事長、金門各職、產業工會理事長及幹部出席觀禮,爰特藉此向他們致上最高的敬意,虔祝他們闔府平安、萬事如意、心想事成。 此外,郵務人員通稱綠衣使者。言及於此,想起金門有位郵務前輩,他是烈嶼鄉人,大名吳萬雷。記得早年要去一趟烈嶼,真箇要「過船渡槳」,勞師動眾,極為不便,如遇到天候不佳,更為困難,必須藉助舢舨。倘適逢大漲潮,則要置身海水中上、下船,上船時更要敦請吳萬雷先生幫忙揹扶始得上船,長年累月遂行遞送郵件,對此無怨無悔,如今雖然已經仙逝多年,他的身影依然留在許多人心中,大家對他念念不忘。緣此,他當選過金門好人好事多次,屢屢受到中央獎賞表揚,當選全國模範郵務人員,獲得最高「郵務」人員美譽。所謂: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可敬可佩。 更難能可貴的是,他的後輩繼承他的衣缽,從事郵政服務,敬業樂群,風雨無阻,吃苦耐勞,和藹可親,受到大家一致好評,堪稱模範郵務之家。 勞工是大家的勞工,無時不在,無處不到,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勞工,開車駛船少不了勞工,水溝不通,電力有問題,都要專業人員結合勞工予以解決,勞工朋友真偉大。 再說,金門各鄉鎮村里社區長輩老人供餐點,乃至各村里社區的長照站,都需藉由勞工的力量予以達成。 可以預見,金門要繁榮進步,唯一的途徑,借助發展觀光,特別是幾個參觀的展館勞工人力不可少,倘有足夠的勞工人力加強服務,來賓參觀的心情不同。有鑒地區現有的參觀館點,人力尚須盤點檢討加強,其中有些軍事景點用餐時間,常有放空的狀況發生,惟恐予人留下不良的印象,這點還請主管部門注意,予以加強改善。 有心最好,核心價最高。有人從事志工,全心投入,全力以赴,心甘情願,天天為孤苦老人送餐,風雨無阻,勞怨不辭。這種人生以服務為目的,值得效法,勞工不該成為關稅戰的代價,社會應該反思勞動價值的重要時刻,然而今年的勞動節,國內基層勞工卻因為承受前所未有的雙重壓力,一方面美國以「對等關稅」為由,對臺灣出口產品祭出貿易壁壘,不僅削弱了臺灣產業的外銷競爭力,也使本土製造企業面臨訂單數流失、無薪假與裁員的多方憂慮。另一方面,長期積壓的勞動政策問題仍未獲得實質性的改善,職場霸凌頻傳,護理人員嚴重透支,公務體系的勞工權益長期受限,薪資結構停滯不前,層層的困境疊加,形成基層勞工無以為繼的生活危機,我們不要口頭承諾和象徵性的致意,而要看得見制度性改革或啟動,唯有如此,臺灣的勞工才能從被動承受者,轉變為共同迎向未來的改革主體。
-
旅次有感回升 凸顯小三通積極性
每年5月1日至7日是大陸五一黃金周假期,與農曆春節、十一假期都是大陸旅遊旺季,因其連休帶來巨大的假日經濟效益,而被稱為「黃金周」,近年來每逢連假期間,大陸國內各景區與鄰近國家無不爭相吸引大陸觀光客旅遊消費。 果不其然,今年五一連假期間,金門也迎來疫情以來首波陸客高峰,水頭碼頭通關人潮大排長龍,地區各大景點遊客絡繹不絕,許多商家都湧現排隊人潮,包括特產店、藥妝店、手搖飲等業績成長超過3成,展現久違的觀光榮景,也再次見證大陸觀光客帶來的經濟潛力。 事實上,自去年9月27日起大陸開放福建居民赴金門旅遊簽注後,金門觀光人數就持續成長,2024年小三通入出境旅客總人次突破130萬大關,達1,302,366人次,展現疫情後穩定復甦的態勢。根據金門縣政府觀光處統計,今年4月底前,小三通出入境旅客人次破55萬,較去年同期成長近5成;5月1日單日出入境更達5,215人次,入境陸客高達2,465人。值得注意的是,自2024年9月底大陸開放福建居民赴金簽注後,自由行旅客占比達95.6%,顯示疫後旅遊型態從團體轉向個人。 凡此種種,顯示小三通逐漸恢復往日榮景,但來客結構的改變也同樣為地區觀光產業帶來挑戰,值此全球局勢動盪,兩岸關係急凍之際,金廈小三通重拾往昔熱絡景象,無論對兩岸交流與金門在地觀光經濟發展,都具有高度意義。 自去年520賴政府上台以來,原本就低迷的兩岸關係更持續深陷谷底,尤以近來一連串針鋒相對的措施,臺海兩岸更是身陷惡意螺旋之中,不僅官方對話全斷,就連兩岸民間的對立氛圍也越來越強烈,長此以往,不得不讓人憂心,兩岸關係究竟何去何從?台海緊張情勢是否更加不穩定?在雙方這樣的對抗思維與氛圍下,又該如何化解潛在的衝突? 我們必須重申,儘管世局紛擾、兩岸對立,但確保兩岸穩定與台海安全,依舊符合兩岸人民最大利益,也始終應該成為兩岸關係的最大公約數,依此,金廈小三通與陸客來金旅遊,在兩岸關係空前對立、緊繃的現在,尤顯其意義與積極性,不但不應輕言限縮,兩岸當局更應積極作為,致力優化通關環節,友善往來小兩岸之旅客,甚至考量實際需求增加航班,以嘉惠兩岸人民。 此外,有鑑於現行福建居民赴金門、馬祖旅遊之措施,正平穩且有序地落實,在此基礎上,北京當局或可進一步考慮擴大福建以外居民赴金馬旅遊簽注,以增加大陸居民前來金馬旅遊的意願。與此同時,我方除了考慮平穩增班,對於乘客身分資格放寬與申請程序簡化等具體優化措施,亦可展現實質作為,共同促進小三通人數持續增長。 至於此次五一黃金周陸客大舉來金凸顯的諸多課題,包括如何持續提升地區旅遊量能?如何讓地區各行業與商家都能雨露均霑、同受其利?如何規劃更深度、具特色與高品質的創新遊程,同樣是縣府與地區觀光產業鏈必須嚴肅面對的議題,觀光旅遊向來是金門重要產業,其中,小三通與大陸地區遊客更是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期待產官各界以更前瞻與具體之規劃,營造更為優質的旅遊環境與品質,提升兩岸人民往來金廈的便利性,提升金門觀光產業整體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