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民防烈士入祀忠烈祠 遺眷感慨:一盼四十四載儘管心仍痛但也欣慰親人終於受到國家肯定的榮耀也期盼兩岸自此和平共處終結歷史悲情

發布日期:
記者: 翁碧蓮報導。
點閱率:976
民防烈士入祀忠烈祠 遺眷感慨:一盼四十四載儘管心仍痛但也欣慰親人終於受到國家肯定的榮耀也期盼兩岸自此和平共處終結歷史悲情

民防烈士入祀忠烈祠 遺眷感慨:一盼四十四載儘管心仍痛但也欣慰親人終於受到國家肯定的榮耀也期盼兩岸自此和平共處終結歷史悲情

民國四十七年「八二三砲戰」漫天硝煙已然落盡,但歷史傷口在四十四年後的今天,依然在遺眷內心深處隱隱作痛,在砲戰當年罹難的三十八名民防自衛隊員,昨天入祀太武山軍人公墓忠烈祠,遺眷們感慨萬千地表示:「這一天等了四十四年了。」

八二三戰役時,中共以四十七餘萬砲彈砲擊金門島群,金門民防自衛隊員支援國軍作戰,在砲火中挖戰壕、協助灘頭運補、搶修通信線路等,留下可歌可泣的史頁,而這場戰役也奪走無數人命,造成無數家庭支離破碎,留下難以抹滅的椎心之痛。

今年七十五歲的王翠屏老太太,為民防烈士黃長庚的遺孀,她說,她的丈夫罹難,留下四名年幼子女,最長十歲、最小僅四個月大,為了養活嗷嗷待哺的子女,不會農事粗活的她,也學著如何種田,不料,當時位於金沙鎮西園里老家也「中砲」,房屋付之一炬,全家僅有衣服全都燒光光,一件不剩,只好投靠親友,這段苦日子雖然過去很久了,但回想起來仍是心酸酸的。

「四十四年了!卻未帶走她內心的傷痛」,楊寶羨提及丈夫王天生,仍難掩悲痛神情,一度紅了眼眶,她記憶猶新指出,當年她的丈夫王天生,與村人呂主權、呂主賜被徵召前往料羅灣灘頭運補,不幸同時遭砲擊陣亡,她丈夫當時年僅有廿九歲而已。楊寶羨哽咽地說,她的丈夫是家中獨子,對獨子殉難,家中年邁的婆婆難以接受,天天以淚洗面,不久就哭瞎了眼,而留下八歲童養媳、五歲及未滿周歲二名幼女,全家生計重擔,也全落在她一個人的身上,她除了下田耕作,也利用晚上縫鞋底及修改衣服,賺取微薄收入勉強維持一家生計。

薛永妥是烈士薛扶國的遺子,他父親罹難時,他才出生三個月,家中還有三位未成年姊姊,靠著親戚、鄰居分耕田地,由母親一手扶養長大成人,他說,他由母親口中得知當年父親是接獲通知,準備前至珠山砲陣地做工事,在途中被砲擊中,身首異處,十分淒慘,八二三戰役是全家人心中的痛,但相信時間會沖淡一切。

儘管過了四十四個年頭,每位民防烈士遺眷都有一段不為人知心酸往事,但他們都以親人終於能入祀忠烈祠,受到國家肯定的榮耀,而感到安慰不已,而在見證戰爭可怕,他們也期待兩岸自此和平相處,化干戈為玉帛,終結歷史悲情。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