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縣長接受新加坡兩家媒體專訪指金廈定期航班為兩岸提供交通捷徑金門盼取代港澳角色帶動經濟繁榮

李縣長接受新加坡兩家媒體專訪指金廈定期航班為兩岸提供交通捷徑金門盼取代港澳角色帶動經濟繁榮
針對國內炒得火熱的族群及國家認同問題,縣長李炷烽昨日接受新加坡「新傳訊電視公司」及「聯合早報」記者專訪時強調,不論台灣、金門及中國大陸都是炎黃子孫,也都有相同的血統、民情、風俗、習慣等,強加區隔實在不具任何意義,同時認為這種刻意挑動族群議題的作為只會消耗國力,對金門及國家的未來沒有任何幫助。
昨日下午新加坡報業控股公司所屬的「新傳訊電視公司」華語U頻道執行記者黎學平及「聯合早報」駐台記者陸凱聲、李氣虹等人聯袂來金製作專題,三人對兩岸議題相當關注,採訪前也作了不少「功課」,所提出的問題亦相當尖銳。
黎學平等人在訪談中指出,此次立委及縣市長選舉結果,新黨受到相當程度的挫敗,也一定程度凸顯了金門的特殊,因此詢問金門站在兩岸之間,是否對「族群」及「國家認同」問題感到尷尬?金門未來的方向又如何?針對台聯黨攻訐金、馬地區向大陸買水的作為是「借題發揮」,有為中國大陸「促通」之嫌,金門方面的態度如何等。「台商子弟學校」的議題也引起黎學平等人的高度關切,不斷詢問未來的規劃方向。
李炷烽在答覆中針對尖銳的族群及國家認同問題指出,不論台灣、金門或中國大陸,彼此都是炎黃子孫,均具有相同的血統、民情、風俗、習慣、語言、文化、歷史,少部分人士欲強加區隔或割裂彼此情感的作為,恐怕只是單純的選票考量,不但無法為人民帶來任何益處,甚至可能因不斷內耗造成國家競爭力的下降。
李炷烽說,台灣如果不能重視金、馬等離島弱勢族群,又怎能期望國際社會重視台灣這個弱勢國家?李炷烽說,金門過去被稱為「三民主義的模範縣」,也口口聲聲說要與對岸良性競爭,但幾十年軍經建設的結果卻完全經不起現實考驗,拿金門現況與一水之隔的廈門相比,大概只有「無地自容」四個字可以形容。
李炷烽指出,中央政府財政赤字已達到「數以兆計」的程度,金門勢必無法期待中央再給更多資源來協助發展。李炷烽表示,「小三通」的實施是地方及中央各級民代多年極力爭取的結果,但政府方面卻沒有做好準備。未來金門希望局部取代港、澳角色,透過人、貨的流通帶動金門經濟流轉,因此相關的基礎建設刻不容緩,更需要中央的大力支持,倘若中央無法在財政上支持金門,至少在政策上要給金門更多空間,讓金門扮演兩岸關係「安全瓣」的角色,透過「小三通」擴大試辦的過程累積經驗,為未來全面「大三通」做好準備。
台商子弟學校方面,李炷烽指出,金門的人口不多,教育環境具有「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巧」的特色。而台商為了事業發展,往往不得不「拋家棄子」全心投入,因此衍生出不少青少年的教育及社會問題,加上大陸地區的台商子弟學校,不論在教學環境、教材選擇上都不能與台灣相比,使得教育成為最讓台商頭痛的問題之一。
李炷烽說,四月中旬正式上路的「定期航班」,已為兩岸提供了便捷的交通管道,未來只要進一步開放台商及眷屬中轉,並簡化入出境相關作業流程,相信台商一定願意把孩子帶來金門就學,台商子弟學校的設立也能「水到渠成」。李炷烽說,金門方面刻正加強外文及電腦資訊等教學課程,不排除自九月份的新學年起,將英語教學延伸自小學一年級開始實施,雖然目前瞭解金門、願意來金就讀的人數不多,但李炷烽對這項計畫的順利實施相當有信心,暑假期間也將邀請台商來金實地考察就學環境,並透過各種管道向台商廣為宣傳。
至於金、馬地區向中國大陸買水、接電,李炷烽強調這單純只是個「民生問題」,不必有太多政治上的聯想或意識型態上的堅持。李炷烽說,金門的人口現在還不超過六萬人,從台灣運水或許還能應一時之急,但從長遠的眼光來看,金門不能、也不會永遠只有這樣的規模,如果不設法「就近取材」,找到廉價而供應無虞的水、電資源,硬是讓全國人民共同負擔昂貴的運水及電力開發費用,恐怕也不盡合理,因此對「台聯」所謂「借題發揮」及「促通」的說法認為過於短視。
黎學平一行花了將近一個鐘頭的時間進行專訪,結束後並特別安排前往金湖國小參訪,以瞭解金門設置台商子弟學校的準備情形,於下午五時許搭機返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