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縣長接受比利時政治學者彼得曼專訪
關心金門在兩岸關係上的發展議題,比利時「列日大學」政治系教授兼「國際關係政策分析中心」主任彼得曼,昨下午前往金門縣政府拜會縣長李炷烽,就金門民生用水、兩岸關係發展、小三通試辦情形等,進行專訪了解。縣長李炷烽也希望透過彼得曼未來在文章發表時,傳達金門人不希望再有戰爭發生的心聲,也是兩岸人民以至全人類都應該揚棄戰爭,畢竟「戰爭無情、和平無價」。
彼得曼在就金門縣政府職掌談到金門用水、小三通試辦,以至兩岸關係發展議題時,縣長李炷烽也透過陪同翻譯表達對所提問題的看法和作說明。
縣長李炷烽指出,金門在財政上有三分之二靠地方稅收和公營事業單位盈餘,在全國二十三縣市中,財政自籌比例排名前六至八名,另外三分之一靠中央補助則在各縣市中排在後面約第十六至十八名。而在隨著菸酒稅法的實施,由於稅賦高,財政相形更為困難。他並指出,金門在地理位置上靠近中國大陸,開發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比台灣開發的四百年要早很多。金門由於自古以來就是中原到台灣的跳板,且近五十年來國共戰爭,使金門一直處在戰地前線、軍事反共大陸跳板的角色,因而五十年來都處於較封閉、停止開發的狀態。
他指出,兩岸隨著金馬小三通的試辦,雙方互動往來、接觸日益頻繁,是近二年來的大事。在金門用水方面,由於金門先天上的條件欠缺,年平均降雨量約為一千一百公厘,但蒸發量為一千七百公厘,因此經常處於旱季和缺水情形。而今年由於雨量少,因此更面臨缺水的困境,要真正解決缺水問題,從大陸引水、接水才能真正解決金門缺水問題。舉例來說,像新加坡靠馬來西亞、香港靠大陸的接水,許多小島都有這樣的作法,因此才有此向大陸接水主張,但由於地方政府不能作主,所以金門缺水問題一直存在。
至於談到金門人口問題,李縣長也不諱言指出,由於金門先天環境不好、雨量少、土地貧瘠,致人口外流,但金門自古以來就是僑鄉,旅居海外就高達七十四萬人,遍及東南亞一帶,而受早年戰爭影響,遷徙台灣也為數不少,在一九七○年代金門人口數最多高達六萬多人,後來又人口外流,直到試辦小三通後,人口才有回升現象。有關假設性的大陸人民來金尋求政治庇護,及非法移民問題,李縣長認為金門地方不大,加上對岸管制嚴、金門工作機會少,大陸人民較不可能會有此舉發生。
李炷烽也強調,由於兩岸在歷史淵源、血緣親等相同,兩岸未來關係的發展是分不開的,一定會更「往前走」。而透過大橋的連接,即他本人當初競選口號的「讓兩岸認識金門,讓金門走向世界」,未來將有一天開車到大陸,以至前往歐洲,這個夢想終有一天會實現。而金門並期待中央政府在小三通政策上的更開放,同時盼望未來能適度扮演香港、澳門的角色,讓兩岸人民往來、台商進出大陸回台灣,更加順暢與符合大家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