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府規劃復建明初倒影塔與矛山塔

縣府規劃復建明初倒影塔與矛山塔
金門在明初同時興建的金門城南磐山的「文台寶塔」、太武山巔的「倒影塔」,及水頭矛山的「矛山塔」,因天災和戰亂因素,現僅存「文台寶塔」,縣政府規劃復建「倒影塔」,及「矛山塔」,縣長李炷烽昨日聽取規劃簡報,他強調,站在文物保存觀點,重建古塔勢在必行,金門發展觀光必須以文化做內涵,期讓六百多年前三塔相互輝映的歷史重現。
明金門三塔,時至今日物換星移,僅存「文台寶塔」,就歷史沿革及其所呈現文化價值,「倒影塔」、「矛山塔」是有復建必要,縣政府委託陳木壽建築師事務所規劃,並由金門縣采風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黃振良擔任計畫主持人,昨日上午由縣長李炷烽主持計畫審查會,聽取規劃簡報,縣府參議蔡是民、民政局長李增財、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課長蘇承基,金城鎮長蔡輝詩、金沙鎮長黃奕焮、學者專家李增德、江柏煒、金水里長黃國民、及金防部人員與會參加,就建塔規劃簡報內容交換意見。
黃振良說明明初金門三塔的興建背景,他指出,明初,沿海寇亂猖獗,但政權初立,國基未穩,國內百廢待舉,無力建立強大水師,因此採行海禁政策,洪武十六年起,積極致力修防自固的海防工作,洪武十九年,信國公湯和受命經略閩浙以禦倭寇,湯和以周德興為副,洪武二十年,周德興至福建增建、移置及藉兵築城的衛指揮使司有五處,守禦千戶所十二處,水寨五處,巡檢司有四十五處,明代海防建設目的在防禦倭寇,以利水軍巡防,各衛所、水寨與遊兵皆要巡遊海上,並與鄰區水軍會哨,相互支援,構成防禦打擊網,周德興在金門構築金門千戶所城及烈嶼、陳坑、峰上、田浦、官澳五處巡檢司,故在重要海道線上建石塔,作為水軍海上巡會之導標。
黃振良指出,明初金門三塔,倒影塔,坐落太武山「明延平郡王鄭成功觀兵奕棋處」石室頂;矛山塔,坐落金水村矛山山頂,及文台寶塔,坐落金門城南磐石山,皆完工於明洪武二十一年,三塔均以花崗石材構築,砌築之手法相近,同屬石砌之實心塔,三塔為金門歷史之代表,更可為明代倭寇、海盜為害沿海居民之見証。
黃振良指出,三塔雖同期創建,然六百多年後所呈現之歷程與結果各不相同,三個塔,碩果僅存的文台寶塔,名列台閩地區二級古蹟,已徵顯其觀光性、景觀性、歷史性的價值。至於倒影塔,為八角型,高五點七六公尺,塔制也是葫蘆,在民國六年的風災中,倒影塔可能也有受損,民國七年大地震,塔傾圯殆盡,民國二十五年,林乃斌等人倡募重建,,民國二十六年七月前竣工;民國二十六年十月,日軍據金之前,甫竣工的倒影塔,即遭拆除,三十八年,國軍進駐太武山後,原塔址上建為哨站,遺址位於太武山玉章路北側「明延平郡王鄭成功官兵奕棋處」的石室頂上,石室頂上的巨石即原來之塔基,遺址現建有軍事哨站,軍事哨站已廢棄不用,倒影塔上「文峰聳秀」字石遺留下來,現存原「峰」、「秀」、「聳」字石,及原寶蓋石,散落在遺址周遭環境中,石頭上仍可看到「峰」、「聳」、「秀」的字體,由於倒影塔僅遺留該四件原構件,形貌推測仍缺老照片等証據佐之。
黃振良表示,位於舊稱金龜山之矛山頂的矛山塔,為六角型,高十一點五二公尺,塔制也是葫蘆,距水頭約一百五十公尺,民國二十四年十月三十日出版的「塔峰」月刊中,有矛山塔之原貌照片,民國四十九年六月十七日美國總統艾森豪來華訪問前夕爆發「六一七砲戰」,矛山落彈頗多,民國五十年七月十四日,矗立在矛山頂上達五百七十三年歲月的矛山塔,因軍事因素而拆除,矛山塔餘有老照片可推測原貌,現有五分之一的塔石殘留,塔基下方,現存原石葫蘆構件受損,頂端的石筆佚失,南側巨石下方,有天然石洞,石洞入口處的牆石即原有構件,現存原石構件,部份移作階梯及路基使用。金龜尾和矛山往昔海防地位十分重要,基於船行安全需要建二石塔作標竿,文台寶塔係文峰塔,矛山塔則為航標。
黃振良指出,該區域在戰地政務解除後,除塔山電廠、四海飯店,施工中之氣象觀測工事外,大部份區域尚未開發,位於金門國家公園古崗區兩側,銜接水頭聚落與金門城、水頭碼頭及吳稚暉亭,該區有許多重要之歷史景點與保存良好的海岸景觀,位於金門千戶所城至水頭碼頭的居中位置,可與鄰近的歷史景點等結合,成為「歷史性觀光區域」。
與會人員對於金門三塔,見証明代防倭、防海盜歷史,同時也兼有振起文風作用,復建「倒影塔」、「矛山塔」很具有意義。
對於「倒影塔」、「矛山塔」的重建,金防部和金管處也都表示樂觀其成,但因塔址均位於軍事要塞管制區、國家公園特別景觀區內,縣長李炷烽也要求相關部門配合金防部、金管處於近期內實地會勘,以利後續推動。
針對軍方就建塔可能軍事安全疑慮,李縣長也表示縣府會予以尊重,但可以將建塔和開放分開處理,一方面先修塔,至於開不開放,可另案處理。
李縣長指出,從民國八十年起,水頭村民即陳情要求重建「矛山塔」,但因政府長期的漠視,遲遲未有結果,政府有責任來讓古蹟風華重現。
李縣長指出,金門發展觀光必須以文化做內涵,未來「矛山塔」復建,即可與規劃中碉堡藝術村、氣象站等結合為兼具古蹟、軍事和生態的觀光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