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黃國泰蒐集保存維護古文物樂在其中

發布日期:
記者: 李增汪/專訪報導。
點閱率:1,406
黃國泰蒐集保存維護古文物樂在其中

黃國泰蒐集保存維護古文物樂在其中

在金門縣立文化中心組長任內退休的黃國泰,對於古文物蒐集相當有興趣,為了保存維護這些「寶貝」,雖然讓他投下大筆金錢和時間,從蒐集到整理、找資料:::等;但黃國泰卻是樂在其中。

而為了提供大眾對民俗文物鑑賞和對古文物的了解,黃國泰特別義務提供自己蒐藏的銀器等民俗文物,明起將在本報以「每日一物」為題,透過精彩圖文分門別類介紹這些珍貴的民俗文物,讓全民在分享之餘,更希望以此喚起大眾對古文物保存、維護的更加重視。

在民國四十五年進入金門日報社工作,並在民國五十二年轉到金門社教館服務,同時在去年七月十六日自金門縣立文化中心組長任內退休的黃國泰,是在民國五十五年基於本身對民俗文物的興趣,開始陸陸續續的古文物蒐集之路。他表示,金門的民俗文物,在早年先民遺留下來的日常用品及銀雕飾物均非常豐富。尤其自宋代大儒朱熹曾到金門講學,修學堂立書院,形成文風鼎盛,明、清兩代更是科舉威揚,人才輩出,在朝為官者大有人在。

他指出,過去在西洪地方,即有所謂「人丁不滿百,京官三十六」的美譽,所以也直接提昇金門先民的生活品質與文化水準。然而隨著時代潮流的不斷進步,將外地的日常生活用品如文物器皿和藝術品,也隨著漸漸融入金門民間的生活圈。尤其在朝為官者,在需要有個體面端莊的賢內助前提下,所以很多官夫人和官家小姐、姑娘們,利用飾物裝扮就相當的重要。

黃國泰指出,早期的銀飾製品運用極為盛行,銀匠們亦充份發揮其手藝技能,精心設計雕製各種造型美觀大方的銀飾隨即大肆出籠,製作題材均取自於大自然之景物,如「花鳥、動物、海貝、螺蟹、魚蝦、風景、人物、仙翁」等吉祥圖案,其成品也不外乎婦女們常用之妝飾品,如手提包、鳳冠、項圜、鎖鍊、髮簪、步搖、髮針、髮夾、花插、扁方、手鐲、手環、戒指、腰帶、腰佩、胸花、胸牌、耳環、耳墜、腳環、腳鍊:::等等,來滿足婦女們的心願,這些飾物每一件均是我們祖先的智慧遺產與文化藝術的結晶。

他也表示,銀器早在商周時代就出現和使用過,直至戰國的「金銀錯」製作,而後發展為精緻細巧的妝飾品,在銀匠們製作的技巧上歷經不斷的淘汰,加上先民的不斷努力和研究發展的心血,逐漸成為精鍊的技術。而銀飾可以說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份,無論古今中外人士,人人都會有佩戴和玩賞它的機會。因此,銀飾即蘊藏著中國人豐富的情感,同時也反映我國科技在這方面的精進,自然也表現出民間傳統技藝獨具特色的一面。

黃國泰並指出,由於時代人文的變遷,這些風光一時的銀飾文物,漸被現代人們所淡忘和拋棄,甚至金門有段時日,出現不懂得珍惜中華文化,將這些祖先的文化資產文物,居然當做破銅爛鐵以「論斤」的方式出售予台商,熔成「銀塊」情形,確實令人痛心。

黃國泰表示,金門地區由於歷次戰亂,民俗文物大量破損與流失,為響應政府重視文化資產的維護與保存工作,並將個人蒐集、搶救下來倖存文物──「銀飾」等,分門別類加以介紹,期藉「每日一物」民俗文物系列報導,提供大眾對民俗文物鑑賞和對古文物的了解,並希望以此拋磚引玉喚起大眾對古文物保存、維護的更加重視。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