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試所試栽新品山藥已見初步成果
農試所為推廣地區農特產品,增加作物栽培多樣化,特從桃園區農業改良場引進四品,巴西等塊莖山藥,經員工栽培試驗後已有初步的成果,該所也培植一批山藥薯種,所長陳世保歡迎地區農友有意栽植者,可逕往農試所索取,洽詢電話:三三一九一六、三三二○七四。
陳世保指出,山藥俗名淮山,原產於我國、日本及熱帶地區,古名薯蕷,在唐宋時期為了避開皇帝的名諱而改名為「山藥」。為薯蕷科薯蕷屬蔓性植物,其食用部位為地下之塊莖(擔根體)。山藥之塊莖自古以來即供藥用,「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皆認為山藥能補脾健胃、益肺滋腎,具有滋補養益、健脾止瀉、滋腎強陰、固精止頻尿、益肺止咳、久服聰耳明目不飢延年、除寒熱邪氣、消瘡腫、止帶、治消渴等功效。而山藥的黏液充滿了糖蛋白質,含有消化酵素,可提高人體內的消化能力,滋補身體。山藥除了具備上述功效外,因山藥生性強健,無嚴重的病蟲害,塊莖營養成份甚為豐富,亦是一種嗜口性絕佳之健康蔬菜。陳世保表示,山藥的生長特性以溫暖之氣候為宜,栽培種性喜炎熱氣候,以夏季為生長季節,種藥發芽出土最適溫度為日平均溫度17-18℃左右,莖蔓生長適溫日平均溫度25℃,薯塊發育適溫日平均溫度22℃,溫度若降至12℃時,薯塊易腐爛。白天日照在12小時以上時,有利莖蔓生長,在12小時以下時生長薯塊。山藥耐旱性甚強,但過份乾旱時亦不能正常生長,在莖蔓及薯塊發育中,土壤中須有適當的濕度,一般年雨量約需1150公厘。以排水良好、土壤深厚、肥沃、ph值在600以上之壤土及砂質壤土最為適宜。忌連作,宜與豆類、瓜類或茄科等作物輪作。農試所也提出塊狀山藥栽培的方法,應先準備種薯與催芽,栽培山藥通常利用50-80公克左右的薯塊進行無性繁殖,也可利用珠芽(零餘子)。種薯催芽後再種植,將使發芽較快且較整齊,簡單之催芽法為把種薯埋在濕砂裡,外用透明塑膠布覆蓋,可促進發芽,待芽長至2-3公分時,即可種植。山藥的整地作畦方式和甘藷相似,為期擔根體充份發育起見,土壤宜深耕、細碎、並作高畦,栽培區之灌水系統應求完善。由於山藥生長頗為快速,莖葉擴張迅速,所以行距宜120公分,株距則為30公分。山藥莖蔓於初期三個月內生長迅速,在蔓莖尚未舖地前應進行中耕除草及施肥培土。山藥宜多施緩效性有機肥料如堆廄肥或雞糞,化學肥料可用台肥複肥2號,之後隨即培土及灌水。
山藥很少發生病蟲害,若氮肥施用過多且排水不良時較易引發炭疽病,其病徵為葉片或新芽發生褐色凹陷病斑,中央變成灰色,而後各病斑逐漸連合黑變而枯死,此病可延及莖蔓以至全株。
山藥之生育期約須八-九個月,一般在四-五月份栽種,十一月間莖蔓葉開始老化變黃,十二月間進入低溫乾燥時期,莖葉逐漸枯黃,十二月到翌年二月間莖蔓完全枯萎,擔根體進入休眠狀態,即可隨時採收。貯藏時宜於陰涼通風乾燥處理以防腐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