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寧鄉石蚵文化節活動倒數計時
為了展現地方特有產業,金寧鄉公所推出石蚵文化節,選定古寧頭最有名的「石頭蚵」為主角,預定於四月十九日、二十日舉辦一系列活動,鄉長李文俊希望經由「石頭蚵」的促銷活動,向鄉親、觀光客大力推銷鮮美的石蚵,以及特有的石蚵文化,結合觀光、生態等資源,塑造地方產業特色,為地方上帶來新的發展契機,提高蚵民收益。
石蚵文化節系列活動將於四月十九日在古寧社區展開,上午十時舉行開幕,除邀請各學校推出祥獅獻瑞、跳鼓陣、扯鈴、鑼鼓陣、民俗舞蹈,以及元極舞表演,更有剝蚵比賽、石蚵展銷、寫生及攝影比賽、浯洲騎士隊的鴛鴦馬環湖活動,自由車自由行、古寧古蹟景點導覽,中午時分則有令人垂涎三尺的石蚵風味大餐。二十日則推出振威第文史資料展示參觀、石蚵資料展、蚵田之旅、賞鳥、生態趣味問答,以及古蹟景點導覽。
李文俊指出,古寧頭是石蚵的最大產地,產量佔金門十之八九。根據地方父老口耳相傳,當歸功於明神宗萬曆年癸未年(西元一五八三年)進士李獻可。他早期擔任私塾教師,往來於澳頭與古寧頭之間,有一次退潮時抵達古寧頭,發現海灘遼闊,靈機一動,建議村民種殖海蚵,斷言將來必定有無窮的海利,而當時閩南沿岸已有人養殖海蚵,他們也就依樣畫葫蘆,從同安、惠安購進板條石,進行金門史無前例的養蚵事業。現在從北山到南山烏沙頭,十餘萬片石條林立在沙灘間,蚵田綿延數公里,不但維繫了古寧頭人四百餘年的生計,更蔚為金門壯觀獨特的海岸景觀。古寧村過去有一句話說:「日出看田埕、赤日看鹽埕、日落看蚵埕」,尤其是石頭蚵最著名,有「石頭蚵原鄉」的美譽。
李文俊指出,俗稱蚵石的條板石,長約三尺二,寬約三個拳頭,厚約一個拳頭。養殖時,一個人將灘土掘開二寸深,另一人迅速將蚵石植入穴中,二人的手腳都要俐落,否則海水又會將植穴填滿。石蚵的收成大約從八月開始,入冬時正是石蚵最為肥美的時候。隔年三月,所有的石蚵大約採收完畢,蚵民必須將所有蚵石清除乾淨放倒,並疊成人字狀,好讓蚵苗有著床的機會。一個月後,附有蚵苗的蚵石從新豎好,迎接新的一年。
李文俊指出,早年海通時代,民間可自由揚帆出海貿易。農曆九月、十月的生蚵,由村民經營的商號收集,交由烈嶼三艘船運往廈門銷售;十一月以後至翌年三月,海蚵盛產,粒粒肥大甜美,開始煮「蚵潤」。所謂蚵潤就是把海蚵用重鹽煮沸、瀝乾,蚵湯與蚵粒分裝運往漳洲上市。當時古寧頭有十八家蚵潤行,票選其中一家作為蚵潤都賣給漳州山區的農民。
他指出,八二三炮戰後,村莊殘破人口大量外流,但為了生活常要返鄉拿海蚵,但由於軍事管制,必須輾轉跋山涉海,歷經艱辛才挑得一擔海蚵回去開剝。後來局勢日趨穩定,一部份人口逐漸回流,看守祖先基業。由於民生凋蔽,古寧頭人仍得靠海蚵維生。
他也表示,石蚵的民生與經濟價值,石蚵的肉除了作成各種風味美食外,經濟效益最高的是,利用現代的生物技術提煉成蠔精,其中所含高量的牛磺酸,是促進嬰兒腦部發育所需之重要成分。蚵肉經發酵處理而成的蠔油,是極受歡迎的調味醬。開剝後剩餘的蚵殼,經過加熱研磨處理後,純淨的白灰,做為建材效果比起水泥毫不遜色,傳統古厝的牆壁都是以蚵殼製成的白灰粉飾,充分表現了閩式建築的美感。除此之外豐富的鈣質,又成為高梁、麥田和其他作物良好的肥料,把蚵殼粉混在土裡攪拌,可消毒殺菌,種出的農作物茁壯茂盛沒有蟲害。
李文俊指出,這次的文化節活動獲得縣長李炷烽的大力支持,特別配合石頭蚵的盛產期舉辦。他強調,舉辦活動只是一個開端,重要的是把獨特而味美的「石頭蚵」推銷出去,打出金門石頭蚵的信譽及品牌,塑造成地方產業特色吸引更多鄉親、觀光客到古寧頭「買蚵」,讓這項傳統產業永續發展。
李文俊表示,古寧頭有豐富的觀光資源,除了慈湖、雙鯉湖、鱟保護區、石蚵林、振威第、水尾塔、雙鯉古地關帝廟、雙鯉濕地自然中心、三孔井、風獅爺、舊碼頭、馬夫淚碑、南北山聚落、振威第等充滿自然生態、歷史人文、傳統聚落豐富多元的特色,更重要的是戰爭資源,古寧頭是國共大戰最後決戰的古戰場,有其歷史地位及知名度,古寧頭戰史館、北山斷崖、北山共軍指揮所等都是不可缺席的重要據點。他期望使古戰場的戰爭資源和古寧頭的人文、自然生態保育、傳統產業能充分結合,為地方上帶來新的發展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