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國家公園舉辦「漢影雲根弦外音田野調查」演講

發布日期:
記者: 李增汪/金寧報導。
點閱率:386
字型大小: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昨日下午在中山林的管理處小多媒體簡報室舉辦一場「漢影雲根弦外音田野調查」演講,邀請金門縣議會主任秘書李增德主講。李增德從文獻探討、田野調查、石文證史等試著解開謎團,並還原南明在金門抗清的歷史真相。他並認為,古蹟能善加利用和珍惜愛護,將可發現許多弦外音訊,吐露歷史的幽光,闡釋歷史的真相,辨別歷史的疑案,意義非凡。最重要的是能透過研究歷史,鑑往知來,對未來有所啟示。

這場「漢影雲根弦外音田野調查」專題演講,昨日下午二時三十分起在金管處小多媒體簡報室舉行,金管處長許文龍和地區文史工作者、導遊人員、有興趣民眾近五十人到場聽講。

根據金門縣議會主任秘書李增德對於「漢影雲根」碣石的田野調查指出,魯王是南明抗清的重要人物,其忠貞遺骸一度成謎,引起歷史許多猜測,而有鄭成功「沉王於海」的冤誣。迄民國四十八年因軍事構工,挖出魯王真塚,得到壙誌和遺物而使歷史真相大白,洗刷鄭成功的冤誣。魯王手書「漢影雲根」碣石寓意深遠。該碣石原是巍峨屹立於獻台山上,為何崩塌倒地,迄今成謎。現該碣石題刻列台閩三級古蹟。其忠貞風範也列入金門縣的祀典,每年依例奉祀追念。

金管處為了讓關心人文史蹟及熱愛金門人文史蹟的同好有機會分享「漢影雲根」田野調查的故事,昨日特別邀請李增德以「漢影雲根弦外音田野調查」為題,做兩個小時的演講,試從文獻探討、田野調查,和「石文證史」觀點,解決崩塌懸疑,並透視南明抗清歷史真相,讓世人更能瞭解這段歷史的曲折過程。

李增德指出,古蹟是先人遺留下來的心血結晶,遺物的本身即具備歷史文化的意義與價值,被稱為「實體歷史」。它是歷史最有力的證物,雖然不能言語,但忠實可信可據,不容易受到蓄意改變。歷史有它為證,顯得格外有力、令人信服。對它珍惜愛護,善加利用,可發現許多弦外音訊,吐露歷史的幽光,闡釋歷史的真相,辨別歷史的疑案,意義非凡。

李增德也認為,許多口述歷史和田野調查都須要加以有考證功夫,才不會錯誤百出,失去歷史真相和意義。而「漢影雲根」碣石為何崩塌,他認為應係後人採石的人為因素所造成,不會是風雨雷電所致。至於這塊碣石為何沒有落款,推究和考其原因,李增德覺得鄭成功以擁永曆,要魯王去掉建國年號,魯王當時心情不佳的緣故有關。而「漢影雲根」碣石的題刻時間,應在永曆七、八年左右。至於碣石上為何寫有「翰墨之寶」字樣,則是認為應係後人觀賞後的加註恭維所刻上去的。

李增德在經田野調查後,對「漢影雲根」碣石測量得到長為四點二公尺、高三點八公尺、厚六點五公尺,體積約一百零三點七四立方公尺,重二百八十點一噸。而訪問古崗民眾得知石刻地又稱「蕃薯王地」,和後來魯王吃地瓜有「蕃薯王」之稱是沒有出入。他指出,明太祖立國欠恢宏,加上後來宦官弄權把持朝政,以及皇孫帝王的愚妄,魯王在一到二十八歲因庶出未具地位,到了二十九到三十六歲於海上興師,三十七歲到四十五歲寓居不順,前後在金門住了十年的魯王,這位落魄王孫又患有哮喘,在寫下「漢影雲根」四個字的同時,表明了明朝國運像斷了線的風箏,如浮雲飄蕩的心情,正是對江山故國的思念。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