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處推出親子探索螢火蟲生態之美活動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昨日傍晚在古寧頭「雙鯉濕地自然中心」舉辦一梯次的「金門國家公園螢火蟲自然生態親子觀賞活動」,雖然天氣陰雨,但參加的小朋友和陪同家長,也在對臺灣螢火蟲生態有深入研究的陳燦榮指導下,一起關心保育我們所居住的環境,走進並實地欣賞夜晚螢火蟲閃亮的舞姿及生態之美。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指出,螢火蟲是夏季夜晚中一閃一閃飛梭的小燈籠,為大自然中奇特的生態景觀,更是世界公認環境生態指標生物。這次舉辦的「金門國家公園螢火蟲自然生態親子觀賞活動」,並希望和三十多位參加的民眾一起來揭開螢火蟲神秘的生態之美,和看螢火蟲在和我們傳遞什麼信息!
金管處指出,在自然界中螢火蟲是相當獨特的昆蟲,長久以來人們對牠們會發光的奇特行為感到好奇,自古就流傳了許多與螢火蟲有關的美麗傳說,隨著科學進步慢慢揭開螢火蟲發光的神秘面紗。而根據生物學家研究發現,螢火蟲尾部的發光器內佈滿許多含磷的發光質及一種酵素,「發光質」在「發光酵素」的催化下,經過一連串氧化還原反應,便產生我們看見的光,但奇妙的是「發光質」經過化學反應所產生的能量,絕大部份都用來發光,僅有百分之二到百分之十能量轉換成「熱能」,因為這種光不會有灼熱的感覺,所以我們稱它為「冷光」,而且螢火蟲能夠將牠的能量相當有效率的用來發光,此自然現象也是科學家有興趣研究來加以應用。
金管處並指出,螢火蟲發光的目的除了照明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因素就是靠光來進行彼此溝通的「語言」;而不同種類的螢火蟲發光的方式或發出光的頻率、甚至顏色也會不同;即使同一種螢火蟲因族群居住環境不同,彼此所溝通的語言(發光頻率)就有很大差異,此點與人類現實環境中所謂的「南腔北調」有相似之處。
金管處強調,因螢火蟲對棲地環境潔淨度要求很高,不能有任何化學藥物污染及破壞,近年來更是世界公認環境生態指標生物之一,可作為環境生態長期監測物種,所以螢火蟲生態保育無不是先進國家積極推動的目標。
金管處表示,為了一探螢火蟲美麗生態世界,管理處昨日傍晚在古寧頭「雙鯉濕地自然中心」舉辦一梯次「金門國家公園螢火蟲自然生態親子觀賞活動」,對象以國小四年級以上親子組為主,並特別聘請「台灣螢火蟲生態導覽」一書作者陳燦榮擔任講師,一起欣賞夜晚螢火蟲閃亮的舞姿及生態之美外,更希望大家共同關心保育我們所居住的島嶼生態環境。
陳燦榮指出,全世界約有二千種的螢火蟲,台灣目前已發表命名的螢火蟲種類有五十八種。在金門目前僅發現到兩種螢火蟲,一種是「台灣窗螢」,另一種是「條背螢」,都是在夜間才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