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試所放流三千隻稚鱟及廿對成鱟

水試所放流三千隻稚鱟及廿對成鱟
金門縣水產試驗所昨日下午假古寧頭保育區舉行「鱟」放流活動,縣長李炷烽及中央研究院陳章波博士、水試所所長楊誠國及參與的師生與民眾共同將二齡稚鱟三千隻及二十對之成鱟利用漲潮之際順著潮水放流入大海,游往受到禁捕保護的新家,讓鱟在金門永續繁衍。李炷烽希望進一步推廣此種保育觀念,建立大家愛護自然的情懷。
這項史前活化石「鱟」的放流活動,昨下午四時起在古寧頭北山出海口舉行,由縣長李炷烽主持,中央研究院陳章波教授、水試所所長楊誠國、金門區漁會、古寧國小及金湖國民小學師生及水試所員工七、八十人到場參加。
縣長李炷烽指出,科技文明,快速進展之後,過去人類的無知,總是認為人定勝天,事實上此一錯誤的價值觀,已經導致我們生存的大地與共有的地球面對曠古未有的危機,好在人還是理性、有智慧的,經過大自然反撲後,人類有一些覺醒,思考如何彌補過去錯誤,甚至救贖過去的罪惡,這也是二十一世紀的公民每個人應該要體會的真正價值。
他進一步指出,金門在此浪潮中,雖然過去金門子民、鄉親對大地的肆虐相當有限,但是人類潮流讓我們共同去維持這樣一個有生命的大地,也是我們共同的一個寄託與希望。
李炷烽表示,金門水試所長年從事各項水產動物的保育工作,前陣子在金湖漁港放流幾萬尾黑鯛,去年也在此放流活化石「鱟」,甚至將鱟研究成果推展到苗栗後龍,獲得很多人士的讚揚,但是大家的讚揚絕不是我們的目的,我們是希望藉此活動,更進一步推廣此種保育觀念,建立愛護自然的情懷。
他也衷心期待因為人類的覺醒,共同參與保育大自然的行列,讓環境的維護,生態保育,為大自然應該做的一切,大家都因為知道而用行動展現出來。
對於水試所同仁為復育地區沿海資源所做的努力,李炷烽也表示嘉許,他也感謝陳章波教授長年以來無數次對金門的實地指導,讓金門對於保育類動物「鱟」的繁殖與推廣有了初步的根基,他呼籲國人同胞在此基礎上結合多方資源,這一項有意義、有價值,對歷史、對子孫有交代的事業,能獲得大家更大的響應。
陳章波教授也跟小朋友介紹鱟的生態,灌輸兒童愛惜珍貴的生態資源,盡力關懷生態的觀念,他並指出,縣府為讓鱟順利的的繁殖,避免棲地破壞,所以公告古寧頭潮間帶八百公頃海域為全國唯一的鱟保育區,實施禁捕。以增加鱟的數量,讓後代子孫都能看得到。
隨後縣長李炷烽與陳章波教授、水試所所長楊誠國協同參與的師生與民眾大家一起祝福鱟平安,大家平安後,展開鱟放流,共同將二齡稚鱟三千隻及二十對之成鱟利用漲潮之際順著潮水放流入大海,游往受到禁捕保護的新家,希望使得鱟在金門得以永續繁衍。參與這次環保教育活動的大人與小孩們,對於海灘中躍動的小生命,不禁發出生命的喜悅與讚嘆。
水試所是於去年以人工授精方式,成功自行繁殖之稚鱟六萬尾,除大部份進行放流外,餘小部份持續進行培育,至目前已達二齡,成長良好,並於昨日進行放流。
水試所表示,有「史前活化石」之譽的鱟,目前台灣本島已經罕見,現今衹有在金門可以找得到鱟的蹤跡,更益突顯出鱟的珍貴與金門生態之美,該所近四年來,一直投入鱟魚的人工繁殖工作,每年自行繁殖五萬隻以上,以彌補自然力繁殖之不足,並加強鱟魚生態保育工作之推展。
鱟為海洋底棲的無脊椎動物,鱟的祖先最早出現在四億年前,在二億年前即已演化成型,鱟雌大雄小,一旦結成夫妻後,雄鱟常伏身於雌鱟之上,經常成雙入對、如影隨形,因此民間稱其為「鴛鴦魚」、「夫妻魚」,也稱「鋼盔魚」。科學家也發現鱟血可以製成試劑來測定細菌內毒素,包括淋病和腦膜炎等,具有快速、簡易等優點;而鱟的複眼具有光的側面抑制作用,可以加強所看到圖像的反差,使模糊的影像變得清晰,利用此一原理設計新的電視,提高電視清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