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永興樂皮影劇團五日晚在文化中心獻藝
好看的皮影戲來囉!九月五日晚間七時三十分起,在金門縣立文化中心安排有一場由高雄永興樂皮影劇團擔綱演出的「濟公收黑熊」皮影戲,歡迎鄉親屆時踴躍到場欣賞。
皮影戲即『皮猴戲』,又稱『皮戲』是中國早期的戲種之一,相傳二百多年前由大陸北方經廣州、潮州傳到台灣南部,其中又以高雄縣境內的鳳山及岡山一帶最為流行。在早期的農業社會,皮影戲主要的演出多為節慶的酬神戲、稻穀收成之後的平安戲、結婚時的謝神戲,以及喜慶的祝賀戲。隨著劇情中忠、孝、節、義等歷史故事的上演,傳述著是、非、善、惡之人情義理,可說是平淡的農村生活中的一大慰藉。然而隨著科技的發達,電影及電視等聲光娛樂的崛起,皮影戲也式微了。目前台灣只剩下五團傳統的皮影劇團,期盼在大家一步一腳印的默默耕耘下,讓此寶貴的中國民間藝術得以再度發揚光大。
此次將來金演出的永興樂皮影劇團,是由張晚創立於高雄縣彌陀鄉,張晚早隨父親張利學習皮影戲,以擅演文戲「蔡伯皆」、「蘇雲」、武戲「征東」、「征西」而聲名大噪,聞名南部。後來張晚將皮影技藝傳授其子張做與張歲兩兄弟,其中張歲不僅傳承了父親的皮影技藝,更從蔡龍溪、宋貓、林文宗和阿蓮、林園的皮影師學習前後場,技藝大增。其代表作有『六國志』、『封神榜』和『五虎平南』等。在張歲的帶領下,永興樂皮影劇團足跡遍佈於台灣全省,並應各地文化單位及廟宇之邀定期前往演出。
目前永興樂皮影劇團已傳承至第四代,由張歲之子女張新國及張英嬌繼承,並師從張德成藝師,努力研究皮影藝術,將此中國傳統藝術沿襲下來。其中張新國不但拉得一手好弦,為文場的高手,亦用功於武場的鑼鼓打擊,且能自刻皮偶、自編劇本,期許自己成為全才皮影藝人,不斷精益求精。
這次在金門縣立文化中心的演出,係由永興樂皮影劇團顧問張歲,及主演的張新國和助演的張英嬌,和負責鈸的張振昌、鑼鼓的張福裕、胡琴的張振勝、燈光的張信鴻等人,共同演出。演出節目「濟公收黑熊」,主要劇情簡介如后:金沙城為一景色優美,民情純樸的小鎮,一日突然來了一對陌生的夫妻,鎮上金沙寺的和尚慈悲為懷,答應讓這對夫妻借住於寺中。不料鎮上卻連續發生了好幾樁百姓無故失蹤的離奇案件,官府展開了一連串的調查,卻始終無法捉到真正的原凶,直到某天,金沙寺來了一位穿著奇特、嗜酒如命的濟顛和尚,自稱只要有酒,什麼妖魔鬼怪都可收伏,一場大戰就此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