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中研院史研所專家抵金概說金門地區史前遺址

發布日期:
記者: 李增汪/金城報導。
點閱率:493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陳維鈞,昨日上午在金門縣立文化中心以「概說金門地區史前遺址」專題講座中,認為金門文化資產宜全面做普查工作,在文化資產是全民、全人類的「文化財」,一旦遭到破壞就再也見不到。因此,是呼籲金門在文化資產的保存維護應愈早做愈好,才能永續經營的傳承給代代子子孫孫。

由行政院文建會指導,金門縣政府策辦,金門縣立文化中心主辦的世界遺產系列講座,昨日上午九時起在金門縣立文化中心三樓會議室舉行,計有包括福建省政府秘書長翁明志和報名的民眾、文史工作者、教師、公務人員等,近百人到場參加。

金門縣立文化中心主任李錫隆在引言中,也以阿富汗塔利班政權破壞佛像古蹟,以及金門金龜山遺址的人為做馬路破壞文化資產,和舉了拿破崙帶兵前進埃及,以金字塔的「歷史在看著我們」,強調文化資產保存這一代不做、現在不做,更待何時的重要性。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陳維鈞在以「概說金門地區史前遺址」主題講座中,也就考古學的定義、考古遺址、考古學文化等,加以闡述和說明。他認為,現在考古學是廣泛的學問,但考古學共同的特性即在對物質文化和探討人類行為相互關係的研究。考古學基本定義在於重建人類過去文化史、生活史,以及對文化變遷、文化過程的研究。而在考古遺址的具有唯一性、不可取代性、數量有限,是全民的文化資產,它是脆弱的、一旦遭到人為或自然的破壞就會消失不見,並強調長期從事田野調查和擴大涵蓋面積調查的迫切、重要性。

陳維鈞指出,金門的歷史比文獻上記載的,事實上還要早很多,這可從民國五十七年的復國墩貝塚遺址發掘的測知距今六千五百年歷史,以及民國八十三、八十四年的金龜山、浦邊遺址的發掘,到最近自己在烈嶼青岐(貴山)發現的遺址,青岐遺址新發現的遺址陶片,送到台大實驗室分析年代距今有三千五百七十年左右,得到佐證。

他並指出,由於復國墩貝塚遺址的發掘,也讓其重要性顯現於有助了解南島語族起源問題的研究。在復國墩貝塚遺址距今有六千五百年歷史、金龜山遺址也有六千四百年、浦邊遺址三千九百年、新發現還在調查研究的青岐遺址也有三千二百年到四千年的歷史,但中間有些空白的時間斷層,是考古調查工作不足,還是另有其他原因,值得再加以調查研究以填補這段空白。

對於發掘遺址也是考古不得已的破壞,陳維鈞也呼籲大眾對遺址是能夠前往看看、觀察,但千萬不要去採集東西、破壞它。對於文化資產的保存,也希望從對遺址的辨認、評估重要性、提出因應對策、破壞前的搶救發掘、資料建立、現地保存、長期管理,以讓全人類的資產得到永續經營。而教育民眾和從小紮根,建立文化資產保存維護認知,將有助了解先民過往生活和活動情形,產生對土地的更深一層認識和了解,進而加以保存和維護。

這場講座的舉辦,金門縣立文化中心有鑑於大眾對文化資產的認知,一般限於古蹟、歷史建築,而對於「考古」、「遺址」這二個名詞的認知仍處於陌生階段,為了觸動大家對於周遭生活環境中的「遺址」的靈敏度,及保存維護上能與世界接軌,因此特邀請陳維鈞來金門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一起和鄉親探討金門地區的史前遺址。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