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第九屆鯨類生態與保育研討會移師金門舉行

發布日期:
記者: 李增汪/金城報導。
點閱率:445
字型大小:

為提昇國內鯨豚保育認知與鯨豚擱淺處理的專業知識,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昨日特別與中華鯨豚協會共同主辦第九屆鯨類生態與保育研討會「鯨豚保育暨擱淺研討會」,邀請日本、香港學者來金,與國內專家學者就鯨豚保育現況、分析鯨豚死亡擱淺處理的價值、擱淺救援處理流程等進行交流、討論與分享。中華鯨豚協會理事長周蓮香並希望國內趕快成立一個經常性的機構─「鯨豚保育研究中心」,俾使鯨豚保育工作能收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使得我國鯨豚研究與保育工作能趕上國際水準。

這項並由行政院農委會、內政部營建署指導,海巡署金門海巡隊、台灣大學生態與演化所鯨豚研究室協辦的第九屆鯨類生態與保育研討會「鯨豚保育暨擱淺研討會」,昨日上午九時起在國立空中大學金門學習中心演講廳舉行,計有宜蘭、連江、台北、新竹、桃園、高雄、澎湖、金門等縣市保育工作伙伴近八十人參加。金管處長許文龍也以在美國海洋公園或出海賞鯨的對鯨豚智慧高和互動樂趣的深刻印象,以及台灣、金門四面環海,適合發展生態旅遊,也希望為鯨豚的保育工作在金門灑下種籽,並讓大家更重視保育工作和開拓生態旅遊。

研討會邀請東京國家科學博物館鳥獸收藏部主任研究員Dr.Tadasu Yamada、香港大學生態學與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博士班研究員洪家耀、國立成功大學生物系教授王建平、中央研究院博士後研究員王明智、中華鯨豚協會理事長、台灣大學動物系學士周蓮香、台灣大學生命科學院鯨豚研究室助理姚秋如、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博士班研究生楊瑋誠,就鯨豚保育現況、鯨豚死亡擱淺處理的價值分析、擱淺救援處理流程等,進行交流、討論與分享。課程安排包括台灣擱淺救援組織網發展現況、香港之鯨豚擱淺研究計畫、日本鯨豚保育與擱淺現況、擱淺鯨豚在分類與族群研究上的重要性、台灣海域齒鯨之攝食生態、鯨豚的演化與形態、鯨豚擱淺救援與復健、鯨豚擱淺救援實際演練等。

中華鯨豚協會理事長周蓮香指出,台灣近年鯨豚擱淺記錄,自一九九○年一月至二○○二年十二月期間,共有三百零二件,四百三十二隻鯨豚。擱淺鯨豚可確定的種類分屬六科十六屬,至少二十二種。整體而言,台灣擱淺的鯨豚中以瓶鼻海豚次數最頻繁,總計隻次亦最高。就擱淺地區分布而言,各地出現的頻率變異頗大,以澎湖縣的四十五次、台北縣四十三次、宜蘭縣三十二次,及台南縣市二十七次等四縣市最多。而二○○○年七月六日在苗栗通霄擱淺的瑞氏海豚幸運地通過了六十五天的復健考驗後,於九月八日在台北縣富貴角附近野放。兩週後,他出現在日本沖繩島附近。瑞氏海豚阿通伯成為亞洲第一隻成功野放的海豚,也成為台灣家喻戶曉的明星動物之一,為台灣鯨豚保育史記下了新的一頁。

周蓮香並指出,從事鯨類擱淺處理工作以來,一開始僅由台大鯨豚研究室的師生及助理獨力運作,到現在則有中華鯨豚擱淺處理組織網的全面動員,就鯨豚保育觀念的推廣而言是有些成就,然而在軟體和硬體設備上仍相當不足,讓工作人員常常有力不從心之感。處理活體鯨豚擱淺所需動用的人員之多,任務之繁雜遠非一般人可想像,涵括縣政府、海巡署、警察局、消防隊、搜救總隊及協會、漁民、鯨豚志工、獸醫、研究人員等各方人馬,必須有適當的協調才能完成任務,協調是否完善與週全也常面臨考驗。雖然中華鯨豚擱淺處理組織網的成員眾多,但都是志工性質,沒有人能隨時投入擱淺救援,也沒有固定的後勤組織隨時提供支援,往往光是聯絡工作就花了不少時間,甚至有時還會發生毫無後勤支援的窘境。因此未來除了在台灣成立一些緊急復健站外,亟需成立一個經常性的機構,如「鯨豚保育研究中心」,除了可以勝任協調指揮與統籌工作外,該中心應有專屬鯨豚救援復健之水池與相關硬體設備,衷心盼望這樣的機構能早日成立,不僅使鯨豚保育工作能收事半功倍之效果,亦使我國鯨豚研究與保育工作能趕上國際水準。

東京國家科學博物館鳥獸收藏部主任研究員Dr.Tadasu Yamada指出,根據日本科學家的記載,日本海域共記錄到四十種鯨豚,十種觰腳類動物(海豹)及一種海牛,而Ishikawa所匯集的鯨豚擱淺資料庫則指出,平均每年日本會發生一百至三百次擱淺事件。雖然一些水族館。博物館、大學院校、地方政府、及各民間團體都會提供鯨豚擱淺的協助,但目前日本仍然沒有一個全國性的救援組織網,尚待專家學者的努力,以期能有更好的行動效率。而擱淺鯨豚的研究價值有:瞭解海洋哺乳類的生物學資訊、海洋污染的研究、史氏中喙鯨之生物學研究、發現未知鬚鯨種類、探索瀕臨絕種的鯨豚種類如朗氏中喙鯨、研究集體活體擱淺的原因。

台灣大學生命科學院鯨豚研究室助理姚秋如指出,我國海域的生物資源豐富,曾經發現的鯨豚類共有二十八種,佔全世界八十一種鯨豚的三分之一以上,如此的多樣性,益顯示台灣海域在鯨豚的研究與保育上具有重要的亦是我們藉以瞭解海洋的參考。而鯨豚分類與族群研究的基本工作,則有賴於長期資料與樣本的累積,因此,擱淺動物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中央研究院博士後研究員王明智則指出,在自然生態的食物鏈中,任何動物族群的大小都是和其食物有連動關係,當其食物豐富時,族群數量就會上升,反之就會下降;部分海豚的確是以魚類為主食,但如果魚都被海豚吃完了,那海豚的族群也無法維持下去。漁獲量不斷下降的原因之一即是部分漁民過度利用魚類資源所造成的,其使用破壞性極高的網具,包括仔雅漁業、快速拖網、底拖網及三層網等,常造成一網打盡或大量的非目標魚種死亡,人類造成的後果卻要無辜的海豚來承擔,這是很不公平的。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